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饮料也要分级,是耶非耶?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新加坡的饮料分级

华说

昨晚外出散步,照例打开手机上的广播音频,边走边听。没有辜负耳朵,果然学得了一点小知识。广播里说,“越甜的水果,含糖一定多”这个想当然的“常识”,其实是不对的。水果的甜度主要由糖、酸含量及其比例决定,还受到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颇为复杂。但剪短截说,吃起来甜的水果,含糖量未必高,,吃起来不甜的水果,含糖量未必少。举例以明。草莓的口感比菠萝甜,但草莓含糖量远低于菠萝;火龙果和猕猴桃的口感偏酸,但它们的含糖量却远高于西瓜。

立刻联想到了这些天社交媒体上讨论得颇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制度。这并不是什么新闻,因为新加坡饮料分级制度于2022年12月30日起实施,迄今半年有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此番又被人翻出来,大炒冷饭。

新加坡对饮料实施分级,其法律依据是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根据该条例,新加坡零售市场上出售的预包装饮料,将按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b两个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低,c、d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高——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为d级。条例规定,对属于高糖高脂级别的c、d级饮料,必须在包装上加贴“nutri-grade”标签印上级别,a、b级饮料则没有强制要求,可贴可不贴。条例也规定,d级饮料既不能在任何渠道发布宣传广告,也不能冠名赞助任何赛事。

为什么新加坡要对饮料进行分级?其之缘起,是该国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新加坡七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在发达经济体中排名第二。因为糖尿病肾病高发,新加坡也是全球尿毒症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数据说,该国超过18岁的成年人中,约有7%的人患有糖尿病。随着新加坡进入老年社会,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升,任由发展下去,到2050年时新加坡患糖尿病的人数将达到100万。糖尿病高发的原因之一,是新加坡人更喜欢喝各种饮料。为了遏制糖尿病发病趋势,从2016年起,新加坡便开始向糖尿病“宣战”,陆续推出了多种措施,限制国民糖分的摄入。今年起实施的饮料分级制度,是该国向糖尿病发起的最新战役。

这一饮料分级制度引发较多争议的一点,是按照《食品条例》之规定,因为富含饱和脂肪含量,常见的全脂肪牛奶也被归类于C级饮料。《食品条例》对a、b、c、d四个级别发的划分,主要是两个标准,一个是含糖量,另一个是饱和脂肪量。

细节不论,新加坡推行饮料分级制度,是耶非耶?经济学说,这个可以有。

新加坡实施饮料分级,其之实质,是强制企业采用更为醒目的评价性的包装正面标识,从而可以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食品的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因为突出标识的a、b、c、d直接代表着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相比于字体小而复杂的饮品配料表,更容易传达给购买的消费者。这是说,实施分级制度,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幅降低了讯息费用。

为了减少国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不少国家推出了“糖税”或者“脂肪税”。“糖税”或者“脂肪税”,看上去很美的:一面迫使企业减少产品的糖类和脂肪含量以减少税收,一面让产品价格抬升来迫使消费者减少需求量,政府也可以多一笔收入。然而,经济学说得清楚,收入权利界定不清的税收,其之本质是政府瓜分一部分不属于自己的收入,因此必然带来租值消散。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2011年,为了减少丹麦人的脂肪摄入量,丹麦政府推出了一项“脂肪税”,征税对象为所有含饱和脂肪的产品,包括黄油、牛奶、比萨饼、油类和肉类。不过,一年之后,丹麦政府便将其取消了。为什么实施一年便草草收场?按照丹麦税务部给出了答案:“脂肪税”一方面增加企业行政成本,危及丹麦人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没有减少丹麦人的脂肪摄入量,因为税收推升物价,众多丹麦人选择出国购买相关商品。

是的,相较于征收“糖税”或者“脂肪税”,实施分级制度,通过降低讯息费用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远为合宜的政策选择。

评价一项制度改革,经济学的原则是简单的:制度的变革,是增加了租值消散(提升交易费用)还是减少了租值消散(减少交易费用)?如果是前者,是坏的;如果是后者,是好的。无他,因为经济学的着眼点,是资源的使用效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8月1日

《经济学看历史——封建·钱荒·小农经济》(华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全网销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