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低效重复产能的公司,哪些公司真正创造价值?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3喜欢:6

看到一条新闻,在欧洲有人买了一堆中国造的太阳能板子做院子的围栏,因为这玩意可比铁栅栏便宜多了。。。

光伏,锂电,风电,中低端芯片,这类行业的股票过去两年大跌,主要原因就是融资太容易,大大小小的企业过度投资,供过于求之后打价格战。

这一类的制造业,我国因为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但是价格战太激烈,导致虽然产能上去了,但公司没有利润,从而导致研发创新跟不上。

结果是对低端的产能重复投资,造成大量浪费。

几年前的共享单车烧钱大战,多少单车变成废铜烂铁;

还有团购行业烧钱的“百团大战”,最后烧出来一个美团,却至今市值不到1000亿美元,不如英伟达AMD台积电等高科技公司的零头。

看看人家英伟达AMD都是做显卡的企业,但从来不打价格战,为什么?

AMD的CEO苏丰姿的话来说:

“AI芯片市场未来3-5年整体潜在市场规模高达1500亿美元,而现在全球的产能只能供应不到20%的需求。”

英伟达们通过对“高性能计算”的持续追求,带来技术升级,给客户创造了新的需求:

从游戏显卡CPU,到all in AI的尖端芯片技术进步,导致英伟达AMD的产品供不应求,短短8年时间,AMD的股价涨了100倍,英伟达的股价也涨了了20倍!

这就是长期坚持主业研发布局带来的效益。

有了共享单车投资,百团大战,光伏低端产能这些投资失败的前车之鉴,

我们切忌把钱投向那些喜欢通过打价格战扩张,不重视技术和研发,不重视提升产品品质的企业。

投资那样的公司,完全就是浪费资源。

要投就投那些能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

那么,国内的科技公司,有哪些既有品牌价值,又研发投入高有追求呢?

请看下图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

首先是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1620亿,比第二名腾讯多出1000多亿,上图中代表华为研发投入的横条长得都要伸出边界了,无愧为最受尊敬的硬科技公司。

还有哪些上市公司最像华为?

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海康威视:长期以来管理层非常务实,坚持主业,专注于技术创新,近5年内累计投入研发413.22亿元。2023年,研发费用113.93亿元,同比增长16.08%;研发人员达到2.85万人,占总人数48.65%,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公司。也是浙江省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研发投入是第二名大华股份的3倍。

2023年报提到,海康威视在智能物联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技术布局。8年前开始,海康威视从电磁波可见光频段的感知技术,陆续扩展到厘米波、毫米波、远红外、中波红外、短波红外、紫外、X光波段等感知技术,也扩展到次声波、声波、超声波波段的感知技术,并融合AI技术,逐步构建和完善AIoT技术体系,推出和完善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在智能物联赛道中,海康威视已积累了深厚的业务能力。以物联感知为核心,融合AI、大数据的全方位技术积累是公司的业务宽度;从探测器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数万种产品,是海康的业务厚度;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的500多个细分场景覆盖是海康威视的业务长度。

还有几十年一直坚持主业的恒生电子

恒生电子2023年研发费用达到26.61亿元,占营收的36.55%。自2003年上市以来,恒生电子聚焦金融行业,致力于为证券、期货、基金、信托、保险、银行、交易所、私募等机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恒生已连续16年入选FinTech100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单,2023 年排名第22位,位列中国上榜企业第一。目前公司拥有超过13000名员工,其中产品技术人员占比约73%。恒生自创立便以技术服务为核心,注重科技创新,每年以35%以上营业收入投入研发,同时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2022年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虽然最近两年股价缩水,但上市20年以来,恒生电子带给股东的平均年涨幅还是超过19.5%,属于非常优质的长线白马公司了。

还有三一重工研发投入大幅超出同行业的徐工机械中联重科,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8.3%,研发人员达8000多人。

还有安克创新

2023年安克创新研发费用14亿,占营业收入比例8%,以下是年报披露的研发项目:

看近期安克董事长阳萌的采访,有很多深度思考:

关于小米

阳萌:做生态链对小米来说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

杨轩:不考虑机会成本的话,小米生态链不错呀。至少在智能家居赛道里差不多是中国最好。

阳萌:我问过几十个人,只有两个人斩钉截铁地说,绝对是错误的选择,其中一个是张一鸣。

回到底层逻辑,做超级品类的公司应不应去做细分品类?雷总喜欢亲力亲为抓好细节,特别适合做超级品类。如果当年他做好了手机这个超级品类,顺着这个逻辑,决定再做一个超级品类,是不是最近小米SU7汽车的发布能提前个5、6年?

想一想,乔布斯当年在手机上超越诺基亚,不是诺基亚擅长的功能手机,而是开创了智能手机这个赛道;特斯拉超越丰田和福特,也不是在燃油车,而是开辟了电动车这个新赛道。抽象地看这个问题,这些是“创造者”,创造了全新赛道的人,他们能够抛开现状,从消费者的本质需求,或是从技术的最新突破出发,去找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后实现超越。

“我们说公司有两种价值创造,一种叫发散,一种叫收敛。发散是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收敛是把确定变得更确定。真正的创造者都是实现了发散价值。我们今天看智能手机觉得理所当然,看电动车觉得满大街都是,回到当初,乔布斯和马斯克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没见过,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相信。我们把乔布斯、马斯克,和少数敢于跟他们一起走的人,叫创造者。”

阳萌:任正非总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价值分配必须匹配价值创造,否则价值创造就不能持续。就是你必须把钱分给赚这个钱的人,不然他就不会持续帮你赚钱。

杨轩:是的,甚至优秀的人就会走。

阳萌:对,所以我们很坚持劳动者分配的价值远大于股东分配的价值。我们重新定义了“剩余价值”这个指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里有两行,一行是给员工支付的薪酬和福利,另一行是留给股东的扣非净利润。这两行加起来,实际上是你所有能拿来分的钱。这个总和除以公司收入,得到一个比例,你发现这个比例是能拿来区分产品公司段位的。一流的产品公司这个比例都在30%上下,比如华为在33%,苹果在30%。我们算了一下,安克只有20%,所以在内部我们大声讲,安克现在是一家二流公司。

杨轩:哈哈,直接就这么承认吗?

阳萌:我们一点儿也不羞于承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去十年我们本质上是延长线思维,关注收敛,关注把确定做得更确定。安克做了很多不错的产品,但没有真正开创性的产品、开创性的技术。我们停留在超越昨天的自己,超越最好的同行,但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求极致,回到客户的本质需求,做出特别突破的东西,我们得认。

但是未来的安克一定要成为一流公司,一定要创造30%的剩余价值。我们要把安克变成最能够赋能创造者的平台,最好的细分品类消费电子公司;聚拢很多第一性、求极致的创造者们,给他们提供空间,一个一个品类创造出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再转化成为商业上的成功。

阳萌:安克一直坚持创造更高的用户价值,我们不跟别人卷性价比。这不容易,也没有哪个公司能够选一条容易的道路,做出30%的剩余价值,并且给员工分很多的钱。从结果倒推,你会发现只有走一条很难的道路才能实现。

我们也非常强调,剩余价值增加的部分,要绝大部分分给创造者。

阳萌:我们前面有一个实践特别成功的老大哥,就是华为。华为的劳动者分享了绝大部分的价值,所以它能持续不停的在很多个品类里越做越好。

总结一下,过去几年,国内中低端产能投资过剩,内卷严重,投资要避开这些公司。要投就投哪些能够走出内卷,向国际尖端企业看齐,追求卓越的公司。

这样的投资才能创造价值;

才能避开你亏我赚,被割韭菜的零和博弈;

也只有能创造价值的投资,才能带来长期的,不菲的收益。

$海康威视(SZ002415)$ $三一重工(SH600031)$ $安克创新(SZ300866)$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我也是刚刚看完他的采访,越来越看好安克,以前还是有点担心浅海策略,怕管不过来,产品太多,战线太长容易出问题,特别消费电子行业速死速生,就和大道说的一样,不敢确定步步高未来20年一定能存在,所以安克也是,好在阳萌也是和大道,黄铮一样的人,就和他自己说的,浅海投资先找对人,投资安克找对他这样的最放心了

05-12 16:08

电池厂商集中度比较高,宁德时代一家独大,整车厂都为它打工。

05-14 07:56

拜读 转发 很受益

05-13 00:24

智慧物联,视联网,空间与行业发展速度到底如何

05-12 16:46

海康利润增速已经数年停滞,去年利息支出大增。
除非有新的利润增长点出现。

05-16 15:53

哈哈,不能

05-16 14:49

太阳能板能做建筑幕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