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习惯决定你的运气 —— 《奇特的一生》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5回复:26喜欢:198

你的习惯决定你的运气 —— 《奇特的一生》

 微笑的秧秧 慈怀读书会



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就必须学会时间管理,让自己做事更加高效,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做“时间的朋友”。我们都想成为时间的朋友,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时间的朋友呢?

其实,答案就在格拉宁的作品《奇特的一生》里,这部书中描写的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时间的朋友”,他五十六年如一日地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原来,时间也可以像金钱一样通过预算、结算来精确利用!

作为时间的朋友,柳比歇夫到底优秀在哪里呢?

他是前苏联的一位生物学家,总共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其堆起来的高度几乎超过了《哈利波特》7部全集。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了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柳比歇夫跑遍了俄罗斯的整个欧洲部分,将近收集了13000只地蚤标本,比同时代的动物研究所多出5倍,他还给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

除此之外,他还出任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并且经常参加会议和考察。

除了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他还钻研哲学、历史等领域,即使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忙,柳比歇夫还是每天保持10小时的睡眠和坚持写回忆录的习惯。

看看他一辈子所完成的事情,简直觉得时间之神为他大开绿灯。

《奇特的一生》描述了柳比歇夫的一生和其神奇的“时间使用法”,让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个天才的人生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格拉宁,不但是俄罗斯著名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人物,他曾获得俄罗斯的最高文学奖“巨著奖”

这本由天才来解读天才的著作,刚出版时就疯狂销售了14万册。

2013年再版之后,其豆瓣评分一度冲破8.5,再度热销,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是如何最大效率地去运用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目标、如何在不可控的政局中牢牢控制着自己的人生航向。

柳比歇夫平淡而又让人惊奇的一生,让我们忍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改变?究竟该怎样做,我们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格兰宁,来看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在日常生活中,他又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和规划他的时间?

时间统计法的“开销日记”

书中,作者格拉宁说:最让他惊叹的是柳比歇夫坚持记日记的习惯。

从1916年开始,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无论如何,他也会在日记中留下几行记录,甚至连儿子夭亡的那天也不例外。

这些日记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些抒情或是抱怨类的琐碎记录,柳比歇夫的日记更像是一个时间开销的账本,那一天他做过什么、见过谁,这些事情各自用了几小时或是几分钟,他都记录得简短而精确。

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着: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钟(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阅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钟。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钟。

不要小看记录后面括号中的数字,1.0和0.5分别表示他比预计的多花了1小时和0.5小时来完成这项工作,这些清晰的时间超支标记,方便他找回时间,也便于在每个月的月底做小结。

月度小结时,他会用图表记录自己完成各项工作以及休息所花费的时间。到年终,他还会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这样,一年里所有时间的各项支出和消耗,就一目了然了。

他精准地记录和规划着每一分钟,并把时间消耗规整地记录在相应的类别里,譬如第一类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写书、搞研究等。

第二类工作时间用于学术报告、讲课等,除此之外,交际、路途往返、家务等各项时间记录也都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记载着。

对于他而言,时间就像实实在在的物质,不会偷偷消逝得无影无踪。在一笔笔的记录中,所有的时间都有迹可循,它们变成了论文,变成了书稿,变成了沉甸甸的收获。

慢慢地,他在一次次的总结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间统计法,这是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计划于一体的系统工作法。

于是,他对自己的能力边界越来越清晰,知道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确切时间,并且根据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状态去安排不同强度的工作,合理地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让自己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柳比歇夫在工作中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任何间歇他都要创除。

在他看来,早上8点到中午12点的工作时间里,充其量只能算是毛时间,而用来全神贯注完成工作的时间才算是纯时间,在他的时间统计里,所有的记录都只是对纯时间的记录。

每一天的习惯和记录,使柳比歇夫养成了对时间的独特敏锐感。

就像作者所说的,他与柳比歇夫的两次见面,在他的日记中都有十分准确的记录——“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

神奇的是,据作者回忆:

在两人见面时,柳比歇夫并没有看表,这也就意味着长期的训练,已经让他能精确地感知时间,彷佛在他身上有一个滴答滴答的生物表,能时刻敏锐地观察到时针的移动。

时间统计法完全融入了他的工作生活。对于他而言,流逝的光阴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柳比歇夫一辈子就这样感受和挖掘着一切的时间潜力,他按自己的规划充分利用着每一分钟,并且,不断地从时间中去找时间。时间,成为了陪伴他一生的朋友。

如何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

看到以上这些记录和说明,你可能会觉得:

柳比歇夫这个人也太奇怪了!就算时间统计法精确又科学,但我们如果用这种方式来为所做的事情一一做时间统计,那也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去做一点实际的事情。

这样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柳比歇夫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使用这套繁复的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规划、考量自己的一生?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为柳比歇夫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一直都有很明确的努力方向。

1918年,在开始从事纯学术研究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提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即使他的想法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即使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在1937年的苏联植物保护会议和1948年的列宁农业科学院例会上被强烈地批判,甚至险些被取消博士学位,他依然疯狂的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笃信“昆虫学是最高尚的科学”。

或许正是因为他所热爱的生物学研究要求他必须要付出较之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和时间,他才创造并坚持使用这套能让自己从生命中挖掘更多时间的方法,在保证自己精力旺盛的同时,柳比歇夫坚定不移地通过每一篇论文的完成、每一只昆虫标本的收集,来一步步接近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让他能更轻易地对那些计划外的诱惑坚定说“不”,即使那些荣誉、地位和利益有多么难以抗拒。

所以,他不会因为公务中的杂乱无章和人怄气,也不会去追求宽敞的住宅、汽车、名画之类的东西,更不会追求晋升,他的前进方向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他毕生所求仅仅是拥有最低必需品的简朴生活——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宁静的工作环境。

二是因为他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原则,让自己尽可能地排除掉一切外界俗务的侵扰,来保证计划的有序完成。

柳比歇夫在安排工作时会遵循以下几个守则: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承担紧急的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每天睡10个小时;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不接受重要紧急的任务安排能让他灵活调控自己的时间,即使做一件事情用的时间超出了预期,他也可以在别的次要事情上把多用的时间补回来。

足够的睡眠,能保证他在工作时保持充沛的精力,累了就停止工作去休息,把累人和愉快的工作相结合,这使他能保持纯工作时间效率上的一致性。

他常常安排自己在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处理数学问题,在精力下降时,看不同类型的书,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完成日常工作的内容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概念里,休息就是不同工作的更替,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实现终极目标服务的。

所以,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无聊的会议中,他会一边听着发言者絮絮叨叨地讲话,一边认真地演算习题。

他规定自己,二三公里的短途路程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

出门旅行时,他还会为有座位和没座位的两种乘车情况准备不同大小的书来方便自己阅读。

柳比歇夫把一切有效时间中的空白和细碎都抓取出来,并根据自己的精力灵活切换工作模式,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因为情绪或环境的变化,而放弃他的坚持。

即使在经历丧子之痛时,他仍能克制痛苦,强迫自己按时间统计法去工作,就像一个滑水运动员紧紧抓住着汽艇的缆索,他始终拽着“时间统计法”之绳,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坚持工作,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

也许,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但他确实就这样在漫长的日子中让时间服从了他。

以上就是《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在这本书里,格拉宁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家如何用他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如何用几十年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科学上的正确性。

而且还教授给我们一种不曾了解的严谨生活状态,一种近似执拗的对时间的珍视,一种为理想奋斗终生的“最高级的幸福”。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后,我们就可以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时间统计法,来把控自己的人生。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果想把时间统计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里,其实也可以像柳比歇夫那样,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逐渐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

通过柳比歇夫的日记记录法,我们要知道如果想要准确地规划工作甚至人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底线,譬如看完一本约200页的专业书籍需要多长时间、准备一份方案展示的ppt文档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虽然还没有像柳比歇夫那样,形成自己的的精密生物钟,但也可以在刚开始时用手表或手机去详细记录整理这些数据信息,从而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一些依据。

第二步,根据简短记录,周期性总结自己的各项活动花费和浪费的时间。

我们可以学习柳比歇夫,用最简洁的语言,譬如“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这样的形式来记录自己当天做过的事和撇掉休息的纯工作时间。

然后,每日、每周、每月总结自己的各项时间支出,并把月度总结绘制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在年尾将自己的月度总结汇总,变成年度总结。

真实回顾自己一年的时间消耗,根据结果,为第二年的时间花费作出相应调整,制定更切实可行的计划,以此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们的计划也应该像柳比歇夫一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地做调整以适应自己,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像柳比歇夫那样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又或者我们需要每天安排固定的锻炼时间,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把各项工作、休息时间有张有弛的穿插安排。

这样,既能保证自己在纯工作时间里的专注度,又能为自己留出适当的弹性调整空间。

通过这样不断的记录、计算、总结、规划,我们就能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到底用在了哪里,自己的能力现在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我们的计划性和对未来的把控力也会越来越强。

其实,无论我们以后会不会像柳比歇夫那样认真到可怕地管理我们的时间,但至少,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早早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地向目标努力,把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个大目标的实现上,我们就能在看似不自由的计划中,掌握了支配时间的终极自由,不再惧怕时间的流逝,充分享受时间带来的解放和安宁。

愿你我也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光明、坦率、有序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精彩讨论

落叶知秋gwj2018-05-27 08:43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肠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全部讨论

2018-05-27 08:43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肠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2018-05-27 10:17

谢谢杨天南先生!这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要的一本书。记得是在刚参加工作之初,在一次工会处理书籍时,在一大堆旧书中偶然得到的。在读完之后的岁月里,虽然没有按书中所记述的那样记录时间,但已经很注意不让时间虚度了。其中括弧内的数字代表的意义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今天读到您的文章,因此感谢您!

2018-05-29 18:13

表面看是时间管理,其实是能量管理

2018-05-27 16:14

谢谢先生推荐的好书。
这几天再读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处处闪耀着巴神的大智慧,常读常新,读好书如饮甘露,每次都有新的收获。非常感谢先生

2018-05-27 09:12

你的习惯也决定你的命运

2018-05-28 13:00

受用

2018-05-27 20:27

吴伯凡提到过这本书

2018-05-27 19:16

转发

2018-05-27 15:11

感谢,杨总,又有一本好书可以阅读了。

2018-05-27 15:04

好方法,看了第一眼就感觉这样做是不是很累,看到为了人生目标服务的时候就明白了, 这个方法在工作的时候,追求目标的时候很有用,另外 推掉那些紧急而重要的任务值得思考学习,比如我长年生活在紧急而重要的工作任务中的生活是该有个限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