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踌躇不前?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假设你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百万富翁,你可以买得起北京的一座大四合院;如果穿越时光隧道到现在,你会发现当年的四合院要卖到上亿,而自己手头的100万元还买不起其中一间厕所。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不过想要提醒大家的是, 中国居民在勤俭节约的文化熏陶中,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榜首,但是如果只是把钱存在银行而不做任何投资,只会越存越穷。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不投资呢?我们可以用现状偏误(status quo bias)来解释。美国学者Samuelson和Zeckhauser在1988年的研究中提出了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倾向于不作为、维持现有决策或者状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与两个心理作用有关:一个是叫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另一个叫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

损失厌恶(Kahneman & Tversky, 1979),指的是当人们面对等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这正是古罗马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过的“坏事对人的触动远大于好事”。当人们在面临现状选项与其他选项时,常常习惯将现状作为一个参照点,此时,相对于改变现状所获得的收益,个体对改变现状所可能产生的等量损失赋予更大的心理权重,因而更倾向于安于现状。

而后悔厌恶(Zeelenberg, 1999),指的是个体在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选择其他行为将产生比当前更好的结果时,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消极情绪。为了规避这种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人们也倾向于不作为,维持现有的决策和状态。这种后悔厌恶的心理会让人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时表现保守,不敢尝试,因此选择不投资。

什么才是更加理性的做法呢?世界级的财富管理专家,牛易财富的特聘顾问Tim Kochis认为“很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后,立刻担忧投资损失的风险。这种担忧会麻痹投资者,不去采取恰当的行动。立即行动从长远看是非常有可能产生增长收益的。与其等待“最佳时机”,不如认清这个事实:你是无法了解最近将要发生的情况的,实际上,过去的历史会告诉你,想要追求长期回报,“当下”就去投资总是最安全的策略。”

所以,除了必要的应急基金,增长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你手上的每一元钱立刻用来投资。如果你追求的是长期的良好回报,哪怕目前正处在最糟糕的短期行情,这种情况也不会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如果你还是被情绪左右,无法做决定的话,可以尝试定投的策略,将资金分散,随时间的推移即时投资,保证现金流平稳度过几个月到一两年的比较糟糕的市场状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newewm.com牛易,让理性投资更容易!

@Johnkid @伍治坚 @7星级产品经理 $标普500ETF-SPDR(SPY)$道琼斯指数(DJI30)$indGlobal X Yieldco Index ETF(YL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