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世纪太极拳总览-《太极拳心传与体悟》序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7回复:2喜欢:30

一个半世纪太极拳总览-《太极拳心传与体悟》序

翟金录 一多庐太极 3月30日

 翟金录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创会秘书长,    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太极拳,这一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武术文化现象,究竟孕育了多长时间才形成完备的体系,这一问题到现在还探讨不清。但杨露禅在十九世纪中叶把其带到京城公布于世以后,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传播情况,大体是明朗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太极拳从少数武术家和上层的生活小圈子,走入社会,形成陈、杨、武、吴、孙、赵堡这风格鲜明的六大流派,且都有自己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显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随着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崛起,东学西渐,大势所趋。太极拳,作为中国人的一张名片,迅速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信息传播越远,追根问祖、正本清源的要求越强烈。这时,对太极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一个总览和概括,就是一种时代的呼唤。二水居士的《太极拳心传与体悟》,是一部高水平的世纪回应。


我有幸首先得以通读全书,喜出望外,爱不释手。

这部书文采飞扬,体量硕大,内容丰富,涉猎太极拳文化的各个方面。全书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我大体把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太极拳的架;第二部分,讲太极拳的神;第三部分,讲太极拳的史;第四部分,讲太极拳的质。

一 , 关于太极拳的架

人体是大自然孕育出的最美的花朵,极其精密、生动、神秘。太极拳是先贤对此领悟的形体表现。太极拳健身、御身、娱身、修身、养身、塑身的功能,都要通过拳架来实现。拳架的核心是什么?二水把属阳性的劲路,从两足生起,沿腿外侧足三阳经向上,走丹田,对穿至命门,顺督脉过玉枕,一支沿手三阳贯于手指,另一支虚领顶劲,直达百会。这里把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诠释得清清楚楚。属阴的气,一路由百会过人中而下行,另一路由两手劳宫穴沿手三阴经运行。两路在膻中相会,通过含胸拔背,走任脉,气沉丹田,对穿至命门,沉至会阴,然后沿两腿内侧足三阴,沉至涌泉入地。沿阴阳动静的路线,精、气,在神的指引下,在周身走了一个“8”字形,便成了太极图中两尾生生不息的阴阳鱼。

根据《易经》宇宙全息论,宇宙是大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人身一太极,人身处处皆太极。其他所有的“虚灵顶劲”“舌抵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等等,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太极展开的,也都是更小的太极。《太极拳心传与体悟》把每个小太极都解读得细致入微。

为了精细交待,二水把练拳中的“米字架”“丰字狼毫”,以及走架中的“永字八法”“隶书结构”等程序问题讲得很完整。关于拳架的风度和意境,书中讲了“荷叶承露”“大块文章”等,讲得真真切切。这是二水练拳的境界和特色,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这些问题,他从太极文化的大视野和现实练拳的具体视角方面,结合得非常得体。比如“丰”字狼毫,他结合道家“三桥”之说,讲气血跨越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的路径,前后穴位的对应,拳架要求上的功能意义,最后概括出:上至百会经会阴,下至涌泉入地的虚拟中轴线,“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恰似象形的‘丰’字。这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做到了‘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功夫了。”道理讲得形象、真切、好把握。

二   关于太极的神

精气神,不好界定,也不好量度。据说,武术入奥运的一大难题,是精气神的量度标准不好确定。但是,精气神在太极思维中,却是很重要、很精准的范畴。它既是追求的目标,又是衡量的标准。是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这也正是东方文明区别于又高明于西方科学的特色所在。二水对精气神有他独到的理解,他从晚清蒙学教材“身者,神之舍”出发,把精气神视作传统文化的人格结构。他说,人的身体是“神”居住的殿堂。“神”居住的殿堂是由“精”这种特殊的原材料组成。“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二水从《黄帝内经》里解读到了“神”的工作模式。并从三十二目老拳论“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慾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中,破译了内外皆修,内破六慾,外正六道的人格结构。且由此向我们展现了太极拳从搭建间架结构开始,到调整脏腑器官的合理运动、疏通经络、提高五官的工作效率,乃至开发奇恒之腑的效能,这样一条由拳入道,以假修真的性命践行之路。

杨氏太极有大中小架之分,也有孰优孰劣之争。二水用《楞严经》的话来诠释:“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他认为,倘若心无昭朗,纵使每年练一万遍拳,亦徒亡失月轮之举。无“神”而已。

杨氏太极的云手,庄重典雅,沉着练达。然不得要领者,手随步移,眼从手转,形似摸鬼。原因何在?不得其神。二水结合叶家太极的传承,讲了云手右运时能有左顾,左搬时也能右盼,上架有下护之意,上惊寓下取意,含蓄中见端倪,云岫出见洞天,使云手带上神。为了使云手带神,具体讲了三个云手的各个特征:第一个云手,一掤一(扌履),一截一切一穿掌,一铺一陈,一挥一撤一剪裁,剪裁出翻云覆雨的意味;第二个云手,中间中轴顺势转动45°,多一个反复,多一个折叠,有了变化;第三个云手,掌变为空心拳,一拽一扯,一鼓一捣,一提一放,“捣得玉琼为良药”,真是玄妙至极。这些都从形而上的道来论述形而下的术,有血有肉有神。

二水花大力气旁征博引,“旨在显示太极拳中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周敦颐:“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把太极讲得发必中诠,言必合数,神乎其神,真是难能可贵。庖丁解牛是庄子精彩的寓言代表之作,二水用它来诠释“以神遇而不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太极道理,告诉人们“松空从间架中来,融通自规矩中出”,最终达到“无感而应,无为而为”的境界。

二水有临晨一梦的奇遇:从梦杨氏老谱三十二目中的“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到梦中拿出《诗经》,翻到“允文允武,昭假烈祖。”想继续查阅,却已醒来。我在过去,看到如此记载,多以为渲染。包括张三丰等人拳术神授之说,多视为编造。十年前,我听台湾中华书学会会长刘炳南先生讲创编新隶书的过程,才知世上确有才智神助之事:刘先生是国际上隶书界的一面旗帜。他固守传统,但又感需跟随时代前进。他长期思考创编新隶书,以满足现代人节奏快,喜欢细长苗条的审美情趣,讲列不讲行,只要上下对齐即可,左右不求一致。在他整日苦思冥想反复笔试之际,一日晚上,忽然梦中飘来很多宣纸,纸上书满一种新的书法,书体细长瘦美,他惊喜万分。后来他应张炳煌会长的提意,当场把风格书写下来,得到大家的首肯。现在他的新隶书,就是这样定格的。此事和二水“允文允武”之梦相似,故记于此。

另外,二水还浓墨重彩的向我们展示了苏东坡的“破琴梦”,他的用意一方面是破译太极拳界的神秘人物“宋仲殊”,同时向我们揭示太极拳理论界,许宣平之于李白、宋僧仲殊之于苏东坡,一显一隐,所弥漫着的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心相知的仙道气息。太极拳界的这份仙道气息,直指性命。诚如二水书中所说,人除了动物所具有的生命属性,还具有性命属性。生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这一时间维度的,而性命,则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这是太极拳作为性命哲学的本质,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体系,与西方的所谓科学不搭边。

三    关于太极的史

很多人重视史学研究。因为预见事物的未来,除了把握它的过去轨迹加以推演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人们的思维需要训练,训练的方法,除了研究人们思维走过的历史之外,至今没有别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只有对过去的历史认识得真切,才能洞若观火一样看清未来。对太极拳史的研究,其意义也在于此。二水对太极拳史上标志性的人物事件,都无一例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性研究,且他的视角已经触摸到了太极拳的理论发展史层面。他尤其对三个阶段老拳论的研究,成果颇丰。二水在研读老拳论时写到,三个阶段老拳论,象是三位性情迥异的智慧老人。二水严格遵循朱子“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作心与心的交流。二水的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很值得赞许。

由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几近太极立论的开山始祖,所以历来关于“王宗岳”“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太极拳论”等等,一直在讨论。二水用“王宗岳之谜”“王宗岳与山右王先生的嫁接”“王学定其人”“闷来时造拳”等几个专题,澄清了人为的迷雾,纠正了武术史界不讲信史但求猎奇的不好倾向,维护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给了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一个很好的抓手。

太极拳界还有很多杜撰、造假,影响着世人。二水在《太极拳心传与体悟》中花了相当大的功夫进行澄清。如:关于唐豪有陈王廷闷来时造拳之说,与陈鑫“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造拳)……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分析;关于张三丰与张邋遢其人其事的辩析;关于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太极拳序》如何源于1929年上海《康健指南》褚民谊序言的史料分析;关于《浮生六记》卷六的托名伪作;关于河南唐村的乾隆“伪谱”;关于“九诀八十一式”的辨伪等等历史,二水都提供了可信史料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尤其可贵的是,二水提出王宗岳太极拳论,以两个途径流传于世。他细校杨家诸本与李亦畲抄本之间的异同,指出了“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的文本与李亦畬老三本在文本上的细微差别,提取了这两个途径文本中里各自的“文化基因”。这无疑对太极拳史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太极拳历史梳理得越清晰,我们对其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就会更清楚。这样更易于对其特点进行把握和传承。真正想悟透太极者,这一段笨路是不可超越的。值得高兴的是,二水给我们搭了一座桥。

四    关于太极的质

在学术界,很多领域本身都存着难以界定的概念。比如哲学领域中何为“哲学”?比如信息领域中,信息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太极拳领域也是如此,关于太极拳的定义,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太极拳是什么?”有人认为武术是其本质,所以技击是其生命,出手见红是最高目标;有人认为导引是其本质,延年益寿不老春是根本,击打是技艺之末;有人认为技击和导引均不是根本,这两个领域都还有更高的功法。太极辩证思维的承载,是其本质特征。世界各国不同阶层的人们之所以学习太极拳趋之若鹜,正是中国太极文化辩证思维的魅力吸引。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高水平的学者。二水的回答是令人赞赏的。

该书详细考察了太极概念的演变过程:从最早庄子作为空间概念的“太极”,到“易有大恒”误作为“易有太极”的演变;从汉代、南北朝到隋唐从宇宙生成之序来解释太极,再到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创立,并且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创造,大大推动了太极思维在知识界的普及。明以后,开始了太极的通俗化进程,中晚期后,儒者和士大夫到了言必称太极的地步。这就为“太极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关于太极与武技的结合,二水作了考证:五公山人王余佑(1615年-1684年)编著被后人称为“太极连环十三刀”,徐哲东曾说:“以太极为者,用于技击,始见此书。”到十九世纪中叶,1854年,挚爱太极拳的武禹襄到河南舞阳县省兄,从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结合自己从杨露禅和陈清平处学到的拳架,精心揣摩和实践,顿悟升华,创编出“武式太极拳”。1866年,杨露禅受武汝清举荐到京城授拳,这一带有儒学价值观及礼制纲常的武术,就从农村走到京城,并从京城扩散到全国。

太极拳经过一百五十来年历史的历练,现在鲜活地存在世人之中。到底该如何界定太极拳呢?是武术?是气功?是舞蹈?是体操?二水定义为: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从研究对象来讲,“太极拳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课题的一门学问。”从功能上讲,“调控自己身心的同时,还能调控对手的身心。”从悟道的角度讲,“能够让习练者逐渐进入一种‘太极’生活状态。”他接着阐述到:“太极拳像是一个台阶,让习练者由下往上,沿着台阶,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神明’。”他还引用《淮南子》里的话,解释何为“神明”:“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二水仅关于“气”这一概念,他就讲了五行学说中的气;中医经络层面上的气;拳论“布形候气”层面上的气;练拳中的调息之气;外在层面的硬气等等。紧接着,二水从“阴阳”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解释了“身心”“经络”“补泻”“调控”“方圆”“理气”“劲势”等太极拳这些大根大本的问题,使“太极拳为何物”这一问题,得到有血有肉的回答。二水关于太极拳具体范畴的回答,深刻、丰满、辩证、有用。二水从“宇宙”概念入手,解释了“性命”,提出“三不朽”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最为精髓的文明之光。他说,我们的先祖之所以能直面生死,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另有“延年药在身”,在于他们内心深谙“死而不朽”,“元善从复始”之道。二水提出,中华的先贤和圣人,可以把华夏文明的基因,象“软件”一样,存放到宇宙空间。谁通过修炼,激发出场的效应,在特定的条件下,就能够打开这个“信息包”,所谓“把握阴阳,提携天地,思接千载”。我对这一思想,深表赞同。而且我心目中,“太极拳文化”,就是能使人类获得超常智能,由术进道的神奇之功。二水这一层面的理论阐述,旨在揭示蕴含在老拳论三十二目内的文化宝藏,为我们指明了太极拳修为“以拳入道”终极归途。

太极拳,作为修身养性、调控身心、反求诸己、性命践行的学问,每一位修炼者身上所浸润的传统文化因素,诸如独具太极文化特质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日益被亿万太极拳爱好者所崇尚和景仰。太极拳这种春风雨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开始以“阴阳相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等,独具太极文化特色的方式,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人们提供解决诸多纷争和矛盾的另一种方案。每一位太极拳修炼者,当他生命的长度,他生命的广度,他生命的纵深度,达到了某个点,他的生命体量就会发生质变,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启迪百姓,足以馈赠后世,这样的人,也就可能超越时空,成为“死而不朽”。

五    师徒三代人的心血

二水的文章,是自己体悟的结晶。他讲的东西,大都不单是他人研究成果的综合,而是把各家研究成果,经过自己亲身体悟和经验的审视、过滤和鉴别,然后概括出结论,这就很难得。众人的成就,需要有人总结。但这种总结,加上自己的体验,就感到不飘不空、不虚、有根,且可以循着路径走下去,有用。

与二水结缘,先是从他的网络文字开始,之后就顺着他的文字按图索骥,从此莫逆而忘年。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同时举办上海市武术博览会高峰论坛,国家武协秘书长康戈武先生,一到上海,就打听二水,他说虽未能与之谋面,但早就拜读了他在网上的各类太极拳文章。二水的文字功底扎实,知识积淀深厚,立意高,史料足,见解深远,且文字中散发一股正气,让人读之难忘。在与二水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学问的扎实和做学问的严谨。他的书房硕大,收集材料极广,交往朋友和拜访师长很多。他的书,都不是摆放着观赏的书,而是研读的书。他写这部书,引用书目之多,涉猎领域之多,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太极拳的先人,曾有愚钝之人不收为徒的规矩。倒不是鄙视这些人格,而是太极拳极细腻精微,愚钝之人难以学成。二水是极聪慧之人,其知识架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涉猎颇多。太极史料和理论著作烂熟于心,名人掌故典型事件多有考证。读书破万卷后,下笔如有神助,所以二水的文章写得顺畅,读起来也开心,如饮甘露。二水的文章有一股正气,不邪。他不贬低他人,语言不污;不编造事件,语言不虚;欲给人以福祉,所以面貌吉祥。读这样的书,可以在灵的层面与作者沟通,与古人神交,收获良多。

《太极拳心传与体悟》实际上是杨氏叶派师徒三代人心血的结晶。包含了二水的老师金仁霖、师爷叶大密在内,近一个世纪的精研成果。

叶大密先生(1888年-1973年)名百龄,号柔克斋主,浙江文成县人。他于1917年在北伐军任职时,从杨澄甫高徒田兆麟习练杨氏中架太极拳。1918年,他与到军营教内功拳的孙从周结为金兰,切磋拳艺,并得到孙父孙禄堂老先生的口授身传。1926年11月,叶先生在上海望志路创办“武当太极拳社”。1927年11月,向时称“剑仙”的李景林学习武当剑。1928年,杨少侯、杨澄甫先后来到南京,叶先生即向杨氏兄弟学习拳架、剑、刀、杆子。后来,叶先生把杨氏大中小架的特点揉在一起,吸取武式、孙式太极起承转合的节律,吸取八卦掌里的斜开掌转身法,以及武当对剑中的转臂捷用等功法,创编了沉着松净、轻灵活泼、舒展大方的杨氏叶家拳。叶大密先生是罕见的精通拳术、中医、婆罗门导引术的大家。他是近代少有的太极高人。

叶师的高徒中,金仁霖老师是文武全才。金仁霖,字慰苍,192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47年始学太极拳。1950年,作为新中国首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1953年拜叶大密先生为师,悉心研究太极拳和武当对剑。1958年奉师命又就学于田兆麟老师。一生笔耕不辍,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多篇。他以工程科技人员严密精细的眼光,对太极拳作缜密入微的研究,收获甚丰。1961年,他即着手于太极拳史的资料收集和著述上的准备,是少有的太极拳史专家。

二水有这两位泰斗级人物作前导,虚心好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有高瞻远瞩的视角和高屋建瓴的识见。他的很多体悟,有广度,更有纵深度,且一一带有叶味和金味。

二水平时走架叶家拳的“提沉转合”,源于孙式从武式继承过来的“起承转合”。“纯阴纯阳”说,也是叶大密先生受教于婆罗门导引术的痕迹。二水讲的拳中金石的高雅之味,以及练拳中的“临帖的技巧”,“永字八法”等用语,应是其师金仁霖先生的体悟。金仁霖老师是书法篆刻名家,曾师从陈澹如、邓散木等大家,成就斐然。金仁霖的太极体悟,带着金石味,由极有天赋的二水继承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凡是牵涉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现象,总要吸引这个民族的文化精英,持续一代接一代的探讨下去。太极拳文化,从清中页显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文化巨匠,进行着跟踪研究,留下了诸多光辉灿烂的研究成果。一种严肃的、博大的文化现象,在其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都要呈现由“自在文化走向自觉文化,再走向文化自觉”这么一个飞跃过程。二水居士花大力气对太极拳老拳谱的梳理和校释,并将研读老拳谱的心得和体悟,增订成《太极拳心传与体悟》,就是太极拳的文化自觉。他无私的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从心里感激这位年轻的学者。

江南福地,师徒三人,天资极高,耕耘勤奋,历经百年,结出硕果。我们今天站在丰收的田野边,享受太极盛宴,真是一大幸事。我们应感谢他们祖孙三代的辛劳,感恩时代提供的文化大餐。

最后,我摘录余秋雨的两段话,来类比和感悟本书的价值: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象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全部讨论

2021-04-25 09:42

要拜读大作

2021-04-24 08:55

讲的好啊!我也准备练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