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生物的 见解(22.01.09)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是从今年5月开始关注我武生物的,期间断断续续看了有半年左右,简要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欢迎指正和讨论。

一、公司业务情况

    1.我武生物主业为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治疗和检测产品,其中检测占比不到1%,主要都是治疗。治疗分粉尘螨和黄花蒿两种滴剂。粉尘螨适用于南方,该产品已经上市15年左右,年销售额6亿,95%毛利率。黄花蒿21年5月上市,适用于北方,目前未贡献多少营收,因为公司以前在北方基本没有销售渠道。

    2.以滴剂进行过敏性鼻炎脱敏治疗全国只有我武生物一家,竞争主要来自药物对症治疗缓解过敏性鼻炎,这是目前占比95%的主流治疗方法,但治标不治本。

    从根治过敏性鼻炎疗法角度来看,滴剂占比80%,剩下是针剂,针剂治疗主要是丹麦的ALK,欧美市场占ALK营收93%,其他地区并不是公司工作重点,中国医药监管部门也有限制其入内。同时针剂的使用和储存比滴剂麻烦非常多,费用也是滴剂的2.5倍。

    3.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且长期反复发作后续会引发过敏性哮喘等更严重的疾病,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人数2.4亿左右,病人基数巨大。我武生物一年6亿营业额,单人年治疗费用3000来看,只覆盖了20万的患者,渗透率极低。

二、公司战略

    从年报里总结出来是以下四点:

    1.要做有全球推广潜力,患者基数大且为刚需的创新性产品。

    2.只做公司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产品。

    3.各产品要形成矩阵,发挥协同效应。

    4.公司要介入尚未成熟但是有战略意义的领域,研究可能对医药行业有颠覆性革命的技术或产品。

    公司现在处在经营好脱敏治疗产品的基础上,布局十年计划的阶段,以医药人工智能(自动阅片、辅助诊断和智能人事招聘)、干细胞(骨质酥松)和天然药物(新型抗感染药物)。21年报批的定增也是围绕十年计划来开展的,不过还没进入临床,2-3年不会对业绩有什么大影响,我个人对此业务不会太关注。

    总的来说公司的战略我是很喜欢的,细分领域,患者基数大,还是刚需的产品,最后是颠覆行业的技术,妥妥的大牛股就要冉冉升起。

三、疑问

  既然公司产品这么牛,渗透率还这么低,毛利率这么高,为何行业没有新竞争者?

    我个人理解的答案分三点:

    a)我武生物的粉尘螨滴剂2006年就上市,15年的推广到现在是1000多家三甲医院,一年6亿多的营收。这样看确实市场增速很慢,开拓难度也很大。我武生物尘螨核心专利的过期时间在2025年,参考黄花蒿滴剂的研发,前后花了11年左右,再需要医院的准入开销巨大时间也花费很多,届时粉尘螨滴剂的专利都到期了。而且作为新竞争者进入市场,必然会降低整体毛利率,后发劣势明显的情况下,争夺几个亿的小市场划不来。

    b ) 脱敏药物的生产工艺有其特殊性,标准化程度较低。在我武生物的产品诞生之前,部分医院使用自研的药物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但是还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准则。我武生物的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交付能力是很重要的壁垒。我武生物这么多年对脱敏疗法的掌握形成自己的体系,是一种know how 别人难以短时间复制。

    c )我武生物胡董事长在2018年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脱敏市场布局基本完成 将发力干细胞等新领域。大家看到大佬都布局完成开拓别的领域了,进入脱敏治疗也会更加谨慎。

    公司产品为何经过15年的推广,只形成了6医院的年销售额,研发了十几年值得吗?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a)公司的经营理念非常特殊,认为销售不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传递一种正确的医疗理念,所以对患者、医生、销售的培养的教育非常重要,耗时耗力不容易短期内兑现成业绩。这个可能是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因素,有好产品但是商业价值转化能力不强。

     b )很多医学院的教科书里还没有把脱敏治疗作为一种常用医疗手段,因此很多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难以接触到这种疗法。这就更需要公司下功夫做好教育和宣传工作了。

四、股权结构

    公司第一大股东是董事长两夫妻控股,第二大股东是董事长、创始人胡赓熙。合计持股49%。夫妻两人都是麻省理工毕业,主攻生物细胞方向,是技术型的管理层。

    第三、第五、第七都是社保基金,早则15年,晚则18年就都买入,不断加仓基本没卖出过,合计持股7.65%。

    第四大股东是明星基金经理葛兰的代表作中欧医疗健康,18年开始建仓至今几乎没卖出过,持股2.9%。

    第六大股东是明星基金经理傅友兴的代表作广发稳健增长,17年开始建厂至今几乎无卖出过,持股1.83%。傅友兴的儿子就是靠我武生物的产品治好过敏性鼻炎的。

    最后两位股东都是牛散,在我武生物2014年上市时候就持有,2020年来每个季度会卖几十万股,两人合计2.63%。

    公司65%左右的筹码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浮盈都很大,估计至少一倍。

    公司半年报业绩说明会有69家机构参加,刚结束的21Q3财报业绩说明会有146家机构参加,随着股价下滑,业绩提升,公司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五、认识偏差

    1.公司的每款产品虽然创新性极强,独家供应且毛利率极高,但是患者和医生的认知教育还有渠道的推广都相对弱后。粉尘螨滴剂保持年25-30%的收入/利润增速就已经很不错了,2014年上市以来只有两年利润增速快于40%,都没到45%,但是7年复合利润增速28%。21年因为黄花蒿的上市,北方营销渠道建设以及干细胞等项目的研究,费用有所上升,侵蚀净利润,占公司营收20%的广东省因为疫情也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截止21年Q3,净利润保持19.8%的增速是完全符合预期的,并不慢。

    2.公司在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股价在40-50区间,随着疫情恢复,市场认为我武生物像眼科、齿科、生长激素等公司成为后疫情时代经营快速恢复的股票,并且公司第二款重磅产品黄花蒿获批也是近在咫尺,20年股价翻倍,正好在21年1月黄花蒿正式获批迎来历史最高点。其实脱敏治疗和小孩打生长素和看眼睛看牙齿不太一样,眼科齿科生长素时间更紧迫。戴口罩起到过敏原隔离的效果,所以后疫情时代脱敏治疗的恢复不是报复性的。

    3. 21年上市的黄花蒿北方推广第一年并不顺利,市场期待过大,新冠疫情的反复加上渠道的初步建设是主因。黄花蒿滴剂主要针对花粉,爆发时间常见于每年3-9月的半年,和粉尘螨全年不定期爆发有较大区别,同时粉尘螨滴剂的销售可以配合粉尘螨测试产品,但是黄花蒿的测试产品还在三期临床,目前黄花蒿滴过敏原判断只能依赖验血,会延缓滴剂的销量兑现。

六、总结

    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采用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公司,产品技术均为原创,社会责任感极强,专利构筑高壁垒,同行竞争对手少,也未把中国作为主要市场。是A股上的稀缺性标的。

    公司严格意义算是创新药公司,面对2.4亿的潜在病人市场空间庞大,但是疗法特殊,认知不够导致商业变现比较慢,是技术领先于消费者认知和渠道铺设的产品,是创新药中少见的业绩爆发比较平稳的公司。

    21年上市的新产品只是成人版的黄花蒿滴剂,预计等22年儿童版的产品上市,还有黄花蒿测试产品上市,才能构成真正的完全体。个人观点是公司未来一大买点就是业绩增速出现加速。

    20年业绩下滑情况下股价翻倍,今年全年在消化估值,如果能回到疫情前的价位,可以考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