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20回复:53喜欢:2
一位买不起“学区房”的妈妈哭诉: 只能让孩子去上菜场小学(真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对不起,我的孩子……!


全部讨论

2019-11-25 14:19

这个问题,对普通大众来说(土豪爱咋咋滴),得分情况讨论。
1.夫妻二人文化水平都高
个人愚见:买不买都可以。
如果经济上比较宽裕,买了也不亏:学位有了,好学校有了,房子还保值,何乐而不为?
但如果买了之后经济上会比较拮据,甚至因为赚钱而减少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与精力的话,没必要买。只要孩子去的小学没有烂出名堂就可以了。只要你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培养,以后考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2.夫妻二人文化水平不高
个人愚见:能买就买,但要承受的经济压力濒临底线了还是别买了吧。
注意事项:住学区房的孩子也有好一些也是没考得上本科的。如果你当初砸锅卖铁买了学区房,孩子学习不好的话请不要责骂他们说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怎么孩子不懂事之类。
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的话,建议你还是别买了,免得你累他也累。还不如去个普通的学校,自由发展,发掘他其他优点和才能,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
其实孩子读书好不好,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天赋和家庭教育。
我是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本这样一路读上来的人,但我不是什么优秀的人,也不是什么学霸。因为从高中开始我就是凤尾,重点学校里的学渣。所以学区房,的确是给了我一定的加成作用。不然我可能去不成重本。
当年我父母并没有多在意教育资源,真的只是刚好住在学区而已。他们文化水平也是中等,大家都没想那么多,哪个学校近哪个方便就去哪个学校,包括初中、高中都是只考虑过3公里以内的学校。
学区房的孩子占据比较好的教育资源,老师的教育水平也OK,打架斗殴事件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的,还是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家庭教育。
到了高中,努力什么的已经不值得一提,所有人都很努力。到了这个时候,拉开距离的,就真的是家庭教育和天赋了。
年级名列前茅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自知识分子家庭。老师也很实诚地说,这种学生,已经不是老师可以教出来的了。说真的,谁的造诣比较高,还真的不好说。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什么努力,什么学区房,什么资源可以消除的了。
他们的视野,思想企及的高度,灵活的脑袋,流利的英语,跟其他人之间,是十几年潜移默化的距离啊。本人自问学习上也算是问心无愧了,可是人家老妈是英语老师啊,天生就双语环境啊。我作业不会做,问父母父母也不会,可人家父母是大学教授啊。又一后来去了北大的学霸,诗句都是信手拈来,懂的比老师都还多,人家爷爷就是高知。
所以学区房,的确会是孩子学业上的加分,但顶多就是
本来读普通大学的料,可以去到211或者985;本来读211或985的料,可以去到211+985。
但本来是读中专的料,想靠学区房让他去到清北……那…真的是痴心妄想。

2019-11-25 10:46

作为家长,就算孩子不能上重点小学,我们是否能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通过家长投入精力,可以创造更正面的成长氛围。
家长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
尹建莉说过,“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学区房,那就给孩子一个装满书籍的书房吧。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跟着妈妈的单位旅游,几个阿姨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坐火车。其中一个小女孩比我还小,可她已经可以读全是字没有图的故事书了。当时大人都在夸那个孩子有多棒,我记得我还挺不舒服,可能是有点儿小嫉妒。
如果孩子的时间有限,只能有一个爱好,那么我希望他的爱好是阅读。
中国的教材有多么乏味和肤浅我们都切身体会过了,平时上课,周末补课,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扩充视野,我想不出孩子十八岁时思想有多贫瘠。
有了阅读的陪伴,孩子不但可以体会到世界和人的多面性,还可以帮他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会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不是被动的学校教育,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了解世界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大的视野,将来才有更大的舞台,而不仅仅以住上大的房子作为人生理想。
几乎免费的图书馆资源,门票低廉的各种博物馆、科技馆,还有儿童剧,各种画展、科技展,或是价格不菲的夏令营、游学, 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拓宽孩子的视野,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让我们用这些有趣又有逼格的活动沾满孩子的课余生活吧,我相信经常参加这类活动孩子是不屑于沉迷于手机的。手机和这些活动相比,实在是太乏味了。
最后想说,就算父母一路保驾护航,把孩子送进名小,名初中,名高中,名大学,不代表进入社会就可以顺利适应。完美顺遂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我们再爱孩子,也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这样的人生。说到底,路是孩子自己走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学区房,那就给孩子好的阅读习惯和更多看世界的机会吧!

2019-11-25 22:24

拿出一部分钱,给他象大人间的深谈一次,摆实情讲未来,买一墙有用的书(根据孩子文理兴趣,绝下只限教辅书!),看能实现逆袭不。(常规路不通,只好剑走偏锋了)

2019-11-25 14:18

第一:读书这个事情,看天赋的。没天赋的,放学区房没卵用,有天赋的,放哪儿都有天赋,不要菜小就行。环境还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重点学校的环境还没差到那个地步,至少上海没有。
第二:那学区房的价值是什么呢?学区房是一个利用了所有父母对于自己子女平庸的不甘心,从而向银行贷更多款,买单价更贵的房子的一条优质的抗通胀渠道。并且不愁借不掉。这种不甘心,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根本不用考虑贬值,只要考虑政策风险就好了。
所有利用人性弱点赚钱的门道,都是发财的门道。
有些家长不服,表示我没见过垃圾学校的老师有多差。我只想说,呵呵。 分别在菜场小学和一本率接近100%的学校毕业的我,没见过垃圾学校的老师有多差? 我不但见过垃圾学校的老师有多差,我还见过好学校的老师有多“好”。
我是都见过了,才来跟你们说这些的,摸着良心劝你们一句:如果孩子不是那块料,不如早点花钱砸点出路出来,方为上策。比如,把你的学区房早点变成两套房。这样你孩子将来万一工作普普通通,还能吃个租,体面生活还是没太大问题的。
天赋这种东西,老天爷没给你,就不要强求。就好像老天爷没给你富二代的天赋一样,老天爷对会读书的天赋,一样是很吝啬的。不擅长读书,就该去做其他的事情寻找擅长的事情,而不是花大钱读书,这是取短补长。

2019-11-25 14:17

学区房很重要,但是无非就是生源的影响。

师资队伍的问题在大城市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按照那位逃离北京的中科院老师的话说就是,只要让我们中科院的子弟统一入学,哪怕这个学校是新成立的,都无所谓。但是,高教系统多年培养下的优质学校现在被市场拿走了,中科院子弟又要被扔到偏僻地区的生源差的学校上学,面对这种情况,是要孩子是亲生的都会换学区,换不了就得跑了。
富人买好的学区最早的初衷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跟这些学霸们在一起学习,但是这种行为多了之后就会把经济实力差一些的高教体系的子女给挤走,这也是富人不愿意看到的,但这也不是太坏的结果,因为虽然学霸的子女是学霸的概率比较高,但富人的子女素质低下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花钱买一个好的环境,虽然把很多学霸挤走了,但多了许多富二代同学,这也是一种早期培养的人脉,因为富人的后代很大概率还是富人。但学霸的后代不一定就能成为富人,清华的学生买不起学区房,但清华的富二代毕业生一定买得起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只是从社会少数的富人阶层来看学区房的问题。
学区房成为焦点更多的还是因为它成了中产阶级捍卫自己地位的很重要的一个堡垒,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中产阶级是很容易返贫的,所以刚刚摸着门槛的新中产想得第一件事就是要坐稳了这个位置,并且督促公车司机赶紧关车门。
而学区房无疑成了最好的手段,所以大家都争相去拿到这个门票,317之后被关在门外的人为何痛苦,那是没把握住跨越阶级最好机会的痛苦绝望啊!这种绝望在物质丰富的现在,和1942逃荒的人掉队是差不多的。
这也是现在投资手段过于匮乏,社保体系不健全下的一种畸形现状,除了房产,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了,大家都只能孤注一掷把全部身家押在房子上。大家都害怕一夜之间因为突发事件返贫,因为大家离上次贫困过苦日子的记忆并不太远。赚钱成了社会的唯一主题,因为钱虽然不能买来幸福,也买不来全部的安全感,但是关键时刻钱却可以用来买命。
我觉得学区房的问题在阶级定格之后就不会是什么问题了,富人区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育系统的子女在一起上学,白领的孩子在一起上学,工人的孩子在一起上学,大家都处在一个阶级,生活水平见识阅历大差不差,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攀比和焦躁了。也不会有工人的孩子看见同学假期去马尔代夫度假,回家也要求父母带自己去的情况发生了。大家相安无事,岁月静好。
你是不是觉得很绝望,不想为此这么拼,你可以用脚投票啊!事实上有能力的人都人肉翻墙了啊,你不想走,要么你在这能赚到钱,出去就不行了,要么就是你在哪里都赚不到钱,归根结底还是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