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智能锂电储能业务突起,塑造新赛道话语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进入2024年,储能产业迎来显著分化点,锂电储能崛起姿态愈发清晰。

GGII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25GWh,同比增长达50%。在我国,储能电池占锂电池总产量比重明显提升,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锂电池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其中储能型锂电池产量为185GWh。

可以说,在近一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下,锂电储能行业正加速驶向增量市场。反映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2023年以先导智能为首的龙头设备企业推出了从电芯、电池到模组PACK、充放电、集装箱储能、智慧工厂锂电储能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下游厂商扩产增效,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

一、抢占锂电储能设备“高地”,掌握话语权

就当下而言,绿色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储能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注定将稳定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推进低碳零碳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锂电储能产业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下游市场积极催化下,截止去年8月份,先导智能已经接连斩获多家TOP级储能、光伏及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超过20GWh的储能电池整线订单,经全部累计已超过100GWh。

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储能电池整线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先导智能在大方壳电池和超大圆柱电池制造上具备实现从电芯制造、电池组装、电池测试到模组PACK等锂电池整线设备的全面智能化能力。并且在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协助下,先导智能储能电池整线方案正在将锂电储能推向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未来。

客观而言,锂电储能迈向规模化商业化运营的道路上需要这些优质创新型企业帮助扫清技术“障碍”。甚至可以说,为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储能产业链上端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趋势。

比如,在被视作未来能源革命“刚需”的储能集装箱领域,先导智能在去年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上所提及的全自动储能集装箱智能产线,经过下游厂商验证,装配自动化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产品一次合格率升至95%,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5%以上,电池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也实现大幅提升。

抓住锂电储能前沿技术趋势,有稳定预期地参与投资和发展,对于中国锂电储能产业链各端来说至关重要。至少眼下来看,集装箱式储能系统未来市场相当广阔,它所具有的简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建设周期短、模块化程度高、便于运输和安装等特点,能够适用于火力、风能、太阳能等电站或海岛种种应用场合,是推动新能源、智能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这个层面上,先导智能依托于锂电智造的核心优势以及主线研发能力,不仅在集装箱储能业务上成功开发了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还在锂电储能这条新鲜赛道上塑造了全新话语权。

二、打造新质生产力,助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热议的高频词。部分代表委员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更有效地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起到的支持支撑和示范推动作用。

显然,锂电储能的“爆发”并非是短期结果。从新能源近年来在国家顶层战略规划中地位逐步上升以及储能政策利好释放信号来看,锂电储能有望在“十四五”剩下的时间和“十五五”期间完成全产业链的迭代蜕变,引领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去年下半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已经提出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随着电力市场相关政策、储能交易机制的逐步明确,独立储能电站盈利模式变得更加成熟,锂电储能在应用端的经济性也得以提升。

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据了解,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锂电池、新型储能。

综合来看,政策的持续发力使锂电储能下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催动其近年来商业化加速的重要原因。而以先导智能为首的大型锂电设备企业技术力量的注入,实则为产业步入商业化提供了“降本增效”的长期可能和技术安全保障。可以预料,随着下阶段储能政策上的加强配套以及更多锂电产业链主体的加入,锂电储能——这条“万亿规模”预备产业有望真正腾飞,成为下一个助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