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折柳别,精彩永不停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是迎客松,送是折别柳,折柳寄情环节,导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六个“一”唯美表达了庄严的仪式,中国人借此表达一种深沉的纪念和一种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递到全世界。在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中国人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绚丽与浪漫!冰墩墩下班了,雪容融即将上班,在惊叹中国人的浪漫与文化底蕴之时,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也希望借此机会,带大家去看看这一届冬奥会的一些精彩,以及往届冬奥场馆的最终去向。

一、浪漫瞬间:冰墩墩下班了

1

冰雪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之一,于是闭幕式上就有了这样一幕:孩子们用花灯的形式点亮了场地上的冬字会徽了!鸟巢再次点亮了Beijing 2022!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最好的展示!

2

生肖冰车

十二生肖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底蕴之一。

闭幕式上,生肖冰车一一亮相,围绕着大大的中国结!这是全球中华儿女血脉之情的展现!

3

折柳送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好友!

闭幕式上,表演者手捧柳枝汇聚在场地中央惜别冬奥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带上这一条柳枝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折柳寄情这是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

4

梦回2008

闭幕式还没开始之前,张艺谋就透露过,闭幕式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呼应。

熄灭火炬的时候,现场响起了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五环焰火再次升起以此与2008年奥运会的同样五环烟花相呼应体现“双奥”记忆。

焰火表演中,鸟巢上空同时闪耀出了“天下一家”和 “ONE WORLD ONE FAMILY”的中英文!

象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达和“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为本届冬奥会画上一个成功圆满的句号!

二、经典冬奥2022

冬奥会落下帷幕,但精彩之处令人无限回味。北京2022冬奥会除了精彩的表现和精彩的故事,其对场馆的规划和利用,堪称经典。

1

场馆再利用

在一次北京冬奥会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奥委会企业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表示,北京2008年夏奥会的场馆重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典范。她说,我在北京看到很多场馆都在举办不同的体育赛事,未来这些场馆不仅可以举办体育赛事,还可以进行娱乐文化活动,也可以作为训练场馆向公众开放。

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科学谋划、科技赋能、智慧建造,北京冬奥会成为夏奥遗产传承利用的新标杆,也在探索中形成了场馆赛时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的北京实践。比如,北京冬奥会一共使用了14个2008年奥运遗产,其中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新增或优化了制冰设施,使这些场馆适用性大大提升。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场馆利用作为一个考虑的先决条件贯穿建设始终,并制定场馆遗产计划。现如今,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2

全面碳中和

北京冬奥组委在申办时就承诺,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筹办6年多来,冬奥组委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从而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比如国家游泳中心,这里曾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场馆,被形象地称为“水立方”。如今,它变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壶场地。“水立方”创造性地实现了“水冰转换”,成为夏奥遗产变身冬奥场馆的典型。北京冬奥会一共利用了6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为低碳场馆树立了样板。

另外,主媒体中心也体现了低碳的理念。主媒体中心使用的电力全部来自张家口的绿电。张家口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储备,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这条“绿电高速路”,张北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被转换成绿色电力,输送到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点亮了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了全部场馆常规电力消费100%使用绿电。

三、如何再利用

在过往的历届奥运会中,很多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便无人问津。然而,北京却意在让这些场馆在未来很多年仍能继续发挥作用。2008年北京夏奥会使用过的5个场馆在2022年冬奥会中被继续使用,本届冬奥会(北京赛区)仅有两个新建场馆:国家速滑馆和首钢大跳台。像北京这种双奥之城并不多见,全球200多个国家的竞逐下,短期奥运会重返的可能性极小,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成为众多人关心的问题。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了解到,中国对此早已有了自己的方案。

“中国方案”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这些场馆赛后要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北京冬奥会的竞赛场馆都是世界一流的场馆,在筹办过程中,地方体育部门、场馆业主单位等都与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和沟通机制,赛后将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和国内的一些赛事,真正通过高水平的赛事,来带动场馆的运营,也为冰雪运动的发展出力。

二是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除了竞技比赛外,场馆将向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提供服务,所有新建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向公众开放这个问题。比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其冰面是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

“当时考虑全冰面,就是为了考虑到如何向社会开放,因为大道速滑主要是用外圈400米跑道,场芯部分将有两块标准冰场,这是我们创新的部分,赛后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再比如,一个比较小众的项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世界上第17条赛道,这个项目运动起来危险性比较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在下方的1/3处,比较缓的地方开了一个大众的出口,给大众留了一个出发区,这也是为在赛后向大众开放提供条件。”

三是场馆的四季运营。“冬季运动因为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冰上项目还好一些,因为都是室内冰场,一年四季都可以造冰,都可以向公众开放,举办大型赛事、文化休闲活动,这些都可以。对于雪上的场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只能在冬季开展项目体验和比赛。”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山区山地场馆的规划建设中,从赛区整体出发,充分考虑了春、夏、秋三季运营的问题,利用赛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建立户外运动项目,比如健身跑、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并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场馆四季运营。”

四是实现场馆和地区的联动发展。场馆的赛后利用,李森认为这不是孤立考虑某个场馆运营的问题,而是要融入地区的发展,从整体上去谋划、推进。

比如延庆赛区依托冬奥赛区、冬奥场馆,包括世园会、长城,这是延庆赛区的三张金名片,等于是三张金名片联动发展,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张家口赛区也是一样,依托场馆,推动张家口打造全民、全季、全时、全域的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体育之城’。

北京冬奥组委也积极推动三个赛区的场馆、冰雪运动资源进行联动发展,与京张沿线的大众冰雪设施、体育设施、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借助京张高铁、京礼高速这些快速交通联络线,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带动周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冬奥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以及持久利用。

让我们看一看2022年冬奥会场馆在冬奥会结束后会发生什么。

1

国家体育场“鸟巢”

2008年,该体育场也举办了北京夏奥会开闭幕式。在冬奥会结束后,该体育场将被用来举办更多的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

2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化身“冰立方”

2022年,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还将作为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场地使用。官员们称,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结束后,该中心将成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地,举办冰上运动项目,比如在冬天举办冰壶和滑冰比赛,夏季将被用来举办游泳和跳水比赛,还将变成一个水上休闲乐园。

3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是本届赛事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承担所有速度滑冰比赛。冬奥会结束后,该场馆将被用来举办市民活动以及冰球、花样滑冰等赛事。

4

首钢大跳台

在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前,首钢旧址被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根据建筑师已宣布的计划,本届冬奥会结束后,其中一个巨大的冷却塔将被改造成一个婚礼场地。官员们说,该场地还将被用于运动员训练、举办体育比赛和市民文化活动。

5

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

这两个场馆是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地。冬奥会结束后,它们将被用来举办展览、歌唱和舞蹈活动以及娱乐演出。

6

首都体育馆

2008年北京夏奥会时,首都体育馆承办了排球比赛。2022年冬奥会期间,该馆承担多项比赛任务,包括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未来,该馆将被用作举办其他体育赛事的混合场地,以及举办其他与文化和娱乐相关的活动。

7

雪飞燕

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规划,未来,“雪飞燕”将用于举办中国国家队和国内外专业队的训练和国际赛事,同时赛区内还将建设多处大众滑雪道。在非滑雪季,将开展山地徒步活动等户外活动。

8

雪游龙

相比高山滑雪,雪车雪橇运动更非常人能驾驭,因此,“雪游龙”未来的命运充满更大变数。世界范围内,雪车雪橇中心运营良好的案例也只占极少数。冬奥后,雪车雪橇中心除用于国家队、国外运动员训练,举办世界杯等高水平赛事外,部分区域将改造成商业运营和生态恢复研究中心。赛道预先设计建设了青少年出发口,培养青少年滑行。同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屋顶还设有步道游廊,使游客在观赛之余还可沿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

9

雪如意

“雪如意”则采取不同策略。顶峰俱乐部设置多功能空间,出挑部分可更多供游客漫步、游历,后端可开展一些会议、论坛、展览等聚会性活动。跳台赛道两侧还各有近八百级台阶,可开展徒步登山活动。

“雪如意”的结束区也并未像其他跳台滑雪场地那样设置便于运动员减速的“反坡”,而是设置成了平地。6000人看台的中间是一个标准足球场,可举行球类项目比赛,还能举办文艺演出。在瑞士设计团队启发下,古杨树场馆群还建有一座连接“雪如意”、冬季两项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的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冰玉环”。“冰玉环”周长3公里,高7米,宽15-24米不等,赛后将用于休闲、健身、公共活动等。步道预留了自行车道的宽度,赛后可组织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

四、奥运场馆惨状

作为体育盛会,奥运是人类探索身体极限最为美妙的赛场;作为文化现象,它也成功将不同肤色和文化的民族紧密相连。如果站在建筑角度,我们如何看待这场盛会带来的遗产与参杂的种种。

2020年重建后的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2020年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其中明确指出了北京冬奥会将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领域践行绿色奥运精神。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馆现状,部分场馆已经被废弃,杂草丛生。

1

1936柏林奥运会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可谓奥运历史上一次刻骨铭心的“错判”。当年,刚上台三年的纳粹党耗费巨资以打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动场,由德国首席设计师Albert Speer亲自设计,可容纳10万人。此外,拥有两万坐席的大型游泳池、体操馆、篮球场和130英亩的奥运村等也被大力兴建,以奥运之名为当时的法西斯德国带上了和平的面具。

1936年柏林奥运会当时的状况

三年后,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刚举办赛事不久的大型游泳馆在纳粹统治时被用作军营,1945年后又被用于苏联士兵驻地,直到1992年才最终撤出。 战争的残酷现实与奥林匹克精神南辕北辙,实属讽刺。现在这些奥运场馆早已荒废不堪,令人唏嘘。

1936年柏林奥运会游泳馆与奥运村现状

2

1984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

因战争而不幸毁败的奥运场馆,还有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当时无人可曾预料,几年后南斯拉夫就爆发了战争。如今,综合体育场馆那些生锈的钢筋完全暴露在外,周遭沦为一大片墓地,悲凉、阴森,再也看不到任何与奥运相关的痕迹。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场馆沦为墓地

上图: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滑雪台现状

下图:雪橇比赛赛道现状

3

1956 & 1968意大利冬季奥运会&法国冬季奥运会

即使没有战争降临,许多场馆设施也难逃被遗忘的命运。1956 年意大利冬奥会的跳台滑雪场地就处境尴尬,独自耸立一旁而无人问津,周遭大片的野草肆意生长,很难再找到滑雪跳台的模样;1968年法国冬季奥运会滑雪跳台亦是如此,虽说那里风景仍美丽依旧,但奥运设施早已被人们遗忘。

上图:1956年意大利冬奥会滑雪跳台现状

下图:1968年法国冬奥会滑雪跳台现状

4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

当奥运会迎来100年诞辰,它也在1996年来到了亚特兰大。当时,亚特兰大市在奥运会之前就已有不少设施先进的体育场馆,但为了体现百年诞辰意义,组委会全面激活庞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工程。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宏伟壮观的主体育场,十足地彰显了美国雄厚的强国实力,纵使其后被认为经典而不实用。 此外,由于后期维护需要的投资过大,亚特兰大弗尔顿县体育场在第二年便被爆破拆除。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破声伴随环形浓烟迅速升起,承载百年奥运精神的建筑也被轻松解决,就像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上图、中图: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场馆现状

下图:亚特兰大弗尔顿县体育场在第二年便被爆破拆除

5

2000悉尼奥运会

因前期一味渴望打造更大更先进的场馆,后期同样遭遇类似维护资金问题的国家似乎不计其数。2000年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便也因此而面临倒闭尴尬。当初,澳大利亚政府为此投入6.9亿美元的资金,为了达到“世界最大”的目标。这座运动场可以容纳观众11万人,仅正面弧形看台下便可并排摆下四架波音747飞机。

2000年悉尼奥运会其他场馆现状

原先体育馆集团计划奥运结束后可以凭借举办当地体育赛事维持并获利,但可笑的是,该体育场的场地与澳式橄榄球场地规格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半年后就入不敷出,负债高达1760万美元。后来,它被澳大利亚电信公司买下冠名权,并不再以奥林匹克为名。

6

2016里约奥运会

斥巨资建造奥运场馆以彰显实力,一度成了无止境的攀比。 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就花费高达46亿美金(折合316亿人民币),但后期维护费用方的不明确,让场馆很快被断电、失去维护和安保,场馆内座椅被当地居民肆意搬走多达7000多个。仅几年后场馆就几近凄凉,游泳馆沦为污水池,大部分场馆荒废而完全被人遗忘。

2016年里约奥运会场馆现状

五、辉煌得以延续的奥运场馆

除了北京作出的典范效应,还有不少奥运场馆的生命得以延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1

1934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始建于1934年的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该建筑原为当年夏季奥运会所建,由于二战爆发推迟到1952年才举行并正式使用。如今,经过 K2S、NRT、White Arkitekter 和 Wessel de Jonge 等团队长达四年、耗资3亿欧元的翻修改建工程后重新开放。 当这座古老的场馆再次准备好迎接21世纪全新的体育赛事时,世人也在其中感受到对过往文明应有的责任和尊重。

2020年重建后的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整个翻修工程在体育场内增加了地下设施,使整个场馆得到扩展,同时新安装了防火座椅以代替老式长椅式座椅。在尊重原建筑的结构及风格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加入了可持续元素,打造出古老质感和现代气质并存的独特氛围,极具美感,堪称芬兰古典风格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典范。

2020年重建后的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

2

1960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

翻修重建使原本陈旧的场馆焕然一新,除此之外,持续不断的体育赛事更是维护的关键所在。为1960年奥运会兴建的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早在1953年便落成并启用,曾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夏季奥运会,更是意甲球队罗马和拉齐奥的主场球场。至今,体育场周边仍旧充满浓重的体育气息。

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现状

9

2012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场馆的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在设计上具备相当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多种不同赛事需求。奥运结束后,它被继续用于体育、田径比赛以及文化与社区活动项目,利用率很高。如此,有体育盛会不断浇灌着这些为体育精神而建的建筑,使其得到了最佳的传承和保护。2013年伦敦奥运公园也更名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奥林匹克公园(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其改造计划被并规划进振兴东伦敦的一部分当中,改造计划中包括新的住宅、学校、健康中心和商业中心,甚至有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城的构想。

图片上传中......

伦敦奥运公园的发展变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了许多丰富的遗产,地大物博的我们,北京的土地资源依旧稀缺,奥运场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文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场馆从来都没有被我们抛弃,而是持续发力,为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2022冬奥会落下帷幕,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设计院相信,冬奥遗产将扩大北京的影响力,让北京的吸引力辐射到张家口等冬奥场馆,为大北京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