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125亿元入股上海莱士 家电企业跨界医疗在走谁的剧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疫情影响的减弱以及防控政策的调整,让医疗板块的短期红利逐渐退去。2023年,家电龙头企业旗下医疗板块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医疗板块进入了真枪实弹竞争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家电跨界医疗,建立新增长极的大方向仍没有改变。

在医疗赛道布局最深的海尔,仍然在延续大健康生态的发展模式。昨日(6月18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海盈康”)以总价125亿收购上海莱士股东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01

海尔扩大大健康版图

在已经控股海尔生物以及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的情况,海尔集团的大健康生态版图仍在进一步扩大。海尔方面称,上海莱士正式成为海尔集团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的新成员。

据了解,这是从半年前就开始筹划的交易。去年12月29日,上海莱士公告披露,公司股东基立福于海尔集团公司,于2023年12月29日签署《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拟协议收购基立福持有的公司13.29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00%,转让价款125.00亿元。同时,基立福将其持有的剩余公司4.37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予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占公司总股本的6.58%。

今年年初,这笔125亿元的交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不少媒体对海尔集团拿出125亿元的转让价码是否合理提出了疑问。主要原因在于,上海莱士的市值从2019年开始就起伏不定,在去年12月时市值停在562.87亿元的顶峰。在进入2024年后,上海莱士的股价还出现了明显下滑。按照海尔集团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来计算,上海莱士的估值超过了6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海尔集团溢价收购上海莱士4.37亿股股份充分证明了上海莱士对海尔大健康生态版图的重要性。作为较早进入医疗赛道的企业,海尔在大健康产业打造盈康一生,布局生命科学、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在血液制品领域,已推出-196℃-8℃全温域解决方案和冷链运输设备等众多产品,完成收购后海尔能够进一步完善血液制品产业链。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莱士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产品。上海莱士将会是海尔大健康生态的重要补充。海尔通过盈康一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上海莱士有望成为盈康一生解决方案的理想试验场。

02

同与不同

基于中国家电市场趋于饱和,以及医疗器械与家电制造的相关性较高等因素,头部家电企业跨界医疗赛道已经成为了大趋势。

从国内的发展来看,尽管疫情短期红利的消散,导致跨界医疗企业的业绩的下滑,但从长远来看,医疗板块的前景仍然不可估量。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以及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双重因素影响下,中国居民对医疗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板块的毛利率相对更高,对于持续谋求新增长极的家电企业来说,是相对不错的赛道。从数据来看,自2013年开始,我国医疗器械板块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归母净利率分别保持在约40%、13%以上。

据了解,除了海尔外,目前美的格力、长虹、海信、TCL等家电业巨头都已经在医疗领域开展布局。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不同企业间的布局方向也存在差异。其中海信致力于打造可视化设备产品,TCL投身医学影像诊断领域。

不过,各头部企业旗下医疗子公司的发展前景业存在差异,其中在疫情短期红利消退之后发展相对艰难的是,主打超低温医疗冰箱的企业。随着疫苗存储运输需求以及病毒检测需求的骤减,相关企业的业绩也出现下滑。

此外,医疗板块算不上是一劳永逸的赛道。作为一个前沿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赛道,医疗领域的研发成本高企。企业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内部孵化,或是高价的外部收购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对安全性、稳定性等要求也比家电更高,而这是家电企业相对欠缺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中国家电企业面前,仍有无数案例倒在了医疗赛道的奔跑途中。

其中日本家电企业的折戟相对典型。包括东芝日立松下、夏普等日本家电企业都曾投身医疗行业,除了松下、夏普在医疗板块的投入程度较浅,成熟度较低之外,东芝、日立两家企业都没有在医疗板块留下太好的结果。其中东芝医疗被佳能以395亿元的价格所收购,而日立则将其影像诊断业务卖给了富士。

西门子飞利浦则是跨界医疗的正面案例,相比起日本企业,欧美家电企业的转型更加彻底,飞利浦公司在其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中披露,考虑再次出售旗下部分家电业务,专注医疗健康领域。过去几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等老牌家电巨头都曾转让旗下家电业务,深耕医疗电子市场。

不过,对于中国家电龙头来说,即便是在医疗领域的挫败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从目前来看,家电业务仍然是中国家电企业的重要支柱业务,尽管中国家电市场已经饱和,但中国家电企业在海外市场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跨界医疗领域并非被迫抛弃家电业务的转型,而是丰富营收渠道的多元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