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陆家嘴论坛|中国人保赵鹏:充分运用数字金融提升效率,也要防范影响社会公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6月20日讯(记者 石雨)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全体大会中,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鹏在演讲中提及,保险机构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概括起来要把握好“三个点”: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和数字金融治理的难点。

具体来说,第一,是把握数字金融发展的原点,更好发挥金融的功能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赵鹏提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之一。数字金融首先也是金融,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的优势。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研究,2022年测算的51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41.4万亿美元,占这些国家GDP的46%,其中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是50.2万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的41.5%,所以亟需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业态。

“就保险供给侧来说,就是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赵鹏举例道,比如,创新发展共享经济保险、数字资产保险等新业态保险,护航数字经济企业的新型风险需求,升级优化企财险、责任险等保险产品,护航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再比如,加大分散化、碎片化数字消费场景保险发展力度,护航公众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数字化的消费服务

“另一方面,以数字保险服务来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步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安全风险。”赵鹏指出,比如数字化企业的云平台、无人驾驶汽车的车载操作系统等等,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网络安全保险为代表的数字保险,可以整合多方面资源,协同防范新技术风险,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保障手段。

第二,把握数字保险创新的重点,优化保险商业模式,用科技提升经营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对保险业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高度重视夯实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底座,把用科技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风险水平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积极践行“保险+服务+科技”的新商业模式,以新技术赋能风险减量管理。从传统简单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防灾预防和预警、灾中的快速响应,以及灾后的精准理赔。像今年以来,南方很多省份出现了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包括暴雨、塌方、洪水等。但是由于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防灾减损的效果初步显现。以人保财险湖南分公司为例,这次暴雨洪水与2008年相应的灾害相比,本次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了40%以上。”

“第三,把握数字金融治理的难点,平衡好效率与公平,让所有群体能够共享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赵鹏进一步讲到,“数字金融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确实不可避免也带来了挑战。就保险而言,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保障公平性的问题。”

传统保险经营的原则是大数法则,保险定价是大众化的公平定价,集中体现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险共担本质。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大数据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可以采取更精准、个性化的定价,从而实现“千人千面、千人千险”。比如车险,现在每一辆车精准定价,品牌和价格一样,但是保费价格不一样。这有利于提高保险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保险覆盖面。

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引起重视,赵鹏提醒道,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个性化的保险定价,可能导致部分弱势群体像老年人、残疾人保费过高,可能无法通过保险进行风险转移,从而造成新的风险排斥。

“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把握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的关系。”赵鹏说道,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也要防范技术不当应用影响社会公平。尤其避免大数据以及算法的歧视,造成弱势群体因金融排斥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在这方面比较好的结合点就是数字普惠金融,坚持金融向善,用数字技术为群众提供可负担、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在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能够确保社会的公平。(蓝鲸新闻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