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暴涨550%!核药闯入“黄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毫无疑问,近五年核药进入了资本投资交易最快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核药领域的投资交易从6300万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实现了550%的“暴力拉升”;靶向放射性疗法从诊断辐射到治疗;诺华接连新增三个生产基地仍无法满足暴增的市场需求:横空出世的爆品Lutathera和Pluvicto,向世界出展示核药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其中,诺华是当之无愧的“先锋”。

市场临床双丰收

诺华当家“爆品”靠的是什么?

2022年,一款“靶向放射性疗法(RDC)”成为了业界的焦点:超过2倍的rPFS获益的疗效,单季度将近十亿美元的销售额……

诺华的Lutathera,这款结构类似于ADC,将靶向化合物(配体)与治疗性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粒子)相结合组成的创新药物,宣告着“核药之春”的降临。

五年时间里「核药崛起」数度上演的背后,有着异常鲜明的优势逻辑:

01

符合诊疗一体化的大趋势

替换RDC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同一个靶向偶联药物就能分别用于诊断成像及精准治疗。

比如连接氟[18F]、镓[68Ga]等构成诊断产品,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肿瘤病灶的医学影像结果;连接α或β粒子(镥[177Lu]、锕[225Ac]、碘[I-131]、镭[Ra-223]等)构成治疗产品,近距离精准杀伤癌细胞。

02

疗效更佳、毒性更低

RDC能将放射性核素直接递送至肿瘤细胞组织,近距离精准杀伤癌细胞,高效低毒;

03

技术与准入壁垒高

核药研发需要考虑放射性和半衰期,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获取(目前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自主产动不足)与业务资质等复杂问题,先行者极少,有资源入局的企业也非常有限。

纵观全球市场,诺华早在2006年就参与投资了放射性诊断剂企业Avid,2017年更是直接重金押注偶联核药:39亿美元收购法国放射性药物公司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拿下Lutathera;次年21亿美元溢价54%收购美国癌症靶向疗法公司Endocyte,摘得Pluvicto,直接稳坐核药赛道的头把交椅

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核药领域大额交易数度上演。从事早期RDC研发的biotech,特别是处于发现和临床前阶段的企业正受到投资者和跨国药企的狂热追捧。

2023年10月,礼来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oint Biopharma Global,正式进军RDC领域;

十年前推出过Xofigo(氯化镭223)的拜耳,接连收购Algeta、Noria和PSMA Therapeutics持续加磅RDC;

初创企业RayzeBio以3.11亿美元的融资规模成为今年美股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其核心管线RYZ101是其基于同位素锕225(actinium-225)的放射性配体药物;

初创企业ARTBIO在成立仅六个月后获得了9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其核心管线AB001瞄准了与诺华Pluvicto相同的适应症。

既拥有独特价值潜力,又手握跨国药企巨额资源,核药领域的“黄金时代”已向我们揭开了帷幕。

那么,中国核药市场的「爆品」,又会由谁孵化而出?随着“二超多强”格局的基本成型,答案正浮出水面。

二超多强

中国核药市场 该看什么?

前文提到核药的技术准入壁垒高,中国市场内现有的基本是海外引进产品(如拜耳氯化镭[223Ra]、远大医药引进钇[90Y]树脂微球、先通医药氟[18F]贝他苯注射液),目前仍未有创新型核药获批。

在研药物中接近上市的基本都是诊断药物,例如中国同辐自研的131I-MIBG(苄胍)注射液进度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将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

治疗分子也开始进入临床,东诚药业的188Re-HEDP注射液进度相对靠前,处于临床二期,用于癌症转移骨痛的靶向治疗。

中国创新药近年来与国际的距离拉的很近,PD-1、ADC及CGT等前沿领域的表现能做到与国际一线不分伯仲,但在核药领域的差距却能达到数十年,背后的原因复杂又致命。

首先是上游核素产能严重受限,约80%的放射性同位素都要严重依赖进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昂的成本稀释了核药的商业价值,导致常年以来国内放射性创新药未受到足够重视,停留在对国外上市多年品种的仿制上。

其次是远高于普通药品的严格监管体系,这一情况直到2021年国家发布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内容特别指出了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问题

随后的《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将核药生产经营企业审批权限由CFDA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下放至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和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中国核药市场才正式进入活跃期。

下游的问题更多,甚至连诺华至今也没能妥善解决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短和运输中的后勤问题相关的供应链挑战,未能顺利打通核药的最后一公里。

其中格外需要关注的是核药房,作为放射性药物实时制备并配送的必要主体,需按GMP要求建立,审批环节多,投入规模大,企业自建每个核药房周期需要3年以上,资金约需4000-5000万元,而中国同辐东诚药业两位寡头均已有20家左右核药房,占到了市场规模的八成以上。

所以目前谈中国核药企业更多是从中去看一些未来端倪,我们一直强调“二超多强”,无非是因为核药的上中下游都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老牌寡头企业中国同辐东诚药业的强压下,如恒瑞医药、远大医药等资源储备充足的大型药企尚有一战之力,资本热潮中孵化出的biotech甚至都很难拿出一套成型的研发管线。

从具体企业上看

近年来新涌现出的特色核药企业

完成了超11亿元融资的“核药独角兽”先通医药

在2014年率先通过Navidea所研发的Lymphoseek在中国的商业化切入赛道,其管线中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 药物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已进入三期临床。

成立于2021年的辐联医药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拿下了近2.5亿人民币A轮融资,其核心技术路径是用加速器技术来代替核裂变反应堆,来解决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供应的难题。

纽瑞特医疗在资质申请、生产场地建设方面的建设也很稳健,其自主创新研发的钇[90Y]炭微球注射液近期在国内获批完成首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