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的“娃哈哈”人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文/陈小芝

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0时30分逝世,享年79岁。

图源:微博

一个月前,宗庆后住院期间仍在办公,单人病房里放置着打印机和许多文件。这位42岁才开始创业的企业家,与娃哈哈一词关联了37年。

底层历练

1945年,宗庆后出生于浙江杭州,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中成长。迫于家境困窘,初中毕业后他不得不辍学,开始在社会中谋生。寒冷冬夜的火车站、荒无人烟的马目农场、高体力劳动的绍兴茶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这期间,他卖过红薯、挖沟修坝、拉土堆石、种茶割稻、开山打石,在青年时期度过了一段漫长的“上山下乡”艰苦岁月。

1978年,宗庆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经历了15年的下乡劳动之后,他接替了退休母亲的工作,在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后又办过电扇厂、电表厂,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送货、背着落地电扇挤绿皮火车、打着地铺待在简陋的招待所……

图源:盐财经

当时,“改革开放”的消息已经在北京传出。尽管没有明确个人可以创办企业,温州的浙南模式也还没有起来,但宗庆后已经意识到,他必须要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做好准备。

起步“娃哈哈”人生

1981年到1987年,宗庆后先后到杭州工人业余大学、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等地学习企业管理。1987年,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公开选拔下属校办企业经销部的负责人,并要求当年的创利指标为4万元,远超当时国企的人均利润指标。宗庆后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夸下了当年创利10万元的“海口”。

同年,只有3个人的校办企业经销部正式成立。为了实现目标,宗庆后重操旧业,亲自蹬三轮车送校簿、卖冰棍,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因为薄利,他在杭州市上城区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销售网络逐渐建成,通过学校渠道,宗庆后揽了不少代理经销生意。

同年7月,宗庆后以花粉销售款和5万元银行贷款作为起步资金,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为杭州保灵公司代加工花粉,开始了娃哈哈的创业历程。

那时,宗庆后发现了很多独生子女不愿吃饭、偏食、营养不良的状况,于是他瞄准了市场空白,在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朱寿民教授的指导下,率领团队成功开发出自己的第一支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这一广告语的推出,加之产品功效显著,适销对路,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迅速走向全国,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公司名称也在1989年变更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1990年,娃哈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润逾2000万元,企业产值、销售额、利税、利润等经济指标呈直线增长。这一年,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

图源:盐财经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仅有100余人的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在杭州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采取“小鱼吃大鱼”的改革举措,以8000余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拥有厂房面积6万平方米、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以下简称“杭罐厂”)。兼并之后,娃哈哈又利用产品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盘活了杭罐厂的存量资产。3个月后,原本亏损4000多万的杭罐厂就扭亏为盈,当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第二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使“娃哈哈”步入规模经营轨道,跻身全国工业企业利税500强行列。

此后,娃哈哈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涵盖了果汁饮料、纯净水、罐头、奶制品等品类。

承担社会责任

为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1994年年底,宗庆后在四川涪陵建厂,这是娃哈哈走出浙江、走向全国的第一站。后来又西进北上,相继在湖北宜昌、甘肃天水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建厂,通过全国布局,实现销地产,使娃哈哈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宗庆后本人也多次获国务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十多年来,娃哈哈通过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建12家分、子公司,投资7.48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上交税收2.07亿元。截至2017年底,娃哈哈集团先后在重庆涪陵、四川广元、湖北红安等17个省市投资85亿元,建立了71家分公司,吸纳当地就业近1.3万人,拉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带动了更多企业前去投资。

一直以来,宗庆后认为做企业,尤其是作为民族企业,不仅要讲经济效益,还要讲社会责任,娃哈哈也坚持秉承“产业报国、泽被社会”的发展理念。

1998年,宗庆后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可口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图源:盐财经

此外,宗庆后带领娃哈哈大力发展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国家“三农”问题分忧解难。娃哈哈主营产品中茶饮料、果汁饮料、乳及乳饮料、八宝粥、方便面、香瓜子等产品均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经采用现代化工艺深加工而成的健康食品,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0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自2003年3月第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以来,十三年间,宗庆后参与提交的议案、联合或独立提交的建议累计达162项(条)。

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个任期,宗庆后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规划工作、制定农村规划法”的建议,建议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赞赏,并接到答复:与建议内容相近的“城乡规划法”已列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

达娃之争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合资,因达能加资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故双方分占合资公司49%和51%的股份。在两家建立合作后的十年里,在精准的营销策略之下,娃哈哈迅速发展壮大,娃哈哈纯净水、AD钙奶、爽歪歪等一批产品在市场上颇有口碑,达能也先后从合资公司里分得了30多亿的利润。这期间,娃哈哈集团旗下的非合资公司壮大发展,产品沿用“娃哈哈”商标,达能也收购中国其他企业,相继持有乐百氏92%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

2006年,达能派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认为,宗庆后建立的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要求用40亿元的净资产价格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遭遇娃哈哈的强烈抵制,达娃之争爆发。

于是,达能发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双方在瑞典、美国、中国等地对簿公堂,达能指控娃哈哈违约和欺诈。在经历了两年29场诉讼后,这场几乎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大的国际商战——“达娃之争”以娃哈哈获得全面胜利告终。

2009年9月,达能和娃哈哈发表声明称,双方已达成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宗庆后由此保住了娃哈哈的品牌。

多元化尝试

在解决了纷争后,2010年,宗庆后曾提出要“再造一个娃哈哈”,争取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

2010年、2012年、2013年,宗庆后四年间三次位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列,中国内地富豪榜首位。而在近几年,中国内地富豪榜榜首却在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之间来回更迭。

2012年,娃哈哈营业收入首次下滑,饮品行业整体环境均面临调整。消费者健康意识崛起,果汁饮料、碳酸饮料、乳饮料销量均在下降。新的时代之下,渠道、消费者、传播途径亦在极速变化。次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为782.78亿元,离千亿元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但这是过去十来年中娃哈哈的最好成绩,此后营业收入徘徊在450亿-500亿元区间左右。

图源:盐财经

2014年,关于营养快线、爽歪歪“风干后变凝胶”“导致白血病”“含肉毒杆菌”等一系列网络谣言迅猛传播,引发了消费者对娃哈哈产品的恐慌情绪,营养快线销量下降了1.5亿箱,爽歪歪下降了8000万箱。而这两种产品恰恰是娃哈哈的两大主打产品。对此宗庆后认为,“娃哈哈虽然受到谣言影响,但总算活下来了。这证明我们这个品牌还是可以的,换个企业的话早就倒掉了。”

直到2018年,宗馥莉回归娃哈哈,担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大胆地为娃哈哈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尝试,如营养快线彩妆、哈哈粽、盲水、AD钙奶雪糕等跨界产品。

近年来,娃哈哈不停地尝试多元化,布局大健康市场,饮料研发注重低糖、低脂、零糖、零脂等。“基于我们对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判断,娃哈哈未来发展的方向,将聚焦大健康产业,同时用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宗庆后于2021年撰文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