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了一生从农村回到城市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10喜欢:22

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用了一生。最终,他也没有如愿。

该做城里人是,父亲到了农村;该做农村人时,他又把户口迁到了城市,直到去世,他的户口在城里,人在农村,步步踏空,总是搞错。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十六岁初中毕业。那时,初中毕业生不多,很稀罕。父亲有一次当小学教师的机会,但他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当老师,就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个狂热的年代,父亲热血澎湃,跑到革委会申请下乡当知青,并写下“扎根农村、永不回城”的决心书,毅然决然地回乡到“广阔天地作为”去了。

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父亲是个随遇而安,容易满足的人。在那个高度二元化的社会,无论怎样比,城市都好过农村,但父亲却觉得农村比城里好。他认为,农村虽然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劳动,很累,除了粮食,还有杂粮瓜果蔬菜,可以吃饱;而城里粮食定量,吃不饱,没有其他办法。我的三个叔父比我父亲看得远,他们即便挨饿,也死活不下乡,就和爷爷奶奶一块蜗居在城里,最终都找到了工作在城里安了家。他们和父亲站在一起,差别很明显,父亲沧桑瘦弱,他们白皙干净,完全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

父亲待在农村不愿回城,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亲人们都说父亲没有出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父亲死后,在广东城市定居的姑姑还经常在电话里奚落父亲:“你爸爸最聪明,也最没有眼光,人生没有规划,走一步说一步,自己害了自己。”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埋怨过父亲,因为他的回乡,让我们姊妹三个都成了“放牛娃”,和他一样饱受农活的艰辛和生活的困窘。在吃商品粮的公社子弟们面前,我非常自卑,艳羡他们的悠闲自在、衣着光鲜。我曾当面埋怨过父亲,父亲嗫嚅道:“错了就错了,后悔有什么用呢?再怎么说,也回去不了。”满脸的落寞和寂寥。

其实,父亲比谁都痛苦,那种选择错误的切身悔恨,一定时时在心里折磨着他。

父亲心地善良,对家庭极度负责,从未考虑过自己。八十年代,城里来人找到父亲,说落实下乡知青政策,他可以返城,但不能带家属。当时,父亲正在地里挥汗如雨,他撂下锄头,坐在地里思考良久,对来人说:“我都四十多岁了,黄土埋半截了,回城也不能带家属,我一个人走了,家里的地谁种呢?他们怎么活呢?我不回去了。”来人诧异地看了看父亲,让父亲签了字,摇摇头,走了。

为了老婆孩子,父亲再次与城市失之交臂。

除了春耕秋播、夏收冬藏,父亲拥有多项技能,可谓“多才多艺”。

他会染布。农闲的时候,父亲在家院里支上一口大锅,用木柴把锅里的水烧开,放入白布,加上染料,用大棒子在锅里反复搅拌,直到白布均匀上色,再捞出来晾晒。不大的农家小院到处是蓝、黑、红的布带,有风的时候,它们飘摆着,很好看。我们常在其中捉迷藏或奔跑,布带抚在脸上,柔软而惬意,如在树林里穿梭。

后来,染布的人少了,父亲就改行“炸爆米花”。整个冬季,父亲好像没有歇过。他一手添煤,一手摇着机器,脸上是煤熏的黑迹,衣服到处是煤烧的小洞,乐呵呵地和四周的人说笑着。那时我已懂事,加上初中同学的嘲笑,我极不情愿跟父亲去“打下手”,尤其不愿意出现在街头,认为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父母却总是诱惑、威逼我去,为此我哭了好多次。我哪里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只想着不被同学们取笑。

我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干建筑的,他出去跟人盖房子的时候,就是砌砖的师傅。我不上学的时候,时常到父亲盖房子的地方玩耍,看他在高墙上挥舞着瓦刀,一块块地增加墙的高度,几天的工夫,一座新房就拔地而起。我最爱看的是扔砖头,那么高的距离,下面人往上扔,上面的人轻轻稳稳地接住,划出一个优美的弧线,很好看。家里要重新院墙,父亲为了省钱,一个人盖,二百多米、高两米多的院墙,他硬是一个人独自完成。如果不是后来的搬迁,那院墙至今应该还在。

父亲还磨过豆腐,家里经常吃豆腐,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吃豆腐,闻到“豆腐脑”的味儿,就腻歪;父亲还做过生意——贩布,从城市批发布匹,在乡镇上零售,赚些碎银子,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

九十年代,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村小学教书,后来考试到县城机关工作。这个时期,种地是赔钱的,农村以工代赈项目较多,父亲嫌麻烦,决定不再种地,就要我把他和母亲的户口迁到我的户口本上。

就这样,父亲由农业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成了城里人。但,他只是名义上的城里人,仍然在农村生活。

谁知,没过几年,农村政策好了起来,不再缴农业税,种粮有补贴,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父亲户口转走了,他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他很后悔,让我把户口再转回去。可是,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可以,城市户口转农业户口,已是不可能。

作为一名普通人,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只能顺应,无法抵抗;因自己判断失误造成的后果,只能接受和承受。在那个狂热的年代,父亲回到农村扎根,在土地上辛苦地挣扎了几十年,饱尝生活的艰辛;在改革开放中,他积极进取,用勤劳和智慧养活一家人,培养子女成人。他从城里到农村,是一个错误;他拒绝从农村回到城市,又是一个错误;他从农村回到城市,是错上加错。

过了不惑之年,我越来越理解父亲。理解他的一错再错,理解他的勤劳能干,理解他的责任和使命,理解他的随和和平庸,理解他的嗜酒如命,理解他的得过且过……

我对父亲许诺:“等你孙子考上大学,你就和我妈到城里和我一块生活,正儿八经地回城。”父亲很高兴,欣然答应。

哪里料得到,我儿子刚刚报完高考志愿,父亲就突发心梗,撒手人寰!终年七十三岁。

返城,成了父亲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全部讨论

2019-11-22 17:19

你父亲去农村当然是个错误,但你说错了,当年,我说是当年一一此处与政治无关,其实饿死人的比例农村是最多的,城里人至少还有二三十斤的口粮,最多就是营养不良而已,所以你父亲去农村为填饱肚子的理由是不成立的,那是你不知道实情的原因,当年农民辛苦了一年,最后与生产队结算劳动一年还要倒找给生产队,唉!怎么说呢?

2019-11-22 15:47

好文章

2019-11-22 16:25

哪些相信房住不炒而错过买房时机的人是不是也一样呢

2019-11-22 15:56

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缩影

2019-11-22 17:12

人生错一步就是一生

2019-11-23 13:00

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人只是尘埃,无所谓后悔,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019-11-22 16:56

好文

2019-11-22 16:22

很真实,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