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8喜欢:4
从去年6月开始买入$Fastly(FSLY)$ ,见证公司达到最高点,然后各种砍guidance。中间其实有不少的wake up call,不过自己还是没有严格执行纪律,也算是自己投资框架不足吧。所以记录一下以便review:

1/ 首先是Fastly的business model,我一开始就觉得usage based model和订阅式最多只能说适合不同的业务,并且按使用量付费的各种指标显然波动会很大,但是和其他朋友一顿交流自己也把自己忽悠了。

2/ 其次是Fastly其实内部管理层问题一直都让我不爽,没记错的话今年前CEO Bergman也卖了不少股票了。

3/ 还有就是投资没有抓住重心,确实Fastly的很多技术很酷,我看到很多投资人都在讲“他们的cold start速度多快多快”,“他们的run time是自己写的”。这些都很酷,但是作为技术背景不深的投资人我自己的differentiator应该是理解技术的同时对商业模式、公司治理、战略等等做出评价。

4/ 最后,在Q1业绩后我还是一度忍不住加仓,因为Fastly那会看上去就10x PS的样子。当时觉得“假如”下半年回归增长(因为抖音的影响消失)+ Signal Science整合还是有希望给出一个30%+增长的,所以风险收益比不错。其实这也是犯了一个错误,业绩应该是用来验证公司经营状况的,而不是用来瞎猜瞎赌的。如果担心下份财报beat后大涨没买到,只能说明自己也不相信outperformance是可持续的。

这么一趟下来,最大的感受还是机会成本。看着自己因为Fastly仓位而微微布局的$Twilio(TWLO)$$Datadog(DDOG)$ ,最大的教训还是投资是一个组合游戏。

全部讨论

我觉得不要那么快下结论,目前edge compute的use cases业界也还在持续探索中,发掘出来的AB Testing等应用场景也只是在应用的初步阶段。该公司的管理层混乱,但是有机会被abdiel进来帮助Arthur归位,公司的技术一流,赛道具有风投性质。太少人懂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了,它的优势不是C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