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不干,现在S;干了,未来S;你想怎么S?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从微博到雪球,从东方财富到抖音,锦州港无疑是这个周末全村最耀眼的仔。

锦州港 总扣非净利润是1.98亿,相当于营收造假了一倍,利润全都是假的.......不造假,拿不到银行贷款,公司很快就会死。造假,也就是罚款几百万,相关责任人10年内不准炒股,然后再加个通报批评。站在公司责任人的角度看,显然会选择造假,对他们来说,造假成本很低,还能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养活一大批员工,是地方的"英雄",是公司的"功臣"!

以下这篇文章或许能给网友们一些启发……

这几天,我看朋友圈疯狂的转发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其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三)违反规定,进行关联交易,开展融资性贸易、虚假交易、虚假合资、挂靠经营等活动;

除了去年十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贸易十不准外,还有各地政府发布的国有企业违规投资办法,都对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等行为,进行了禁止和处罚规定。

可以说,国家及地方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进行了规定和预防。

但是效果如何呢?

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对于地方国企效果确实不佳。

为什么不佳呢?

这要从,地方国企为什么做贸易的原因说起。

01

地方国企为什么要做大营收?

地方国企做两头在外的贸易,主要是为了营收,利润还是其次的。那地方国企为什么要营收?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为了地方GDP;

其二、为了地方债务;

只要这两个不改变,我相信,地方国企通过贸易做大营收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这两个,短期内根本不会改变。

先说地方GDP的问题。

现在经济形式不好,地方政府的领导压力非常大,为什么?因为上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经济考核指标就是GDP。GDP本来是个增加值,企业的营收不能直接作为GDP,但是毕竟营收是GDP的基础,怎么算GDP,这就要看采取什么统计口径了。

地方政府如果要GDP,要营收,只能是给下属的国企及下一级政府施加压力,下一级政府也会采取同样的办法,所以导致现在的地方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区县国企,现在就差乡镇企业干了。

因为民企的所有权不在政府,所以政府也没法给民企下营收的指标,所以这个压力都给了国企。

再说说地方债务问题。

地方债务主要是因为分税制。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二是按照收入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收入范围,将各项税收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是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与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征收;四是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导致地方的建设,除了重大的基础设施,由国家来承担外,绝大部地方建设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坏处是地方可能为了业绩不断扩大建设规模。

而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几部分构成,例如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卖地)、国家的财政转移、罚没收入、融资等,这里面,绝大部分地方政府,主要靠的是融资。

靠融资去建设项目,绝大部分项目又没有收入,很多都是公益性的,本来就没钱又去借钱建设没有收入的项目,这就导致地方债务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城投公司唯一的还款逻辑是:

拆东墙补西墙!

拆东墙补西墙的逻辑,就需要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关系,符合他们的标准。

金融市场的评级需要营收、金融机构融资也需要营收,地方城投没有利润就算了,如果再没有营收,确实是个大问题。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变对营收的看法,短期来说,比较难。

为了符合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偏好,只能硬着头皮做大营收。这种方法虽然不能长期解决地方债务问题,但是最起码现在能活着。

今天的面包和远方哪个更重要,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今天的面包,根本就谈不了远方。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根本:

不在地方国企本身,就是地方国资委,也改不了!

要不然,国资委也不会一方面严格管理贸易,另外一方面又对国企加大营收指标的考核,从国资委的监管角度,这业务不干最好了,但是他说不算。

我去过很多地方国资委讲过课,他们都说,建议我给他们省长或者市长去讲讲,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无奈。

02

为什么不干现在会死?

为什么国务院发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及各地国资委都在转发国务院国资委的央企贸易十不准、还有各地政府发布的违规投资责任办法,都对违规贸易,做出严厉的规定,甚至还规定,一经发现,就地免责。

那么这么严格的规定为什么这些地方国企不怕,还会继续做呢?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应该是所有人进行选择的标准,因为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其实所有的生物都一样。

这些地方国企,是想干贸易,还是被逼不得不做呢?

相信,除了公司是主营贸易的,很多地方国企都是被逼无奈。这个业务,相比其他国企垄断业务,不仅风险大利润薄,还辛苦,而且是个乙方业务。

对于地方国企来说,压力最大的还是领导。

对于基层,无所谓,反正是基层,除非是想进步的,一般干这个意愿不大。

但是,作为领导就不一样了,在国企,能当领导,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政府也一样,可能一辈子才熬个科级,处级都熬不到。

那作为领导,一定非常珍惜自己的位置,这是人之常情,谁在那个位置都一样。

如果领导不去完成上级的业绩指标,会怎么样?

会怎么样?

立马换人!

中国缺人嘛?缺领导嘛?

不缺!

地方国企领导为了保住位置,必须要去完成这个业绩,不管这个业绩是否合理,因为合理不合理,也不是他说的算的。

那么干了,会不会就地免职、被追责?

答案:

不一定!

为什么?融资性贸易与贸易、虚假贸易与真实贸易,其实非常难区分。不管在认定维度还是在取证维度,都不好认定。所以就出现了不出事叫贸易,出了事叫融资性贸易的说法。

那他们不怕出现风险追究责任嘛?

风险典型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做事情,出风险是不确定的事,不是必须要发生的。加上风险,不是刚做事就会发生,做事与风险,有很长的时间迟延,这也会让很多人,会忽视风险。

再说了,现在乌卡时代,干啥事没风险?

而且,风险也分大和小之分,用小风险去博大收益,也是正常人的思维逻辑。

这么分析,如果你是地方国企领导,你选择干还是不干?

相信大部分地方国企领导,一定会选择:

干!

因为不干现在就是死,干了还不一定死,一定要去赌一下。

03

为什么干了未来会死?

不干,现在死,干了还不一定死,所以一定去赌一下,这是绝大部人的选择。但是,可能大家也会隐隐约约的预测到,干了,很可能未来会死。

为什么?

其一,两头在外的供应链贸易业务,本身风险就大,即使再牛的团队,也不可能不出风险。这个业务出风险是正常的,不出风险才是不正常的。

其二,就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国企其实是没有容错机制的,就是不管你做了多少业绩,只要出现风险,一定会追究你的责任。

既然这个业务一定会出现风险,出现风险一定会追究责任,那现在干了,未来是不是一定会死?其实差不多。

可能有人会问?

你们不是天天研究风险管理,还天天搞培训教人家如何防范风险嘛?为什么还会出现风险呢?

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不发生风险,是把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

作为地方国企供应链公司领导,你是想现在死?还是未来死?

哈哈!前几天我还写一篇文章,名称为:

国企供应链公司高管要准备好“后事”,因为国企基本没有尽职免责机制!

任何事情,都是个系统性的问题,看问题不能看表面,只看到地方国企做大营收,不看为什么做营收,不看营收被谁是真正的推手,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最终解决不了问题的。

04

努力闯出新天地

既然怎么干都是死,那就往死里干,努力干好,也许可以冲出一番新天地来。我们尽力把坏事变成好事,通过做大营收这个切入点,闯出一个新的模式出来。

地方国企贸易想干好,需要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其一,就要得到集团的大力支持;表面上集团非常重视供应链公司或者贸易公司,但重视不重视主要看资源投入多少,如果只是嘴上重视,而不是给资源,那就是不重视。

首先集团要对这个业务理解深刻。做贸易,看着简单,一买一卖,是个人就能干,其实真不是,越是没有门槛的行业门槛往往越高,因为你看不到门槛。就目前互联网及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单纯的贸易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供应链公司单纯的做贸易,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集团要给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贸易商,做两头在外的贸易,上没有资源,下没有渠道,中没有物流,真没法干。所以集团需要把公司的集采放到供应链公司,然后让自己的产业投资部门、金融部门与供应链公司进行协同,除外,还要把物流公司合并过来。这样,供应链公司就基本具备了一些资源,基于这样的资源再对外开展业务,就会安全很多。

其二、供应链公司不能只干贸易;刚才说过了,现在互联网和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单纯的贸易商价值越来少,最后国企的供应链公司,在上下游中间只能是个资金方。只做资金方,利润太薄风险还大。

利润薄的后果是,你没法深度参与供应链,不深度参与不仅面临监管风险,最重要的非常容易出现业务风险。但是如果你深度参与供应链,因为利润薄,供应链跨地域的复杂程度,利润根本够不上成本的。

要想降低风险,在产业链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要进行综合集成,自营+代理,贸易+物流,贸易+工厂,贸易+投资、、、

只单纯的干贸易,是没有未来的。集成供应链,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应该是一种经营方式。

其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供应链公司的核心是什么?资金、规模、网络、信息、、都重要,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就是组织能力。这也是很多企业最容易忽视和淡漠的。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国企这方面,要比民企差很多。组织能力,主要是组织结构、人员意愿和能力,三部分构成。特别是在人员意愿上,是最核心的。

很多国企说,他们没有人才,我个人认为,国企不缺人才,缺的是机制。宋志平说过一句话:

有了机制,没有神仙企业也能成功;没有机制,有了神仙也没有用。

所以,国企必须要建立市场化的分配、监督和责任机制。

供应链贸易业务,属于市场化竞争非常充分的业务,与很多国企之前的垄断性业务不同,对人要求比较高。

如果国企还是采取老一套,只让牛干活不让你吃草,出一点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追责,那肯定不行。

别说发展了,风险几乎控制不住,绝大部分风险,其实还是人出了问题。

管住人,就能把百分之九十的风险控制住,剩下的,就交给上帝吧!

原创 :鲁顺 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

————————————

网页链接

$祥龙电业(SH600769)$

$贵绳股份(SH600992)$

$高新发展(SZ0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