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中做比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老唐在7月28日书房文章中留下作业,“比如你是老唐,卖出茅台、分众、海康后的资金会怎么处理,为什么”?

从最后结果来看,老唐今年春节前卖出茅台、分众和海康后,陆续换成恒生ETF,平均买入价1.516元,之后平均卖出价格1.432元,亏损5.54%,整体亏损占到老唐实盘净值的2.5%左右。如果卖出高估股票后买入的是货币基金,假设货币基金年化收益为4%,7个月的收益为2.33%,那么持有货币基金和持有恒生ETF之间的差距为7.87%。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选择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不过,这是一种后视镜看法得出的结论(和早知道今天股票会下跌,我昨天就应该卖出一样),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标准。

事实上,对于老唐恒生ETF代替现金的决策我几乎完全认可,具体分析如下:

1、投资的本质是比较,投资者应该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永远将资产配置在收益最高的资产上(这些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股票、指数基金、房产、黄金、债券、理财产品、现金、艺术品、其他债权甚至不良资产等)。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现金几乎是可以确定的持有即亏损的资产,债券、理财产品也很难赶得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根据历史数据显示,长期来看股市的收益还是最高的,所以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将大部分的资产长期放在股市中。只有在市场发癫、傻子过多时,或者发现有其他自己能够理解的资产收益价值明显超过股市时,才暂时退出将股市中资产置换为其他类型的资产。

2、老唐在年初卖出高估股票后,发现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没有适合可以买入的股票,可以选择的是市盈率约15pe的指数基金ETF(包括恒生ETF沪深300ETF),折算下来年化收益率约为6.7%,以及各类年化收益约为4%的货币基金

老唐在自己的著作《价值投资手册》及相关文章中均有说过,根据历史数据及推理,可以得出上市企业中的优质企业盈利增速>全部上市企业盈利增速>全国所有企业盈利增速>GDP增速。目前我国GDP的增速约为年化5%-6%,而恒生ETF沪深300ETF均是各自范围内优质企业的集合,根据历史记录数据,长期来看指数基金年化增幅率约为12%。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①年化收益约为4%的货币基金跑不赢通货膨胀,持有即等于亏损;②考虑到资本逐利的天性,及指数基金中优秀企业的增长,长期看指数基金ETF每年的收益要比货币基金高得多。

通过比较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结论,我们无论何时都应将资金配置在收益更高的资产上,所以当然应该选择指数基金。那么选择恒生ETF还是沪深300ETF呢,其实在市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两者差别不大,两者都是宽指基金,各自项下的企业大多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老唐最终选择恒生ETF作为现金替代品,只是因为其已经持有较多A股股票,考虑到平衡风险的关系最终选择了恒生ETF。

3、从结果看,老唐从买入到卖出恒生ETF似乎亏了,但事实上只是把资金按规律或者说按计划永远配置在收益最高的地方,现在斩起来不但不心痛,反而还打心眼里高兴。

我们无法预测股市未来走势,只能根据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回到年初的时间点看,卖出高估股票后买入恒生ETF或者持有货币基金,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①同现实状况一样,老唐持有恒生ETF过程中,指数基金和目标股票都下跌,但老唐买到了更加便宜的目标股票,长期看实际是赚了;

②老唐持有恒生ETF过程中,指数基金上涨,目标股票下跌,老唐买到了更多便宜的目标股票,长期看赚的更多了。这时大家都不再会有问题,只会夸老唐操作很牛;

③老唐持有恒生ETF过程中,目标股票上涨,老唐将长期持有恒生ETF,长期能得到年化12%以上的收益;

④老唐持有货币基金恒生ETF和目标股票都下跌,老唐因持有货币基金而不是恒生ETF买到了更多目标股票;

⑤老唐持有货币基金,目标股票上涨,老唐将长期持有货币基金,资产将缩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持有恒生ETF长期看几乎不存在亏损的可能性,而持有货币基金除了在第④中情况下结果会好于持有指数基金外,其他情况都明显不如,而且持有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出现第⑤种情况(因为优质股票长期价值上移),导致持有部分的资产缩水,资产被通货膨胀吞噬掉。

由于我们无法预测短期内股票或者指数基金的涨跌,但从长期看选择收益更高的指数基金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老唐买入恒生ETF实际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上述①-③),先赢而后再求大赢;若买入的是货币基金,则可能会出现上述第⑤中情况,这种做法类似赌博,与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显然是不相符的。

4、最后再说下为什么说对老唐用指数基金代替现金的决策我几乎完全认可,但还有一点小问题没想得很清楚。年初老唐已经提到要预留一个500万-1000万的血包,作为买房的资金使用。因为是已经确定短期要使用的资金了,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在卖出高估股票后将该部分资金买入货币资金,以避免在要用钱时市场发癫,让我被迫交易。

不过我想,这样的决策可能与待使用资金在总量中占比、资金使用时间以及买房的需求程度等都有关系,最终还是要老唐本人才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