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1
2016年A股投资策略
2016年会发生两件事,深远地改变我们的市场。

国内:注册制的推出

从过去一系列的政府言论和文件来看,毫无疑问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明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将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走向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国务院的授权时间,注册制可推出的时间区间为2016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但最终我个人认为注册制推出的时间点可能比大家预期的快,甚至可能在5月以前就推出,对标新三板分层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过去几年创业板大牛市的核心就是资产证券化。即使今天,许多分析师推荐股票的逻辑依然是:公司对股价有诉求=》增发或再融资=》收并购标的。理论上这种循环在市值还不足够大之前,都可以无止境的走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市值的“壳公司”就成为安全边际最大的一类资产。而事实上,自从2008年以来,“壳资源”也是整个A股市场表现最好的资产。我依稀记得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投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产配置。”无论过去几年多么牛叉的自下而上选股者,他们获得高收益的根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找到了正确的资产配置。”

 

从数据上看,2013年是A股市场的并购元年,2014年井喷总共并购的案例超过4450起。披露交易规模1.56万亿元,涉及上市公司超过1783家,较2013年同期 (5023亿元、1189起)分别增长274%和210%。今年前十个月,上市公司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已经达到1.57亿,预计全年超过2万亿,发生并购重组1910单。从直观的感受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旦某些行业足够好,就很多上市公司想寻找相关行业的并购标的。然后A股的某行业相关标的也会越来越多。几年前,研究新兴产业意思不大,因为行业再好也没有什么标的。这几年,研究新方向意义很大,一旦行业好,未来的标的是不断增加的。Again, 大量自下而上的选股者其实做的是自上而下的行业研究。

 

我个人相信,注册制的推出大概率将打破上述的情况。这是一个真正让资本市场摆脱“市场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标志性事件。最重要的是,2008年以来炒作“壳资源”的投资方法大概率将变得无效。整个A股的投资方法可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到2001到2008年是价值投资的黄金年代,之后是成长股投资的黄金年底(大量成长股都是从小市值公司长大)。一旦投资方法出现改变,这对于传统路径依赖的那些投资者将是颠覆性的改变。壳价值消失,资本运作消失,稀缺性溢价消失。A股可能真的重回价值投资年代。

 

从拥有注册制的美国市场看,股票的涨跌和市值无关,却和基本面有关,和所处“赛道”相关性也不大。今年以来纳斯达克的涨幅在6%左右。其中大盘科技股亚马逊,谷歌,Facebook,奈飞等都创了新高,相反类似于Yelp这样的小盘科技股却出现腰斩的跌幅。

 

许多人觉得注册制推出时间还早,不会那么快影响市场。但历史上,A股都是很前瞻的。大家可以回头看看万科是什么时候开始杀估值的。市场是什么时候看到人口红利消失后,放弃周期股,转向医药,消费和TMT等成长股的。苏宁电器是什么时候开始预期京东电商的冲击的。回头看,那些经典的投资案例,触目惊心。A股的smart money真的太前瞻了!

 

所以注册制一定会冲击小股票的估值溢价,甚至对投资方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我认为明年A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海外:美联储加息

下面这张图我之前也发过,我觉得意义很大。2009年美股的上涨和美联储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节奏是“几乎一致”的!我们看到在每一轮QE停止的阶段,美股基本上都进入震荡。今年以来,道琼斯的涨幅几乎为零,也是因为去年底QE结束之后,美联储已经不再扩张资产负债表了。

 

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美联储加息后,美股应声上涨。因为美联储这一次并没有削减资产负债表规模,这是非常超预期的地方。如果仔细看耶伦奶奶在FOMC的发言纪要,是非常鸽派的。整个资产负债表规模2009年以来扩张了一倍,带动了标普500上涨了一倍多。 然而,base case是2016年美联储加息1-2次。资产负债表必然会开始收缩,这非常可能导致美股在2016年出现下跌。一旦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股市出现下跌,一定会影响全球的风险偏好,而新兴市场在风险偏好修正后,一定是回调的最猛烈的。

 

另一方面,美股下跌是否会对应美元走强。风险偏好转向后的资本回流美国国债市场。一旦美元走强,对于我们国内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继续增加。今天,大家对于明年人民币的贬值多少有些预期吧。而美元如果走强,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幅度超预期。所以,美股一旦下跌对于国内的影响可能是双重的。

 

资产荒的伪命题:

这一轮牛市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经济越差,大家觉得股市就越好。资产荒直接导致大量场外的钱要进入A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逻辑,让我们重新反思这个逻辑的链条。对于企业来说,只要需求足够强劲,提供的资本回报率足够高,都会把现金流投入到资本开支中去,进行研发和再生产。这点我们从之前乔布斯任期中的苹果就能看出。当时的苹果公司拒绝给股东分红,乔布斯认为与其分红,不如研发新的产品带来的回报率更高。这是苹果增长最黄金的时期。而Tim Cook上台后,显然苹果的创新周期开始衰竭,逐渐变成了一个高分红的价值股。

 

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量企业面临的困局。在经济基本面不好的时候,企业的现金流不再投入到资本开支中去。大量的企业将闲钱用于理财。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那么多人出来做私募的原因。一方面当然看好牛市,另一方面也是募集资金相对容易。企业的钱很多。此外,从年龄结构上,中国大量企业正经历了创一代向富二代过渡的阶段。大量创业者的子女对于继承父母的企业兴趣不大。而企业家也越来越多将家族资产进行理财。富二代们就好好享受生活就行了。所以和2007年那轮牛市不同的是,我们这一次看到的是企业和家庭储蓄的双搬家。这也是许多人看好A股资产荒的主要逻辑。钱多,没地方去。

 

然而,企业存款的搬家一定有一个度或者放缓的节奏。目前我依然没有看到任何比较好测算这种资金流的指标。经济越差,资金流入股市越多的“伪命题”不会长期存在。我们从美股百年历史就能看出,股票市场的回报率,长期和GDP增速差不多。股价价格=EPS X PE。经济增速下行意味着EPS的增长一定会放缓。那么指数的上涨要依靠PE的拉动。但是估值的持续向上拉动需要各种先决条件:风险偏好,收并购的预期,稀缺性等。这些因素又似乎在2016年都会发生改变。。。

 

我们再看另一个关于“家庭资产配置股市”的逻辑。之前记得看过一个数据对比,大概是美国家庭30%的资产配置在股市上,中国这个比例是10%。于是乎,中国家庭资产对于股市的配置会持续增加。我依然觉得这又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向来不把股市当做一个长期投资的市场,更像一个长期的赌场。所以场外资金追求的是“暴利”,而非长期配置。一旦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资金会立刻撤离。

 

从国内注册制,海外美联储以及资产荒的角度看,A股明年的市场并不乐观。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A股的牛市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年。如果这一轮以创业板开始的牛市计算,从2013到2015年已经经历了整整三年。这个三年魔咒在明年是否又能被打破呢?

 

行业配置:科技+文化娱乐

 

在经济增速向下的大背景下,一条最简单明确的主线是寻找需求确定崛起的行业。科技的变革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中产阶级和新兴人群崛起后带来的文化娱乐消费增长。从海外映射的角度看,科技的映射看美国,文化娱乐的消费映射看日本和韩国。美国在2016年面临两大智能硬件的突破: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汽车。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增速向下的阶段,都出现了文化娱乐消费的崛起(典型的精神鸦片)。日剧,韩剧,动漫,电子竞技,女性消费等。这些都是2016年比较确定的行业。此外,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爆发的云计算服务,以及技术面临快速突破的基因测序都是我看好的其他两个方向。

 

科技硬件: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汽车。

任何一次科技的泡沫都源于硬件端的创新。90年代思科对于路由器的创新将局域网变成了互联网,随之带来了第一轮的互联网大泡沫。2007年苹果对于智能手机的创新将手机变成了小型电脑,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泡沫。上一轮硬件创新距离今天已经有了7-8年,市场也期待新的硬件创新。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汽车都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从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的角度看,这两个也是对应空间足够巨大,将全面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智能硬件创新。这点和当年路由器,智能手机的创新都非常类似。同时也解决了足够多的痛点,包括物理距离,车内上网等,最终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过去几百年以来,任何一次足够巨大的创新都大幅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

 

虚拟现实看明年各类产品的推出,包括Oculus头盔,HTC,Playstation等游戏产品。任何一个产品的爆款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从技术路径看,虚拟现实还有很多目前无法实现的地方。相反,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其实成熟度已经很高了。接下来看政策和互联网厂商的推进。汽车大概率成为新的互联网入口,汽车频逐步取代手机屏。类似于智能电视崛起后,电视屏开始重新取代平板电脑,成为视频更好的入口。一个大趋势就是大屏幕替代小屏幕,手机屏继续扩展的空间有限,逐步会被闲置的大屏取代。车内电子屏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文化娱乐的消费崛起:日韩映射

东亚人的文化和性格方面比较类似,文化娱乐的消费可以参照日本和韩国。下面是我曾经发过中国和日本人口结构对比的图。可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口结构和日本十五年前几乎一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老龄化,整个经济体的活力必然越来越少。带动的就是宅文化的崛起。

 

 

2015年付费视频行业随着爱奇艺的VIP用户突破1000万,已经宣告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快速的从1到10。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角度看,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生活的关注度从有什么好吃的,什么好衣服,转变到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内容。而且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明显的趋势:1)付费习惯已经养成;2)智能硬件渗透率提高后的体验改善;3)内容行业商业模式的转变,从难以赚钱,依靠广告到多种变现渠道;4)精神消费的性价比大幅提高。看电影的价格过去十年没有涨价,而其他消费价格都上涨了好几倍,甚至十倍。

 

我认为2016年是泛娱乐,广义的内容消费崛起。不简单是看电影,电视剧。可能是动漫,音乐,文学。整个广义的内容消费会起来。美国已经有了音乐付费,包括Apple Music, Pandora, Spotify等都有付费音乐消费。中国可能在2016年也会起来,最近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人看音乐剧了。

 

大娱乐投资标的在2016年一定会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我们能想到的IP,院线,内容制造。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方向出来,包括内容整合,版权保护,音乐体育等等。

 

基因测序:

我把生物医药的创新也看作类科技。Biotechnology的英文就是生物科技。过去我们看到的是科技的创新,但忽视了生物医药的创新,未来整个人类生命相关的医疗创新也将是非线性和超出我们想象的。基因测序一定是生物医药创新中最核心的部分。

 

基因测序对于中国来说是少数我们能够实现对美国弯道超车的行业。虽然最顶尖的设备技术掌握在illumina手里,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大量的数据,以及一流的科研人员。几年之后,不难确保中国在基因技术上的弯道超车。而且目前全球基因编辑第一人张峰也是一个中国人。人类从远古时代以来就在寻求“永生”,而让自己的基因延续是人类“永生”最科学的方式。无论如何,基因测序非常可能在2016年出现大的技术突破,或者病种突破。其应用场景也很广泛,从直观的身体检查,治疗,到新药研发。我一直认为最终我们都能活到140岁。。。

 

云计算/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大后台

过去几年一个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革之一,就是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将信息和资料放到云端。整个云计算成为了所有人和企业的服务大后台。几年前,还有人担心云端安全性的问题。但现在发现,云端存储数据,远远比实体存储更安全放心。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便利。工作上,我们不需要在办公室管理我们的日程,可以随时随地在云端分享一周的路演安排和行程。将分析师推荐股票的核心观点放在云端,随时通过手机查阅观点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立即上传最新的照片,保留重要的资料,并且同步分享给在世界各地的亲人。未来,我们可以在任意地点工作,我们也可以迅速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迅速拉近距离。而且云是B2C中的强粘性。苹果提供优质的iCloud服务,让其客户难以离开苹果的生态圈。亚马逊也有优质的AWS云端服务。同时,在数据中,最近亚马逊AWS和Salesforce的增长都非常迅速。我们甚至看到类似于Adobe这样的老牌软件公司,都在几年前开始向云端服务转型。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数据爆炸是几何倍数的增长。云端服务,云计算数据存储,云端大数据抓取等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一个不确定性:商品逆袭?

我们先看一张图,这是1990年以来CRB商品价格指数的走势。

 

我们看到其最辉煌的一段当然是2003年到2007年的中国城镇化大发展,而2009年的四万亿也推动过一波比较大级别的反弹。之后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拐点出现,经济下台阶,美元走强,甚至地缘政治等因素,今年商品价格已经跌到了1990年以来的支撑线。这个价格是否已经反映了太多的预期,包括中国经济,美元,黑金危机。明年如果有一波补库存,是否会带动商品价格出现比较猛烈的反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真的是一个时代结束,还是商品的回光返照?

 

个股推荐:

我很少在自己的个人思考中推荐股票。这里根据之前说的几个主线做推荐,希望能跑赢市场。对于明年A股,我整体维持比较谨慎的看法。但相信景气度确定增长的行业和公司能穿越周期。

 

顺网科技:受益于虚拟现实场景带来的网吧重估

 

光一科技:受益于内容消费崛起后的版权保护

 

美盛文化:受益于迪斯尼内容输出和动漫需求的崛起

 

安科生物:受益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

 

万安科技:无人驾驶汽车ADAS系统

 

中威电子:高速Wifi汽车联网系统

 

中文在线:IP内容储备的核心品种

 

海王生物:社区药房的入口价值重估

 

个人思考,未必正确,欢迎交流批评。

 

 

全部讨论

2015-12-30 23:06

我刚赞助了这篇帖子 1 雪球币,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