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星光学IPO撤单,“伟星系”第三家公司上市失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记者 王晓楠

5月21日,伟星股份公告称,伟星光学创业板IPO终止。“纽扣大王”章卡鹏在资本市场中再下一城的愿望落空,目前,伟星系已有两家上市公司伟星股份和伟星新材,“带病闯关”的伟星光学未能成为“伟星系”第三家上市公司。

历时一年创业板IPO终止,规模不及同行头部品牌

从初次申报到撤回终止,伟星光学创业板IPO历时一年最终折戟。

5月20日,浙江伟星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星光学”)在创业板上市申请终止审核,其上市申请于2023年6月30日被深交所受理,同年7月20日监管下发了首轮问询函,但直到今年1月22日伟星光学才披露了首轮问询的回复函。

伟星光学主要从事眼用光学镜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其主要产品为眼用光学树脂镜片,包括常规镜片和功能性镜片,其中,功能性镜片又包括光致变色镜片、近视管理镜片和渐进镜片等。

由于我国的镜片生产起步较晚,早期消费者对国产镜片品牌认知度较低, 更为熟悉依视路、豪雅、蔡司等国际品牌。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镜片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国产品牌也逐渐崭露头角。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眼镜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在2022年眼镜镜片国内销量方面,万新光学、明月镜片、鸿晨光学、汇鼎光学以及优立光学位列前五位,合计市场份额为49.3%, 而国际品牌依视路、豪雅、蔡司的销量市场份额合计为9%。

尽管行业发展良好,但折射到伟星光学身上似乎并未有太大改善。伟星光学的体量与同行头部仍存在显著差距,再加上镜片行业本就比较分散,其相比明月镜片和康耐特的市占率就更低。2023年6月30日,康耐特、明月镜片和伟星光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37亿元、3.66亿元和2.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9亿元、0.87亿元和0.44亿元。

与此同时,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伟星光学营业收入分别为2.59亿元、3.38亿元、3.53亿元及2.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52.79万元、4724.99万元、6114.49万元及4365.91万元,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这一点在首轮问询函中深交所也予以了关注,要求伟星光学解释原因,其表示因为公司高毛利率的功能性镜片销售占比增长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上升所致。2021年、2022年,伟星光学功能性镜片销售收入占比从58.73%提升到62.31%,其毛利率也由42.17%上涨到47.8%。相对来说,功能镜片包含的技术含量以及特殊效用赋予了其更高的溢价空间。

伟星光学的业务也是以为知名眼镜品牌进行ODM代工为主,其镜片产品大部分销售市场还是在国外,包括印度眼镜龙头Lenskart等是其主要的境外客户。2020-2023年上半年,公司也分别有48.35%、49.66%、52.35%和50.21%的核心业务收入来自境外销售。

ODM为主的模式又决定了伟星光学的毛利率很难赶上竞争对手。2020-2023年上半年,明月镜片的毛利率为54.95%、54.69%、53.97%和56.68%,而同期伟星光学的毛利率为35.36%、35.38%、40.09%和43.9%,虽然在逐年提升但依然显著低于竞争对手。

带病闯关?IPO过程中仍涉专利侵权案

随着行业内企业投资规模、目标产能的快速增长,我国视光学材料表现出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中高端产品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高端材料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而这些情况也正是伟星光学所面临的问题。

2020-2023年上半年,伟星光学镜片产品以1.67及以下折射率系列为主,其销量占比分别为99.77%、99.89%、99.91%和99.84%,其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98.96%、99.21%、99.3%和99.02%,但定位中高端产品的1.71及以上折射率产品占比较低。

随着高度近视人群的增多以及配镜者对于眼镜美观度要求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高折射率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伟星光在1.71及以上折射率产品方面布局较晚,且1.71折射率产品尚在小批量生产阶段。此外,1.71折射率镜片对于全流程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目前伟星光学1.71折射率产品合格率相对偏低,其坦言在后续的中高端镜片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劣势。

在伟星光学申请IPO时,子公司上海伟星与豪雅镜片诉讼案件尚在审理中,首轮问询中监管也就此事予以了关注。

2023年2月,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起诉上海伟星,因专利侵权,请求其停止制造、销售DDM多点离焦镜片,并赔偿损失。在回复函中,伟星光学表示子公司已经和豪雅公司和解,将在2024年3月31日后,不会使用、制造、销售、许诺销售落入涉案专利保护范围的产品,也不会使用、制造、销售、许诺销售DDM多点离焦近视防控眼镜片。同时,上海伟星同意向豪雅支付许可费120万元。

“伟星系”第三家公司上市失利

伟星光学成立于2013年,由伟星股份与单吕龙、章卡兵、施兆昌等多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2018年11月,伟星光学创始股东单吕龙、章卡兵和李士良将持有的股份转出,叶立君承接40%的股权并成为伟星光学的实控人。叶立君最早于1995年担任伟星集团监事,之后一直在“伟星系”旗下公司任职,从2022年11月至今任伟星光学董事长。

2020年9月,伟星光学发生第二次股权转让,伟星集团承接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章卡鹏和张三云通过控制伟星集团、伟星股份合计控制伟星光学71.87%的股份,成为伟星光学共同实际控制人。

说起章卡鹏,有着“纽扣大王”之称,其背后的伟星集团创业于1976年,已经打造出服装辅料、新型建材、光学制品、房地产、水电、伟星资本六个产业。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伟星集团总资产285.09亿元,净资产则为117.62亿元,2023年上半年伟星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65亿元,实现净利润11.17亿元。

目前,“伟星系”旗下已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伟星股份伟星新材,市值分别为139亿元、280亿元,二者合计市值超419亿元。

其中,伟星股份是“伟星系”最早推进资本市场的公司,目前在海内外建有十大生产基地,形成年产钮扣116亿粒、拉链8.5亿米的生产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为齐全的服饰辅料企业。于2004年上市的伟星股份,也是中国钮扣与拉链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23年,伟星股份业绩创新高,营收为39.07亿元,净利润为5.58亿元。

于2010年上市的伟星新材,其主要从事各类中高档新型塑料管道的制造与销售,产品曾应用于鸟巢、水立方、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大型项目。2023年,伟星新材营收为63.78亿元,净利润为14.32亿元。

除了在眼镜行业内距离头部还有相当的距离外,伟星光学的规模与其他两家“伟星系”上市公司相比也有差距,章卡鹏再下一城的路似乎并不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