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指数靠巨头拉升,做主动选股难;中国做主动选股同样难战胜市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网上出了一组数据,2023年美国市场涨跌的数量比例,和中国市场涨跌的数量比例相近。数据没有验证,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美国市场上市公司退市数量比中国的多。数据比较合理。

美国主动投资者不易战胜市场,除非投资全球龙头公司。我们发现不仅美股指数由于靠巨头拉升,容易战胜多数主动投资者,港股指数下跌,主动投资同样容易踩雷归零或者接近归零。

很多投资者发现辛辛苦苦开港美户,却发现很难跑赢指数,更不用说资金、时间、精力等的成本和费用,不用说要回来更难。普通证券账户一分钟之内就能配置境外基金,做T+0,来回切换,省时省力。

中国沪深市场主动型基金的业绩好吗?

答案是一阵一阵的,而且还有很多的误区。

误区包括:不统计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发生漂移、历史数据漂移(对,就是再等几年,你看到的目前业绩数据会变,比如某年同类平均收益,再等几年可能会悄悄上涨)。

答案是一阵一阵的,很好理解,市场各板块的周期不同,几年能战胜指数,几年不能战胜指数,非常正常。

我们还要理解一些给我们的“善意误导”。当指数中的上市公司分红,指数都会自动下滑。比如,目前沪深300指数不到4000点,是不含分红的价格指数,而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不到5000点。有些基金跑赢了价格指数,可能跑输了全收益指数。所以,前阵主动型基金业绩好的时候,有些业绩比较基准,就直接换成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因为是一阵一阵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近又连续跑输了指数,如图。

连续下跌,今年还是下跌的。长期比沪深300指数好?文章后面再谈。我们要理解市场对我们的“善意误导”,不是找一个烂指数来引导我们,而是无论机构散户,市场普遍什么好就追什么,也会把收益要求一提再提。所以,投资不要总比较业绩,理解每个指数都有周期,理解只要做好自己范围的就可以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不会被误导了。

基金发生漂移是司空见惯了。基金经理调任、基金经理没被调任但风格漂移、为了业绩排名和压力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等等。以美国的经验,即使十年以上的优秀基金,买入后也会有几年后落后指数的情况。比如米勒基金连续十年以上,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掉入价值陷阱。这不是特例,虽然后面反转回来了,但剧烈震荡,也未必能拿住,况且很多基金都反转不回来。

我配置的一只主动型的沪深市场的价值投资基金,连续数年,每年战胜市场。配置后就跑输了,然后基金经理的风格也漂移了,只是基金经理还在位,也没用了。虽然今年以来有点反转,但是买入以后,跑输指数基金。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以前每年跑赢同类平均收益的数据,已经变了。

我买入前,有几年的数据变成了跑输同类平均收益了。

什么意思?还是讲个故事。

Howard Marks在Google演讲影片的40分38秒提到:一档基金每年的绩效,在100档基金中排名都在第27名至47名,连续了14年。

请问这十几年下来,这档基金的总排名是第几?

答案是:第4名。

为什么跑出了第27名至47名的区间了?

因为有很多的曾经在某些年创造了高报酬的基金,在另外年份中烂掉了。而这一档基金年年在稳定的区间里,等多少年下来回头一看,当年一起赛跑的基金,很多已经退赛了。结果,长期排名稳稳排到前面了。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者亏在了有阶段优秀业绩的基金里的原因。

所以,同类基金业绩收益和排名,越早的越不靠谱。还不如看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因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历史数据变不了。

从2014年末至今收益了七成多。

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收益了两成左右,中证500全收益指数收益了一成左右,中证1000全收益指数持平微亏。

显然,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跑赢了普通指数,即使算上打新收益,也算跑赢了吧。

但是,如果选择Smart Beta指数统计结果看看。

同期,中证A50全收益指数收益了近七成;中金优选300全收益指数收益了100%多;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收益了接近130%。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跑输了透明的Smart Beta指数基金,而且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统计还算上打新收益。

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因为中证A50指数是回测的,所以看看恒生A股龙头R收益了近八成;与中金优选300指数比较接近的国信价值全收益指数收益了接近120%;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数据,用标普A股红利全收益指数来对比下,收益了120%多。

所以,即使指数基金不涨,选透明的Smart Beta指数基金,也远远比选主动型基金容易。风格不会漂移,底层资产逻辑清晰。选主动型基金要确保以上都没问题,要相信基金经理不会有问题,包括不算高昂费率和是否暗箱操作。需要选择可靠的,能相信的基金经理。

这比选择上市公司还难。

而Smart Beta指数基金,和量化基金类似,比选择上市公司容易,因为选择上市公司需要相信公司高管的能力,而指数基金和量化基金,虽然多少有考察公司高管的能力的方面,但是数据不好,就分道扬镳吧。

投资做选择做决策,最终还是需要提升自己投资能力,形成比较成熟的自洽逻辑不难。

当自己有了一定风格,选择一定风格的基金,选择指数基金作为投资工具比较容易。提升决策质量,不恐慌、不固执、长期能够拿得住。

除非对投资有兴趣,否则主动投资不如被动投资。市场噪音很多,投资是为了提升生活,还是为了挑战投资难度放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