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银行理财盘点:收益率全年下跌32BP,银行理财在阵痛中转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日前,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分析报告。报告称,2019年处于资管新规过渡期中期,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在有序转型,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及发行规模持续增长,不过转型进度较为缓慢,距离资管新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全年共下跌32BP。

2019年为理财子公司元年,截至年末,共有11家理财子公司开业、5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6家理财子公司发行了新的理财产品,理财子公司产品呈现出门槛低、期限长、风险高、资产配置多样化的趋势。

银行理财在阵痛中转型 理财子公司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既是银行理财转型年,又是理财子公司元年。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中期,各大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在有条不紊中进行,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及规模不断提升,不合规非标资产也在持续压降中。转型中难免面临阵痛,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距离监管要求仍有一定距离。此外,银行理财在转型、消化存量的过程中会导致理财规模下降或是增幅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管理费模式发生改变,由过去的收取差价变成固定+浮动管理费,2019年部分银行理财收入大幅下降。

保本理财退出缓慢,银行要解决大量保守型投资者的资金去向问题。原本结构性存款可以作为保本理财的良好替代品,两者在购买门槛、期限、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特征相近,但下半年假结构性存款迎最强监管,这让结构性存款的替代性大打折扣。

2019年以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及存续规模显著上升,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净值型理财产品月发行量均维持在1000只以上。不同类型银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速度不同,大中型银行转型速度较快,部分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已经超过50%;但地方性小型银行的转型速度较慢,发行的产品中大部分仍然是预期收益型的理财产品。由于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保本且收益率是浮动的,大部分投资者接受程度不高,小型银行发行意愿不强。

保本理财退出、产品净值化转型提速对银行来说难度不大,但在消化存量非标方面,银行却面临一定难度。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不得设立资金池,严控资金错配行为,但过去银行理财配置了大量长期非标资产,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前恐难全部消化,所以2019年末市场出现过渡期延长的声音。

对此,银保监会方面回应:过渡期结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难以处置的存量资产,可由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和承诺,经金融监管部门同意,采取适当安排妥善处理。

监管层并没有否认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可能,但也不代表真的会延长。目前来看,更有可能的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时间不变,仍为2020年底,银行需要根据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按进度有序推进理财产品转型,包括保本理财退出、产品净值化转型、非标资产压降在内,只不过对于在过渡期结束前确实难以处置的存量资产予以特殊对待。

虽然银行理财转型处于阵痛期,但2019年银行理财市场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尤其是理财子公司进展超出预期。截至2019年12月底,共有11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5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且5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招银理财均面向公众发售了新的理财产品。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不设具体购买门槛,首次购买可在网上面签,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股票,可发行分级理财产品,可通过非银金融机构代销,非标投资仅要求余额不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不受总资产4%的限制。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在资金端和资产端的要求都更加宽松,各大银行争先布局理财子公司。

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持续下降 四季度加速退出

资管新规意见稿于2017年11月发布,正式文件于2018年4月发出,均明确指出银行不得从事表内理财业务,即保本理财要退出,但是截至2018年底,保本理财规模却不降反升。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8年末,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32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增长8.5%。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与2017年末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2018年保本理财余额增加了2.5万亿元。

2019年以来,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逐渐下降,但是前三个季度降幅并不明显,四季度保本理财退出速度加快,部分银行纷纷下架保本理财产品。根据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共有9378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披露收益类型,其中保本理财产品1475只(含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占比为15.73%,创年内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0.18个百分点。

在2019年三季度之前,保本理财退出缓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银行揽储压力居高不下,保本理财退出之后没有合适的替代品承接,尤其是假结构性存款受到强监管,对保本理财的替代性大打折扣;二是部分保本理财配置了长期不合规资产,消化存量存在一定难度。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增长

2019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取得了较大进展,净值型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量、发行规模还是存续规模都大幅增长。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33%,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5.56%,其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占全部净值型产品比例为82.84%。

根据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19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1058只,其中下半年发行量为7506只,占比67.88%。可以看出,自年初开始,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增长,尤其是下半年月均发行量均超过1000只,其中11月、12月发行增幅最大。

尽管如此,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及发行量占比仍然偏低,估计2019年末规模占比能达到50%左右,也就意味着,在资管新规的最后一年,银行要完成剩下50%的产品净值化转型任务,这显然十分艰巨。

理财产品在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难题:

首先,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不高,和过去处于刚兑模式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相比,净值型产品不保本,且净值浮动会比较大,而银行理财投资者大多厌恶风险,倾向于购买稳定性更高的理财产品,所以对净值型产品较为排斥。小型银行的投资者教育工作较为落后,净值型产品转型速度缓慢,目前发行的产品大部分仍然是预期收益型产品。

其次,净值型产品的估值方式较为复杂,而且要定期披露产品净值,对银行的投研能力、人力和资金成本要求更高。

资管新规过渡期仅剩下一年时间,不管过渡期是否延长,银行都不得不加快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速度,2020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及规模将会进一步大幅提升。

收益率全年下跌32BP,12月反弹

根据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且创下连续21个月下跌记录,12月受年末资金面收紧影响,收益率有所反弹,平均收益率涨至4.06%,环比上升6BP,同比下跌32BP。2018年银行理财收益率跌幅为47BP,相对来看,2019年跌幅有所收窄。

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 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均大幅走低;其次,银行理财消化存量资产的过程中,随着过去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陆续到期并退出,市场缺乏优质的高收益资产,且非标投资不得期限错配,导致衔接的产品中新资产池收益率不断走低。

资管新规过渡期倒计时一年 转型需提速

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仅剩下一年时间,银行将不得不加快理财产品的转型速度,2020年转型压力巨大。

首先,保本理财及90天内封闭式理财退出难度不大,只不过银行会尽量拖延这一退出过程,直到2020年底可实现全部退出,尽管结构性存款迎来强监管,但仍然是保本理财的良好替代品之一。

其次,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型难度不大,只是估值方式的改变,但难在让产品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目前多数银行公布的都是净值型理财规模占非保本理财规模比例,只有个别银行公布的是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理财规模比例,有些银行还会发行“假净值”产品,净值波动非常平滑。到2020年底,理财产品真正完成全部净值化转型有较大难度。

第三,非标投资面临各方面限制,其中最严厉的一点便是不得期限错配,这就导致大部分开放式产品无法投资非标,包括每天、每月、季度、半年度开放产品,不过银行也不会放弃非标这块蛋糕,为了投资非标,银行往往会选择拉长封闭式产品期限的做法。除此之外,长期产品也有利于产品净值稳定,未来封闭式产品期限会继续拉长,从理财子公司新发的产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四,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消化完不合规存量资产较为困难,过去银行设立资金池、期限错配行为较为普遍,理财产品资产端期限普遍偏长,到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确实会有部分存量难以消化,尤其是长期的非标资产,这也是市场要求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的主要原因。

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货币政策边际放松趋势不改,央行也将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此外,资管新规过渡期大限将至,银行需加快产品的转型速度,在这种背景下,2020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走低,降幅会有所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