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浪潮之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1

文 | 史国财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博士,曾在谷歌腾讯任职,后从事风险投资,先后成功投资150多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作者1996年在美国攻读计算机博士,2002年加入谷歌,可以说是硅谷最近30年的见证者。这本书源于作者在谷歌时写的黑板报,经过几年的积累,最终成书。目前书已经出到第四版,加入了最近十年的一些新案例,比如脸书特斯拉等。

作者从成立于19世纪的AT&T公司起,讲述了IBM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多个成功站上浪潮之巅并依然保持基业的巨头,也分析了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雅虎等曾经各领风骚数十年但最终落幕的弄潮儿。不同于其他传记畅销书记流水账的方式,抑或口述“历史学家”描述企业家的个人英雄史,吴军博士用详细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讲述了各企业的起步、发展、繁盛、失败或者二次青春的过程。每一章节的最后,他都会给出自己对这家企业兴衰的思考,探求背后的原因。

01

企业兴衰的原因

科技巨头兴衰背后的原因是《浪潮之巅》最想探讨的部分,这里尝试总结一下。

1. 恰逢其时

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再到多端互联(云端、AR/VR、物联网、智能汽车),不断演化的是终端革命;从电话通信,到互联网,再到大数据时代和AI,反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科技浪潮的前进,孕育了无数的机会,只有恰逢其时抓住机会的企业才能成功。

这里有成功的例子。比尔盖茨在看到乔布斯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演示后,义无反顾进入个人电脑领域,凭借操作系统、浏览器和办公软件,成为引领PC时代的绝对王者。亚马逊抓住互联网渠道替代线下渠道的机会,从图书电商起步,成为美国的超级电商。

也有失败的教训。AT&T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多项无线通信技术,但因担心影响自己的电话业务,从而错过无线通信的浪潮。IBM本来可以作为PC时代的领军者,但因为保守错过了全球信息化的大潮,让位给微软和英特尔,只能守在企业服务领域。

2. 正确的商业模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商业模式都要比技术优势更重要。摩托罗拉过分迷恋技术的积累,忽视了手机正从简单的通信工具变成一个智能终端。而他的竞争对手谷歌利用安卓系统建立了广泛的联盟,从而取代摩托罗拉成为智能手机的引领者。

通过商业模式在竞争中获胜的例子实在太多。不同于IBM的强制搭售服务,甲骨文采取了卖软件仅收取必要咨询费的模式,在中小企业那些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谷歌开创了基于搜索关联广告的方式获得收入,凭借精准的广告投入和低运营成本的商业模式,成为最大的广告公司。雅虎创造了免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通过免费的邮箱、资讯等吸引用户,再用流量吸引广告主的模式,长时间霸占全球最大门户网站的宝座。

3. 企业基因

企业是有基因的,这一基因往往决定它的命运。基因如同天赋一样,与它的创始人和初创经历有关。一家在某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每当它开拓新领域时,都会不自觉用之前做事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应对新市场。亚马逊的销售文化,使得它能够在企业云服务的竞争中战胜谷歌微软;谷歌在社交应用的失败,就与其过分强调价值观,难以吸引互联网新用户有关;摩托罗拉虽然认识到数字手机必然取代模拟手机,但它不愿意放弃在模拟手机积累的巨大技术优势,对数字手机研发投入缓慢,最终输给了到来的数字手机时代。

4. 关键的人——CEO

CEO对一家企业的作用往往被夸大。但从《浪潮之巅》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CEO或创始人要么能够敏锐抓住机遇做大企业,要么能够内部改革,拯救危机中的企业,焕发第二春,要么愚蠢无能,葬送了企业。

印象最深的是董事会把创始人乔布斯重新请回,拯救苹果这艘底下有大洞的船。乔布斯也不负众望,先后推出Ipod、Iphone,苹果也就此再度辉煌直到今天。如果没有乔布斯的回归,苹果可能只是一家小众电子产品的公司。正是乔布斯独特的艺术感和商业感知,成就了今天的苹果。

还有郭士纳临危受命,以极大的勇气对IBM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裁撤冗员、变卖资产、购回此前分出去的服务公司。从而带领IBM从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转变为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复兴了这家百年老店。

当然也有一些平庸的CEO,毁掉了公司。比如AT&T的CEO被忽悠多次分拆,把盈利业务单独上市,最终成为不断失血的“老人”。菲奥莉娜不断的分拆和无意义的收购,最终把惠普从科技公司变成了平庸的电器公司。网景公司的安德森首创了浏览器,为自己的领先份额沾沾自喜,缺乏了居安思危,最终被微软操作系统捆绑浏览器的方式彻底击败。

5. 不断变革的生产关系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科技公司以高度的人脑密集为特征,面临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如果一家公司,不能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适应这种新生产力,将难成大器。

仙童公司是孕育美国半导体人才的摇篮,但它有缺陷的股权结构,没能留住人才,最终成为半导体浪潮的过客。信息时代的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想把员工组织起来长期发展,必须拥有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一种与工业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关系。后面的风险投资、员工股票期权、差异投票权架构都是硅谷探索出来的新生产关系代表。

6. 打败企业的从来不是反垄断

从AT&T开始,科技巨头们就面临着美国政府的持续反垄断压力。AT&T最终被拆成市话业务和长途业务及通讯设备制造两部分。微软在2000年几乎要被分拆为两个公司,分别经营电脑操作系和Office系列及互联网业务。2020年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被美国国会裁决存在垄断,需要去做改变。更不要说各家巨头时不时会收到美国或者欧盟的数亿美元大罚单。可以说,美国科技史也是一部垄断与反垄断的历史。

作者认为反垄断从来没有真正要过美国科技巨头的命,每一次反垄断其实都是在帮助他们修剪枝叶,让他们发展更好。那些没落的科技贵族,真正打败他们的不是美国司法部,而是他们已经不适应时代。

02

以史为鉴,适应未来

读这部全球科技巨头商业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让我们更好认知科技行业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下一个浪潮会如何,我们可能无法预测。但正如吴军博士在序言所说,“适应比预测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科技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那么在当前这个可能的AI浪潮中我们就不会那么的无所适从。如果我们熟知这些企业的潮起潮落后,再有公司声称自己是下一个“xx”时,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可能的谎言。

-全文完-

声明:本文由仁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撰写,本报告内容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目前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