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改变世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年前,他们还都互不相识。那时,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加油助力,直到他们因偶然却必然的机缘,汇聚长江。

2018年,长江商学院金融MBA设立了“公益践行者全额奖学金”,面向全球招募兼具杰出领导力与高成长性的候选人,以公益之心来践行商业,承担起属于长江人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杨钦焕、杨方义和丁辰俊三位中国当代公益事业的杰出践行者,成为第一届“长江商学院金融MBA公益全额奖学金”的获得者,并在长江开启了他们更加精彩的公益生涯。

他们与来自金融和实业的商界精英共同学习,探索公益与商业的结合之道。他们也把自己对公益的热爱与理解带入长江,让同学们从富足的生活走向丰盈的人生。

回首杨钦焕、杨方义、丁辰俊各自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公益人的执着与坚守。

用公益创投,

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问题解决者

杨钦焕

长江金融MBA 

2019深圳班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

秘书长

中国最年轻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立志用公益创投解决社会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蛮有社会情怀的人,向往参与公共事务。在心理学来说,超我更占主导型,而不是本我在驱动,不会太多计较人性本能的私欲。”

——杨钦焕

每次路过深圳梅林喜憨儿洗车中心,杨钦焕内心都会油然升起自豪之感。

这是一家专门雇佣自闭症人士的洗车中心,但洗车效率、效果和服务,毫不逊色于其他洗车行。

而看到一辆辆被清洗的焕然一新的车,身为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的杨钦焕,总会庆幸自己投资了这个项目。

作为走在中国公益创新最前沿的排头兵,“用公益创投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杨钦焕投身公益事业13年来,所找到的最有价值感的公益之路。

2006年,大学毕业后,杨钦焕响应国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担任志愿者。

“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 就不知道其中的收获。”当时看到这句话后,心灵就被击中了,那的确是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由于表现出色,2008年,杨钦焕被选送到北京支援奥运会,“那种国家的荣誉感以及被社会需要的价值感”,坚定了杨钦焕投身公益的决心。这期间,他获得一枚“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质勋章”。

奥运会结束后,杨钦焕南下深圳从事社会服务和慈善组织管理工作。他曾作为深圳特区立法课题小组的课题秘书,参与到慈善条例、慈善信托、社区基金会等多项中国现代慈善政策体系建设中。

接触到大量国外慈善信托和慈善基金会的先进经验,杨钦焕跃跃欲试,想要把这些理念在中国进行实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而立之年,杨钦焕成为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秘书长。

作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钦焕“一不怕失败,二不怕困难”, 在推进中国公益创投、慈善信托和慈善基金会方面,迈开了大刀阔斧的创新步伐。

从2014年开始,杨钦焕组织了5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资助了超过500个优秀的公益创投项目。而喜憨儿洗车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该项目已经在全国开设了17家店。

而这个项目最初打动杨钦焕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解决了自闭症人士的就业问题,更让他们有尊严的就业。“每个人来这里洗车,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可以得到与其它洗车行同样甚至更好的洗车效果,这就让这个项目变得可持续。”

除了喜憨儿洗车中心,杨钦焕资助的公益项目“教大山里的孩子写诗”也登上了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感动了千万人。

 “公益创投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设施,可以帮助有梦想、有潜力的公益项目,去解决一些如边缘人士就业、留守儿童、养老等社会问题,并且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为了支持这些公益创投项目,过去五年中,杨钦焕还推进成立了50个公益专项基金和6个慈善信托,促成慈善资源对接逾1.5亿元。同时,他也致力于引进影响力债券等国外先进的慈善金融工具,去解决社会问题。

而随着公益创投、公益基金以及影响力债券的不断推进,杨钦焕发现,自己急需补充更系统、专业的商业思维和金融知识。此时,长江商学院走入他的心中,“我很认同项兵院长提出的‘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局观,在推动慈善事业创新中,我也需要前瞻视野。”

作为班上的公益委员,杨钦焕努力学习之余,也一直寻找机会在班级开展公益行动。

2019年5月,杨钦焕在长江商学院金融MBA深圳班发起了“少塑生活家”计划,倡导同学们少用塑料矿泉水瓶和塑料饭盒,一时之间,教室里多了许多保温杯,塑料矿泉水瓶都不见了踪影。

随着深圳班同学的踊跃参与,杨钦焕广发“英雄帖”,呼吁北京班和上海班加入,并得到了北京班和上海班公益生杨方义和丁辰俊的热烈支持。如今,“少塑生活”成了长江金融MBA的新时尚。

未来,杨钦华希望这个行动能影响整个长江商学院,让更多人加入其中,并逐渐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

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人人都“弯下腰”、“随手谦卑做公益”,也是杨钦焕现在努力的方向。为此,他在今年推出了“拾点公益,为爱联合募捐”计划

“捡拾往往要弯下腰去做,我们希望捐赠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行为,而是谦卑、随手而为的生活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如果人人都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公益,那么,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无穷的。”

用公益基金保护环境,

守护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杨方义

长江金融MBA 北京班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保护战略总监

中国环保领域的先行者

15年来,以爱心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云南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崇山峻岭,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身为云南人,我觉得很自豪,也想为家乡做点事,就这样,我走上了环保公益之路。”

——杨方义

当接到杨钦焕发来的“少塑生活”倡议书时,杨方义击节赞赏。

作为长江商学院金融MBA北京班公益生和公益委员,杨方义本身也是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保护联盟战略总监,专门负责海洋保护项目,因此,他深知塑料污染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

“每年有880万吨塑料废物倾倒到海洋中,而这些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最终会进入食物链,重新返回到人体中。污染海洋,也是在污染人类自己的生命。”

从世界遗产保护、生态多样性、水环境、空气污染治理到如今的海洋生态保护,15年来,杨方义始终扎根在环保第一线。而让他能够坚持到今天的,皆源于他心中对自然的一份由衷热爱。

出生于三江并流、奇峰叠嶂、且有着人间仙境般香格里拉的七彩云南,杨方义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大学时,更迷上了野外摄影。

为了有更多机会投入自然的怀抱,从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杨方义加入一家自然保护组织保护国际。在这家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他参与管理了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这是国内第一支资助民间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基金。

迅速积累着专业环保技能的同时,杨方义也愈发感到环保需要更多科学严谨的知识。因此,2008年,他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取得了林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杨方义加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管理森林项目,主导设计了澜沧江保护基金,实现了保护家乡的初心。

2010年前,环保在绝大多数国人心中,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名词。直到PM2.5数值的不断披露,空气污染终于引发社会关注,人们一时谈“霾”色变。而阿里巴巴等企业也纷纷成立公益基金,致力于环境保护。

2013年,杨方义加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参与设计了清源行动、自然教育等支持中国环境保护民间行动的公益资助计划,孵化和资助了蔚蓝地图等颇具影响力的环保项目。

随着2015年中国《环保法》的正式生效,处于环保第一线的杨方义深知,一个新的环保时代即将到来。

“作为环保者,我们经历了中国环境最差的时候,也赶上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环境的最好的时候。而《环保法》的出台,更让我们可以用法律的力量,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17年,杨方义加入桃花源基金会担任战略总监,负责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和海洋项目,2年间,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由公益组织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由5个扩展到30多个个,包括著名的四川平武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和黄山九龙峰公益保护区项目。还有5个公益保护地上线了风靡全国的蚂蚁森林平台,有近亿网友参与支持了公益保护地,一起守护绿水青山。

随着公益保护区项目的日趋成熟,如今,杨方义把主要精力用于海洋保护基金项目的实施。

“中国海洋保护面积规模很小,只占到领海面积的4.6%,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我们的视野中,就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海洋保护地。大量的潜水爱好者都选择去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潜水,这对于中国这样的海洋大国是很遗憾的。

如今,杨方义正在积极探索公益与商业的结合,希望借助慈善信托,影响力投资等方式,让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中国公益已经进入下半场,单纯的救助和慈善虽然依然是社会需求,但将公益主流化到社会经济中,特别是用商业手法推动公益发展,会是未来公益的发展方向。”

杨方义曾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负责公益金融和影响力投资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探索商业和公益的结合之道,推动和参与公益金融在中国的落地,杨方义申请到长江商学院金融MBA公益全额奖学金,成为2018级北京班的公益生。

在长江的学习,极大的拓展了杨方义的公益视野和认知:“我们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圈,忽视向外界学习,长江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公益进展,向他们学习,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同时,市场营销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也让我懂得如何用超越产品的思维来进行营销。”

而长江的公益基因和社会责任感,更激发了杨方义推广公益的信念,“作为公益生,将公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推广给同学们,是我在长江期间必须完成的一门课。在长江,我感受到公益的力量和未来。”

以科技,

把养老事业变得更好玩

丁辰俊

长江金融MBA 上海班

上海和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总监

中国养老行业的IT精英

用公益养老照亮老年人的生活。

“当我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跟直接的物质回馈比起来,内心会觉得更充实。”

——丁辰俊

与杨钦焕和杨方义不同,丁辰俊正式走上公益之路不到三年,但他与长江商学院的缘分却更长。

2011年,丁辰俊与当时在长江读书的妻子作为长江代表队,参加了“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当走完50公里,为山区的孩子们募集到鸡蛋时,丁辰俊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做公益并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而是让自己内心感到充实。”

不过,当时还在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软件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丁辰俊,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从事公益。

但心存一念,便会开花结果。

2016年,丁辰俊开始为上海和孝养老集团提供项目支持,直面严峻的中国养老难题。

“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比例超过50%,大城市空巢老人更占到70%以上。这些老人往往并不缺物质,他们需要的是陪伴与照顾。”

在项目期间,丁辰俊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养老效率,实现“智慧养老”,因此,他毅然加入和孝养老集团,希望为养老事业出一份力。

 “养老是社会问题,天然有公益属性,需要社会大量关注和持续性结构治理。我很高兴能利用智慧科技的力量为养老事业做一些贡献。”

丁辰俊在和孝养老集团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时光宝盒”志愿者服务平台。这个项目的设想,源自丁辰俊本人对志愿服务的体验。

“城市人都忙于打拼事业,没有整块时间做公益。而且,许多公益项目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能力,比如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或者其它才艺。这让许多想参加公益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公益就成了偶尔在网上的捐款行为。”

因此,丁辰俊希望通过“时光宝盒”项目,让每一个志愿者都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公益之心。

“比如陪伴需要精神安慰的老人,这是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将公益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把爱心点滴凝聚起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时光宝盒”顾名思义,还可以将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储起来,需要时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兑换服务、奖励或者捐赠给他人。

丁辰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直观的体现出志愿者的价值,同时,避免公益中常常存在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

“志愿服务虽然不收取报酬,或者收取很低的报酬,但不代表做的事情没有价值。我们通过‘时光宝盒’把志愿者服务的时间转化成价值存储起来,激励人们参与公益的热情,也让爱心在社会里面流动起来。”

目前“时光宝盒”项目已经积累了超过200万分钟公益时间,服务于八家养老服务机构,共有2万多人接受了志愿服务,固定服务2000多名老年人,十五个社区服务点辐射到几十万社区居民。同时,丁辰俊也与上海、杭州、贵州等省市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展开广泛合作,吸引超过100家组织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就将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暖流,让爱心循环、持久、传承。

如今,丁辰俊正探索用区块链、大数据和金融等方式,让“时光宝盒”可以在不同城市间进行兑换,发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公益力量,来持续完善养老这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为此,他需要更专业的商业知识。2018年,丁辰俊得知了长江商学院招收公益生的消息,便马上提出申请。就这样,时隔多年之后,丁辰俊以学生的身份再次走入长江大家庭。

“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比较早达到高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发展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怎么结合利用资产证券化、健康护理保险、银行信托等金融手段,完善支付体系,平衡人才结构,进一步找到养老事业中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的答案,我希望在长江的课堂上,在产融结合的实践中,探寻真知灼见的初心和希冀。”

作为上海班的公益生,丁辰俊也是“少塑生活”的积极响应和践行者。“长江对于公益的重视感召了我,让我有幸重回课堂感受知识和理念的洗礼,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公益普及到同学中,进而传递到全社会。”

2019,长江继续寻找公益践行者

今天,长江商学院的公益精神,将他们集结到一起,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公益之路。

而对于长江商学院,在过去17年中,像杨钦焕、杨方义、丁辰俊一样热心公益的长江金融MBA人不胜枚举。

他们,连续7次参与“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为无数中国贫困儿童带去帮助;

他们,发起“爱在心在,行动与坚持——金融MBA与特殊儿童共成长”项目,帮助了近20名具有精神障碍的小朋友在艺术天地中找到快乐;

他们,为“途梦公益”助力,让农村孩子的梦想不因为眼界而受到局限;

他们,深入参与“静绣”项目,帮助聋哑人绣工享有体面生活;

……

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才华致力于公益,让大爱满中华。

是的,这就是长江商学院,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公益梦想的摇篮。

无公益,不长江。

长江商学院金融MBA“2019公益全额奖学金”召唤你的“大爱之心”。

长江商学院金融MBA项目

项目介绍

金融MBA项目(FMBA),作为学院的旗舰项目之一,从2009年项目创立以来,已经为大中华地区培养和输送了过千名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精尖金融与管理通才和未来领导者。来自金融与实业背景的学员近乎各为一半。这种有机的产融组合模式有效帮助了金融与实业学员加深对自身以及相互领域的理解,深刻领会金融资本之道,在实践中受益。

招生对象

金融专业人士、产业领域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创业者、家族企业接班人、海归人员

招生咨询热线:400-700-8084

请扫描二维码预约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