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蜡与否---股票投资中的估值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估值Valuation,就是投资过程中对投资标的进行价值估计,从而判断市场价格偏离程度,为买卖操作提供量化依据。

绝大部分中国股市业余投资者是不做估值的,可能相当比例的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准确概念,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股票是用来“炒”的,而不是用来投资的,次要原因是某些投机派或是技术派的贬抑性舆论导向,当然还有一个估值自身的原因-“内伤”,不论哪种估值方法,里面有相当成分的个人主观判断,说白了就是预测未来、算命先生,不会像数学公式那样靠谱,既然不靠谱,就纳之者寡了。

那么到底要不要做这个很乏味、很麻烦并且看似无用的估值呐?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哪怕是在中国“炒”市。一方面是抄作业的必要性,业余投资者再业余,只要想一直干下去,逐渐摆脱蒙着买的习惯,总归得向人家专业投资者靠拢吧?要知道,所有专业投资者/机构的投资流水线上,估值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生产环节,甭管他们是为自己找个投资依据还是为了给出资者一个交代。而且,他们配备有专门的估值团队,采用多种复杂的方法和数学模型,然后综合给出估计价值,再提交给后续投资决策环节。二一方面,某本书上有一个特别通俗的说法,说是一个人为了花几千元买个手机,会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在多个渠道上比较价格和功能是否物有所值、判断贵贱、找优惠券等等,而同样这个人在买股票时,可能就是听朋友那么一说,甚至是无意看到媒体上某条信息,就几万、几十万迅速地下单买进,买股票同样是花钱出去,和买手机相比起来,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荒唐?不瞒您说,俺曾经也这么荒唐过,欢迎来鄙视。

在进一步介绍估值操作前,先了解一下估值的难度,有的书上来就说:其实估值很简单,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某人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这种说法绝对言过其实,或者字面意义不是著者本意。估值和投资都绝对不简单。研究估值理论的著名的达莫达兰教授,在他的书一开篇,回应其学生估值无用论的质疑时是这样说的:有难点,但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老先生很严谨地提前奉告:估值是不靠谱的,按照估值来投资是不可信赖的。他之所以这样“否定”自己的理论,是指出了估值的本质缺陷:估值过程中掺杂了不少主观因素,提醒大家不要机械地估值和信赖其结果,哪怕是按照他老人家的精密理论来做。这是什么行为?这是爱啊!

言归正传,说说估值方法和实操。

估值基本上分成两类: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相对估值是基于股票市场价格的价值判断,绝对估值是基于股票背后的企业的内在价值判断,也就是它到底值多少钱?相对估值相信市场总体定价是对的,只是在某只股票上的价格有偏差,而相对估值就是通过挑选一批同类股票采用若干比率来找到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股票,来辅助投资决策,说白了就是比个子高矮,而不是测量若干人的具体身高,这种方法的底层缺陷是:市场定价不一定靠得住,牛市整体偏高,熊市整体偏低,相当多的期间是这样的。绝对估值则在底层逻辑上相当坚固,就是熟知的现金流折现法DCF,DCF可以自行脑补一下,不难理解。绝对估值的思路是把企业未来若干年回报给投资者的收益/钱,扣除时间成本折算到当下的价值,这就是通常说的折现,然后把未来若干年的折现金额加总,就得到了现在这个企业的价值,再通过一系列转换,转换成每股价值,就相当于用尺测量出了某人的具体身高多少多少厘米。这种方法和买国债拿利息、分期付款买房是一回事,如果你相信买国债和贷款买房的投资收益计算方法,那么同样可以确信这种方法适用于股票投资。再延展一下,其实这种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投资标的的价值判断,比如,可以用绝对估值方法计算一笔无形资产(软件等)的当下价值。在估值实践中,在中国有个统计,90%的估值是用相对估值法,10%是用绝对估值法,原因也显而易见,因为相对估值简单、用时少,绝对估值麻烦且费神,既然估值老教授都说了估值不靠谱,那还不挑省事的来弄?我的个人经验是,为了不自欺,根据不同的股票需要适时地选择用哪一种,如果需要,最好两种都用,然后综合衡量二者结果。下面分别给与介绍。

相对估值的形式表现为一个除法公式,分子可以是股权市值、公司市场价值、企业价值等其中的一个,分母是收入、利润、现金流、账面价值、订阅量、客户数量等其中的一个,除完之后得到一个数,叫比率,按照这个除法,大家立即能想到的就是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EV/EBIT等一堆耳熟能详的名词,然后把一批同类股票的比率都算或找出来,加上主观佐料开始比高矮,(掐指一)算出目标股票价格,最后轻松地大手一指:嗯、这个价格比当前股价便宜,买!这个贵了,卖!除了上述简单的流程描述外,精细点的还需要根据股票差异对比率进行调整,计算比率均值、比率中位数、标准差、分布点位图等,然后估算出更为精确可信的目标股票比率数值。需要注意的是,林林总总的比率不是适用每一个股票的,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适用不同的比率,有些比率对有些公司是完全不适用的,另外,即使在采用适用的比率时,有时还需要额外纳入所谓的“伴随变量”来综合考量,这里就不赘述了。

绝对估值的过程就比较麻烦了,该方法的输入信息分成两类:1、财报数据,2、公司基本面分析及业务展望。先要从最近期间的财报中扒拉出收入、利润、税、债务、折旧、摊销、在投资等等一系列数据,高段位的选手还需要仔细阅读财报及附注来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调整,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当前期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然后根据基本面分析主观推定未来5-10年的收入、净利润等数据,就可以计算出5-10年的逐年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然后,采集无风险利率即5年期或10年期国债利率,股价对指数的溢价(这里就别展开了,会把人搞懵),β(头肿得太大的话可以粗暴地设成一个大于1的固定数值),这样就能计算出股权成本(大词儿,其实是一个百分比),之后根据企业长期有息债务的数量、利率、风险等计算出债权成本(又是一大词儿,同样是一个百分比),把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按照债务比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也可以认为是折现率R,二者其实有细微差别,我也没完全搞懂,就这么地吧。这里千万别以为WACC/R就是一个数,而是针对未来5-10年每年都要有一个数,正常的都应该不同,但具体怎么算各位自己看着办吧,脑袋太大了,装不下。。。到了这一步,你手上握有5-10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折现率R,你就可以把未来5-10年的现金流折现到当下的现值了。那么5-10年以后的就不管了吗?当然不会,这时要开始计算企业终值TV,就是估一个5-10年后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固定增长率,以及贴现率,然后一家伙把5-10年后直到永远的企业价值折现到企业终值的现值,把5-10年的折现价值+企业终值现值相加,得到了完整的企业的当下的内在价值,后面再扣除债务和少数股东权益等一些金额,最后得到了股权价值,再除以股数,抵达终点,得到每股价值,这个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看起来很靠谱的每股真正值多少钱。后面你就可以自信满满且忐忑不安地判断多少钱买进该股是划算的,以及判断当前股价太离谱不能碰等等。

当然,从绝对理论的角度,绝对估值中的另外一种叫做股权现金流法FCFE是最精确的,这种方法在巴菲特老师格林厄姆的“远古”时代是很流行的,那个年代只认股息和股票回购。只不过现在的企业都学坏了,不发、少发股息已经成为常态,因此这种方法就不具备现实意义了,不过在对某只不差钱、不举债的绝对垄断型国企估值时,倒是采用了FCFE法,因为这种财务结构的公司产生的利润等效于派股息。

除了前面说的几种估值方法外,达摩大叔在其所著近700页的《估值》一书中还额外介绍了概率估值(又包括情景分析法、决策树及模拟法)、实物期权估值方法。数学模型很高大上,有数学癖好的可以拿来研究研究,挺有趣的。

至此,各位可能对估值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必介意精确程度,本身这门学问就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之后才能逐渐掌握(也可能不一定)。

最后补充一下学习经验,对于半路出家的外行可谓惨痛,基本背景知识是能够读懂财报,会从中提取所要数据,在估值实践中屡屡发现财报知识不扎实,时不时得翻看财报分析的书补救。关于估值的知识,首先,网上泛泛的估值文章,只能起到引路的作用,毕竟篇幅有限,很难贯穿理论和实操。其次是相关书籍,写估值的书不少,但完整、缜密的不多,比如《学会估值、轻松投资》就是一本渣书,篇幅有限,很多东西不能详述,最要命的是个别翻译有问题,能把人活活晕死,《股市真规则》一书作为估值入门还是不错的,该书其余部分是讲价值投资理念的,有思想、有实践很值得一读,但估值部分不够详尽,个别中国博士写的诸如财报分析和估值之类的,里面有些内容是著者个人理解和发明的,所以不一定对,比如一段关于苹果树估值的内容就存在重复计算的疑点。网上普遍对达摩大叔的《估值》一书比较认可,但评价其为太学术还很艰深,所以很多人选择敬而远之,如果能够咬牙坚持的话建议还是阅读这本书为好,毕竟是理论研究型的,内容很全,可以挑着看,总会有收益的。看这些外国著作时,除了要辨识翻译纰漏外,还有一个头痛之事:由于教材中引用的是国外财报格式数据,和中国的有些许差别,有些数据无法直接从中国财报中直接获得,需要根据对估值原理的理解自行采集数据,有些还需要到100-200页的完整财报后面的附注里面去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