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九大投资错误(股神都难避免,小散更应留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回复:0喜欢:3
股神巴菲特也有投资决策出现错误的时候,以下就是对巴菲特投资错误的一个盘点。
股神巴菲特也有投资决策出现错误的时候,以下就是对巴菲特投资错误的一个盘点。

一、乐购超市

投资过程:

乐购为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英国第一大零售商。巴菲特06年-10年间不断逢低买入其股票,12年以来发展屡屡低于预期,14年乐购爆出财务造假丑闻,股票跌去一半,巴菲特承认这是他犯下的重大错误。

投资思路:

乐购上世纪末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迅速崛起,国内排位从第三升至第一,并占有英国零售市场约30%的份额。除08、09外,在00-11年这十二年间,销售收入每年递增。在08-11年,其销售、净利润分别增长31%、35%,超过了沃尔玛的11%、29%。02-11年间净利润率4%,而发达国家零售业业平均水平为1%。净资产收益率15%。总之从发展趋势及财务绩效来看都十分优异。

错误原因:

零售业壁垒很小,经营手法易于相互模仿,必须孜孜不倦不懈创新才能保持优势,但是长期的成功令乐购的管理层沾沾自喜,精神懈怠,更不惜重金购置豪华专机等奢侈品以供个人享受,而耽于享受的管理层也渐渐变得不思进取。

此外,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不同,形成地域特色,而乐购虽有规模优势,但在灵活适应方面不如本地零售企业,导致其海外版图不断收缩。

巴菲特近年以来,不喜欢拜访管理层,更依赖于报表分析和消费者调研,这使得其对管理层心态的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再加上乐购的经营版图主要在美国之外,巴菲特对其消费者的意向也不能及时了解,使得其未能及时察觉消费者对乐购的失望态度。此外,巴菲特一向着眼长远,不因为财务表现的短期波动改变其看法,而零售企业的业绩向来常有起伏,故巴菲特认为报表利润不达预期可能只是遇到了暂时性的问题,未引起警觉。

二、可口可乐

投资过程:

巴菲特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至98年市值增长11倍,年均复合收益率27%,实为投资中经典案例。

但是过犹不及,98年以来可口可乐成长缓慢,市值几无变化,而巴菲特一直持有至今,成为其投资败笔。

投资思路:

巴菲特曾在股东大会上作出解释:可口可乐在海外市场上每人每年喝59罐可乐,在美国市场上每人每年喝300罐可乐,因此成长空间巨大,故股价虽贵,仍然值得拥有。

错误原因:

喜爱糖分和咖啡因是人的天性,百年来可口可乐也借此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但糖分和咖啡因有害身体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对饮料消费这个广阔的市场虎视眈眈的各路企业也针对这个软肋,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可乐的害处作充分说明,一方面培养健康意识,终于促使消费者疏远碳酸饮料。

巴菲特因为深知糖分和咖啡因的诱惑性以及人性难改的道理,又见到可乐百年来畅销无阻,以致于没有预料到健康型饮料企业的强大宣传攻势足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三、宝洁

投资过程:

05年宝洁收购巴菲特持股的吉列时提供了换股及现金两种选择,巴菲特选择换股。

但06年至今宝洁股价一直处于横盘状态,巴菲特无奈之下也减持了一半的股份。

投资思路:

当时的宝洁在总裁雷富礼的统率下,从2000年的困局中走出,各项指标连续5年不断上升,平均每股收益率年增12%,巴菲特也因为宝洁极高的品牌美誉度、强劲的表现、优秀的管理选择了换股。

错误原因:

雷富礼通过不断推出新品和并购扩张了规模,这固然使得宝洁面对沃尔玛等价格屠夫时,能够利用其规模占据谈判优势,减少渠道费用。但规模庞大、产品线众多、机构臃肿,也导致其创新能力、灵活性下降,市场份额不断遭到国际市场上的本土竞争对手的侵蚀,08年以来业绩增长乏力,再度陷入困局。

规模的扩张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造成的弊端确是要长期才能显现的,巴菲特看到了宝洁优秀的财务指标和强大的品牌美誉度,却没有察觉其组织活力的衰退,所以犯下错误。

四、美国航空

投资过程:

1989年,巴菲特斥资3.58亿美元购买美国航空利息率9.28%的可转换优先股。美国航空在随后的几年陷入深渊,处于破产边缘,最终赖英国航空的注资,九年来提心吊胆的巴菲特拿回了本息。他也承认这笔投资是一个错误。

投资思路:

航空业当时相当稳固,美国航空更位居世界前十,81-88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4%,税前净利润率在8%-12%之间。所以巴菲特认为其破产可能性相当小,到期偿付债权本息没有问题。

错误原因:

航空业的壁垒主要在于服务质量和成本优势,但是除西南航空外,美国其他航空公司并未基于服务和成本建立有效壁垒,故随着西南航空迅速崛起,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利润率大幅下降,而规模巨大的固定资本开支又不可减少,使其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航空业在巴菲特的能力圈之外,而且由于80年代航空价格管制刚刚解除,西南航空还处在发展之中,故航空业利润极佳,看起来离破产相当遥远,所以巴菲特未料到后来的剧烈变化。

五、德克斯特鞋业

投资过程:

巴菲特93年以换股方式收购德克斯特鞋业,德克斯特95年后利润下滑,而且常常亏损,而当时付出的4.33亿股权如今价值30.5亿元。巴菲特视之为平生最糟糕的一次投资。

投资思路:

购入Dexter鞋业之前买入的两家鞋业公司,表现出色,这使得巴菲特得出了鞋业是一门好生意的结论。同时,由于巴菲特认为德克斯特的管理者异常杰出,工人技艺高超,所以外国廉价鞋的冲击对德克斯特来说不足为虑。

错误原因:

美国本土鞋与进口鞋的价格实在太过悬殊,而性能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所以消费者纷纷转投进口鞋的怀抱,德克斯特鞋业陷入危机。

于90年代早期,国外制鞋业刚刚兴起,产量尚不可观,故对美国产商的冲击并不显著,是以巴菲特未能予以重视。

六、所罗门公司

投资过程:

巴菲特87年购买所罗门公司票面利率9%的可转换优先股,最终利息与本金兑现;但是中途所罗门公司因违规操纵国债陷入破产边缘,巴菲特为拯救所罗门而精疲力竭。巴菲特称:为了9%的回报,而付出如此大的经历,实在得不偿失。

投资思路:

巴菲特赞赏所罗门总裁古特弗罗因德的能力与品格,尤为欣赏他宁可损失顾问费收入也要引导客户避免愚蠢交易的作法。所罗门当时的营运表现也相当不错,所以巴菲特认为其破产可能几乎没有,支付本息不成问题。

错误原因:

所罗门员工贪图暴利违规操纵国债致使其陷入破产边缘。

巴菲特虽贵为投资大亨,但是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触甚少,所以没有意识到华尔街根深蒂固的贪婪短视文化令其中任何一家机构难以出污泥而不染。

七、蓝带印花公司

蓝带印花类似于今天的零售超市的折扣卡,商店给与购买一定商品的客户一些蓝带印花,客户集满了一定数量的印花后可以去回收商店兑现商品。

投资过程:

巴菲特68年趁蓝带印花公司陷入反垄断诉讼之际,低价买入其股票并在一年后卖出,获利三倍,成为经典投资案例。

过犹不及,巴菲特第二次购买其股票后,蓝带公司日益衰弱,未取得意料中的回报。

投资思路:

巴菲特当时着迷于这种营销想法,同时也注意到该印花在加州随处可见,甚至连殡葬管都使用印花,认定自己找到了稳赚不赔的生意,所以大力投资。

错误原因:

数字技术给零售店提供了折扣卡这个成本更低的选择,同时零售业竞争的不断激烈,更迫使零售店迅速转用折扣卡进行促销。蓝带印花的营收额也降至25920美元。

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巴菲特又并非技术专家,所以没有料到折扣卡这种新技术的出现。

八、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

投资过程:

巴菲特1965年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但是公司的纺织业务不断亏损,无计可施的巴菲特最终关闭了纺织工厂。

投资思路:

格雷厄姆认为买入价格低于营运资产的股票万无一失,而巴菲特当时受格雷厄姆影响至深,见公司每股14.86的价格相当程度上低于每股19美元的营运资产净额,就决定买进。

失误原因:

纺织厂无论如何无法抵御国外廉价纺织品的竞争,始终无法扭亏为盈,而他又因为出于对工人的责任感,不愿将公司停业清盘,所以无法变现资产,反而要不断投入新资本以更新设备,使得当时看起来有利可图的投资反而事实上消耗了他的本金。

巴菲特对格雷厄姆推崇备至,故未对其理论的适用条件加以分析就照搬照套,再加上过去美国的人力成本上的劣势并不明显,故巴菲特未预料到自己始终无法扭亏为盈。

九、HK百货公司

投资过程:

1966年巴菲特以1200万元买入HK百货,买入后百货利润不断缩减,1969年以1100万美元转手。

投资思路:

百货公司虽然绩效并不突出,但是价格无论是以市盈率还是市净率来看都十分便宜;而且其自有的经营大楼因按买入价入账未反映出因市价上升而增值的部分、存货也因后进先出法被低估;再加上其管理者十分优秀,巴菲特决意买入。

失误原因:

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刚刚崛起,故巴菲特未能预见其对传统零售业的巨大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