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之父的传奇故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5

熊市,价值投资者经历极大的考验,让我重温祖师爷的故事,提振一下信心。

内容来自互联网转载,版权归原作者。

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者的试金石

————本杰明.格雷勒姆,1949年

以下是正文:

做股票投资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巴菲特的,但是巴菲特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却鲜有人提,而他正是教会巴菲特“价值投资”的人。

价值投资之父

189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生在英国的伦敦,1岁时跟随父母一起移民到了美国,在纽约开始了新生活

格雷厄姆家人没有任何证券或者金融投资相关的背景。小时候家庭环境还不错,他的爸爸是做进出口贸易的。遗憾的是,在本杰明·格雷厄姆9岁的那一年,他爸爸去世了,格雷厄姆全家生活陷入困境。

父亲去世之后,格雷厄姆很小的时候,就要出去打工,做很多工作。童年的困苦经历,使格雷厄姆坚信获得财务自由是一生的当务之急。

格雷厄姆对金钱越来越敏感和崇拜了。在格雷厄姆眼里,生活成功的主要标志基本上就是能大把大把地赚钱,大把大把地花钱,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格雷厄姆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且非常用功好学,1914年,20岁的格雷厄姆就以全年级第二的优异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1914年,格雷厄姆去了一家华尔街的公司——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上班,做信息员,主要负责把债券和股票价格贴在黑板上,周薪12美元。

当时,一战爆发,战争带来的暴利,来自英国和法国的武器订单源源不断,市场不但上涨,还比之前表现得更好。本杰明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发挥自己数学的优势,建议老板开始证券分析。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格雷厄姆就被升职为研究报告撰写人,不久,格雷厄姆就又被提升为证券分析师。1920年,格雷厄姆荣升为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的合伙人。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决定自立门户。他成立了格兰赫私人基金,资金规模为50万美元。格雷厄姆决定以此为基础,大展宏图。

当时的人在买卖股票,有能力有水平去研究股票的很少。不过格雷厄姆是那个年代极少数的通过分析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去读它的资产负债表,然后真正去研究这些公司,去做一些投资决定的这么一个人。透过研究这些东西,他也创造了他最早的价值投资理论概念。那他也透过这个价值投资的理论呢,去发掘一些公司内在的固有价值。

格兰赫基金运作一年半,投资回报率高达100%以上,远高于同期平均股价79%的上涨幅度,但由于股东与格雷厄姆在分红方案上的意见分歧,格兰赫基金最终不得不以解散而告终。

但这却使格雷厄姆意外地遇到了他的最佳黄金搭档——杰诺姆·纽曼。纽曼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处理起各种繁杂的事务显得游刃有余,这使格雷厄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证券分析,作出投资决策。

1926年,格雷厄姆联手杰罗姆·纽曼创建了新的投资合伙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负责最核心的分析和投资策略,纽曼负责处理与投资有关的各种具体事务。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在格雷厄姆正确的投资策略下,其投资报酬率每年都维持在3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上涨速度。但格雷厄姆的骄人业绩既非来自恶意的炒作,非来自幕后的操纵,而完全是依靠分析得来。

格雷厄姆在处理投资项目的同时,不断地在投资刊物上发表关于财经问题的文章,文章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投资领域。文章文字精炼,且有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好评。格雷厄姆试图通过在实践中对投资市场的观察、研究、分析,得出投资市场的规律性结论。为了便于将自己的观点形成理论,格雷厄姆决定开山立说,在其有关投资理论的讲授中整理、完善自己的理论。

因此,在当时的华尔街,格雷厄姆的名气非常大。他的母校就是哥伦比亚大学,还邀请格雷厄姆回学校去教书当金融系的教授。

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讲座使许多人受益良多,他在投资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获得热烈的反响,他的影响也开始走出华尔街,向社会上扩散。

格雷厄姆在开设讲座期间,其证券业务更加红火,格雷厄姆·纽曼基金以及由他掌控的私人投资更是财源滚滚。这些都使格雷厄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从1914年到1929年,格雷厄姆从业的15年里美国股市连年上涨,当时的美国对股票非常狂热,美国社会的经济也因为股市上面的盲目自信一片繁荣。

到1929年年初,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年平均股价已比1921年上涨了5倍。屡创新高的股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人们不顾一切地涌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成了一种狂热的投资场所。

1929年10月24日,人类历史上迄今最惨烈的股灾来了,史称“黑色星期四”。仅仅五天之后,10月29日,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这被称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华尔街股市彻底崩溃。

道琼斯指数于1921年从75点开始上升,1929年达到牛市最高峰381点,随后在“黑色星期二”之后的几周之内就跌到了200点以下,并于1932年达到了最低点——41点。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大约缩水了90%。

格雷厄姆虽然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已采取了相应的避险策略,使他的投资在股灾初期时比别人损失少得多,但由于他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从股市中撤离。

1930年初的反弹让格雷厄姆以为股票市场已经见底,他加了杠杆抄底股市。然后的事情,用格雷厄姆的话就是“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那次大危机的唯一特点是一个噩耗接着一个噩耗,糟的越来越糟”,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实质上已经破产了。

股市大崩溃还是给格雷厄姆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时刻注意规避高风险。在以后的每笔投资中,他总是尽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保持最大的安全边际。正如他日后对此所作的比喻:“桥牌专家在意的是打一局好牌,而不是大满贯。因为只要你打对了,终究会赢钱,但若你弄砸了,便会准输无疑。”

格雷厄姆在华尔街惨遭重创和苦苦支撑的时期,也正是他关于证券分析理论和投资操作技巧日渐成熟的时期。1934年年底,格雷厄姆终于完成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

格雷厄姆凭着对客户的忠诚和对操作方法的不断修正,到1932年年底终于开始起死回生。格雷厄姆·纽曼基金的亏损也渐渐得到了弥补。

格雷厄姆成为世界上运用数量分析法来选股的第一人。他提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数量分析方法,解决了投资者的迫切问题,使投资者可以正确判断一支股票的价值,以便决定对一支股票的投资取舍。

这次抄底失败破产的经历,也让格雷厄姆对哥伦比亚大学的教书生活心怀感激,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1956年退休,在此期间,他教出了包括巴菲特在内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投资大亨。

1950年,20 岁出头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学习期间,巴菲特最喜欢的教材是格雷厄姆所著的《证券分析》,并且经常听格雷厄姆在学校开设的现场讲座,逐渐学习吸取了价值投资理念。

1954 年,24 岁的巴菲特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得到格雷厄姆的悉心指导并获得高度赞赏。1956 年格雷厄姆退休,想让年轻的巴菲特成为合伙人并接手管理公司,但巴菲特拒绝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随即解散。

1957 年,巴菲特远离金融中心纽约,回到2000 公里以外的家乡小城奥马哈创建自己的合伙公司,开启了传奇的投资生涯。

格雷厄姆与他的“价值投资理论”

从格雷厄姆1936年到1956年他退休为止有记录的投资收益来看,“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年均收益率不低于14.7%,高于同期股票市场12.2%的整体收益率,这一成绩可以跻身于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佳的长期收益率之列。

1956年解散公司后,格雷厄姆选择加州大学继续他的执教生涯,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所创立的证券分析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他所培养的一大批弟子,如巴菲特等人成为新一代的投资大师,并延续着格雷厄姆的学说。

巴菲特曾说过,格雷厄姆是一个无比慷慨的人,特别是在投资想法方面。事实上,格雷厄姆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发现新的、更加简单的投资公式来帮助普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

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可以概述成:投资就是价值回归或者价值发现的过程。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1、内在价值理论

如果要想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一支股票,那么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就非常重要。格雷厄姆主张,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权证明背后的企业身上,通过注意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等诸如此类的因素,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概念,并依据这个概念作出自己的投资判断。格雷厄姆认为,市场并非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计”,相反,它是一个“投票机”,不计其数的人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时候,这些抉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股票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2、市场先生理论

“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的一个重要论述,他用“拟人化”的比喻来总结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帮助许多投资者把对于股票市场的认知,从严格的计算范式转变为以心理学为主的角色。个性极端的市场先生,市场好的时候过度乐观,不景气时则一蹶不振。既然市场先生总是动不动就失去控制,因此根本不值得投入任何时间去预测它的行为。格雷厄姆最重要的投资理念之一就是:把投资市场当做为你服务而非指导你的工具。

3、安全边际理论

格雷厄姆提出了以安全边际原则为选股基石:“安全边际均体现为以低于分析师所衡量的最低内在价值的折价出售股票”。这就是巴菲特所说并被无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以40美元买进1美元的东西”,但是说来容易,要确定这个东西真的值1美元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此处的内在价值绝不是账面价值,而是结合了定量因素与定性因素,以定量因素为必要条件,但是以成长性为依据的价值。在评估一支股票的内在价值时,尽可能保守,也就是做到“最低”,在此基础上,如果市场价格仍有一个折价,这个折让部分就代表了“安全边际”,折价部分越大,意味着安全边际也就越大。格雷厄姆将此称之为“物超所值的个股策略”,目标就是努力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安全边际概念是格雷厄姆和多德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做到确保安全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步骤。其实从提出内在价值,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来评估内在价值,安全边际概念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这一系列理念的推演最终形成了“安全边际”的重要投资思想。

4、多样化分散投资原则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应合理规划手中的投资组合,一般手中应保持25%的债券或与债券等值的25%的股票投资,另外50%的资金可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变化而灵活分配其比重。当股票的盈利率高于债券时,投资者可多购买一些股票;当股票的盈利率低于债券时,投资者则应多购买债券。当然,格雷厄姆也特别提醒投资者,使用上述规则只有在股市牛市时才有效。一旦股市陷入熊市时,投资者必须当机立断卖掉手中所持有的大部分股票和债券,而仅保持25%的股票或债券。这25%的股票和债券是为了以后股市发生转向时所预留的准备。

1984年,沃伦·巴菲特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纪念《证券分析》问世50周年的演说。他在那次演说中介绍了自己和同门师兄们的投资经验,如:比尔·鲁安、汤姆·科拿普、沃特·斯科劳斯等等,他们每一个都是股市叱咤风云的人物,远远跑赢了大市。

巴菲特说,他们每个人的组合里的股票数量和种类都很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都遵循着格雷厄姆的投资准则。

全部讨论

05-03 21:4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