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系统基础:格雷厄姆股债平衡系统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10喜欢:25

本文演示如何一步步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价值投资祖师格雷厄姆提出股债平衡策略,建议股票的仓位介于25%~75%之间,具体仓位,视股票的估值而定。

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个原则,构建交易系统。

(1)先设计一个最简单的交易系统【称为交易系统1】: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这两个品种最有代表性。

每年第一个交易日调仓:

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1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10<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这个交易包括的内容:

1)有一个变量,沪深300的PE,现在这个数据很容易查到,雪球上就有,因此,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2)有4个参数:

沪深300PE的下限:10

沪深300PE的上限:20

股票仓位上限:75%

股票仓位下限:25%

3)有一个调仓点:每年第一个交易日

4)涉及的标的有两个标的:沪深300ETF国债ETF

5)包含一套规则:股债平衡策略,股票的仓位介于某个合理范围,具体仓位,视股票的估值而定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交易系统,却依然包含了如此多的东西,比定投沪深300的交易系统,复杂多了。

这个交易系统,可调节的余地很大。

4个参数、调仓点、涉及标的,都是可以调整的。

(2)调仓点变化

把交易系统1的调仓点,改为每个季度调仓1次。

得到【交易系统2】: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

每个季度第一个交易日调仓(1年4次调仓):

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1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10<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那么问题来了,交易系统1和交易系统2,哪个更优?

这可不好说。

可以对过去10年做一个回测,那么会有一个系统胜出。

但这个结论对未来是否管用,这真的不好说。

当然,也可以每月调仓1次,每周调仓1次,甚至每天调仓1次。

那样带来更多的变化。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定期调仓呢?

为什么不用“沪深300PE涨过20倍”、“沪深300PE跌破10倍”、“沪深300PE跌破20倍或涨过10倍”作为调仓点呢?

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啊。

于是得到【交易系统3】: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

沪深300PE涨过2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跌破1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沪深300PE跌破20倍或涨过1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交易系统3是否比交易系统1和交易系统2更优呢?

不好说啊。

更近一步,可以定期和触发调仓相结合嘛。

于是得到【交易系统4】: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

固定时间点调仓:每个季度第一个交易日调仓(1年4次调仓):

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1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10<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事件触发调仓:

沪深300PE涨过2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跌破1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沪深300PE跌破20倍或涨过10倍,触发调仓: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写到这里,我感觉心有点累了。

交易系统的设计,没必要太复杂,因为搞的再复杂,也无法有效提升收益率。

(3)参数变化

沪深300PE的下限:10

沪深300PE的上限:20

股票仓位上限:75%

股票仓位下限:25%

沪深300PE,为什么一定要10和20呢,过去几年,沪深300PE从未跌破10倍,也未涨过20倍。

为什么不是12和18呢?

有道理哦。

于是得到【交易系统5】(为了把问题搞简单,在交易系统1的基础上调整):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这两个品种最有代表性。

每年第一个交易日调仓:

沪深300PE≥18,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25%,国债ETF仓位75%;

沪深300PE≤12,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75%,国债ETF仓位25%;

12<沪深300PE<18,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此外,为什么要25%和75%呢?30%和70%不行吗?20%和80%不行吗?

也行啊。

于是得到【交易系统6】(为了把问题搞简单,在交易系统1的基础上调整):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这两个品种最有代表性。

每年第一个交易日调仓:

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30%,国债ETF仓位70%;

沪深300PE≤1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70%,国债ETF仓位30%;

10<沪深300PE<20,调节仓位: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这样搞来搞去,太复杂了,一直把仓位保持在50%-50%平衡不行吗?

也行。

这样交易系统就大大简化了。

于是得到【交易系统7】:

一笔固定的投入,比如100万,规则如下:

股,选择沪深300ETF。债,选择国债ETF。这两个品种最有代表性。

每个月第一个交易日调仓:

一直保持沪深300ETF仓位50%,国债ETF仓位50%;

这个交易系统蛮好的,简单。

(4)标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空间更广阔。

股,可以用消费ETF替代沪深300ETF。

债,也不一定非要是国债ETF。

更进一步,为什么股非要是一只ETF呢?股票部分,为什么不是沪深300ETF和消费ETF按50%-50%混合配置呢?

这样一来,变化无穷。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

交易系统也是一样的,都是源自格雷厄姆的股债平衡思路,却可以构建出千差万别的交易系统。

我的《毛估估》组合,就是在格雷厄姆的这一个简单的想法上面演变而来的。底层思维,依然是股债平衡。《毛估估》组合的债券部分,是一个双低可转债组合,跑了一个轮动策略。股票部分,是一个股票、ETF以及现金、类现金组成的组合。也包含轮动策略。只不过更复杂。

而交易系统的复杂度,一定要在自己能容忍的范围内,不能让自己手忙脚乱。

因为交易系统复杂,管理起来很困难,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04-23 12:03

请教个小白问题,国债etf分红吗?

2023-04-22 22:28

mark

2023-04-22 22:13

看到晕晕的

2023-04-22 20:20

道之出口,其味也淡,其用不竭

2023-04-22 18:1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