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的战斗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21

一、个人点评

1.1、综合评价

已经有不下10个读者给我留言,说想看招商银行的分析。银行不同于其他行业,别的企业的生产资料往往是土地、厂房、设备、技术、人力、原材料等,而银行业的生产资料就是钱,靠着低息揽储,高息放贷,赚取净息差和服务费,并通过高杠杆放大收益

所以说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财务指标,银行与传统行业差别较大,银行以金融资产为主,除了少量的办公用房和设备外,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也没有企业常见的存货。

由于商业模式是以钱生钱,在利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金融资产越多则赚的越多,因此资产规模对于银行企业至关重要。

由于银行的财务报表与传统企业差别极大,文章前面就不放简化财务内容了,末尾会附带完整的数据表格,以及一些特殊项目的标红处理,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银行业及招行的特点。

二、企业质量与财报分析

2.1、银行业与存款准备金率

其实银行的数量远超我们的想象,除了常见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外,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了4500家。我看到这个数字也很意外,查了一下,其中最多的是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均超过了1600家,农村信用社也接近550家。

我们日常接触的,主要是国有6大行(工农中建交邮),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本文主角招商银行兴业、平安等),以及一些强大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

从持有资产规模来看,国有6大行总资产大约170万亿,股份制商业银行70万亿,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商行各50万亿出头,其他的金融机构合计超过55万亿。

要知道银行的杠杆比例往往超过12倍(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哪怕招商银行是大行中最低的,也超过了10倍,也就是说全银行业资产负债率超过90%,350万亿的资产中,高达320万亿都是债务。而银行的债务就等于企业和居民端的资产,所以总说银行业大而不能倒,如此巨大的体量规模,如此高的杠杆债务,一旦出问题,那么大家都会跟着完蛋,无人可以幸免,所以我们还得盼着银行好,高呼万岁肯定没错。否则看看房地产的下场,全社会财富跟着一同缩水,怎一个惨字了得。

刚刚我提到了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影响银行业最重要的宏观货币政策指标之一,所谓存款准备金率,就是银行每收到一笔存款,就要将其中一部分,当做准备金存入央行,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我们总听到的降准,降的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它既代表了银行业加杠杆的能力,也代表了基础货币的派生能力。

我来举个简单例子,说明银行加杠杆和货币派生的过程:①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银行每收到100元存款,就需要上缴10元准备金,并可将剩余90元作为贷款放出;

②这90元贷款经过流通环节,最终会变成企业或居民的收入,再次存入银行,也就是说银行派生的90元贷款,最终变成了90元存款,又回到了银行手中,这时银行再次上缴9元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81元再次贷出;

③多次重复以上循环,当银行无法贷出新贷款时,结果呈现为:最初的100元存款,全变成了100元存款准备金,以及900元的贷款,银行总资产这时变为1000元,总债务为900元,净资产还是最初的100元。因此银行总计加了10倍杠杆,同时派生出了10倍(货币乘数)的钱。

其实这就是中央银行释放货币的过程缩影,最初的100元,就是央行存入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所以央行想要放水,要么增加最初的货币投放量,比如将100元变成110元,那么最终的派生货币就变成了1100元;要么通过降准,比如把10%的存款准备金调降到8%,最终的派生货币就变成了100÷8%=1250元

当前金融机构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其中大型银行(6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8.5%,中型银行(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为6.5%,小型银行为5%。

这里我拉出了银行业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可以清楚的看到招商银行的杠杆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最低,资本充足率最高,应该是出于控制风险的角度,没有把准备金率用足。

这里提到了资本充足率,是除存款准备金率外,另一个控制银行杠杆的指标。因为银行的净资产来源除了存款外,还包括自身发行的股权、债权融资得来的资本,这部分是不受准备金率限制的,因此监管通过控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来防止银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无限制加杠杆。

2.2、净息差看资产质量

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比如在经济下行周期内,类似现在,政策端呈现宽信用、宽货币,信贷宽松促使银行资产规模加速增长,贷款利率降低则使得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而经济上行周期正好相反。

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主要成本源于资产端的利息支出,因此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贷款利息收入)-计息负债的成本率(存款利息支出),得到的净息差,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存款利率往往伴随贷款利率变动,因此贷款利率的变化方向,一般决定净息差的变动方向。

可以看到,建设银行历史净息差变化,与一般贷款利率变化的高度趋同,即可得出结论,未来随着利率下行,银行净息差将会持续下降,因此也会持续压制银行业的净利润水平。

对比同行可以看到,招商银行的净息差最高,这也说明其资产质量在前十大银行中最好,赚取更多差价,并且它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速度,也是相对较慢的,仅次于中行和兴业

不过没有银行可以抵抗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因此招行自身的净息差同样在持续降低。

招商银行很早就贯彻了多元经营的理念,因此非息收入占比最高,并且非息收入的业绩同比下滑速度同样较低。客户往往更信任国有6大行,所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方面,招行比不过这6家,但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行依然很能打。

2.3、拨备率看利润可调空间

银行靠放贷赚钱,往往是收益在前,而风险在后,一旦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下降,银行借出的贷款本金,就有可能面临无法足额收回的风险。因此资产质量除了净息差外,还要关注不良贷款的风险指标

对比同行来看,招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不良贷款率第二低,拨贷比最高,不良贷款同比增速相对较低,这些同样说明招行对于风险控制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针对这几个指标展开讲解一下,首先贷款按分类可以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被称为不良贷款。由于如何给每项贷款分类存在主观因素,比如将许多次级贷款列为关注级贷款,就会主观减少不良贷款率。

由于不良贷款的损失会影响当期利润,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拨备覆盖率,因此拨备覆盖率较高会压制当前利润水平,也会减轻未来利润压力。为什么大家营收都在下降,但招行的净利润却可以持续增长,秘密就在于它不断的调低拨备覆盖率,降低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从而释放了利润。

招行自身的变化,明显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的增速,高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速,原因就在于招行的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招商银行把拨备覆盖率,由437.7%下调为337.7%(调完后拨备率依然最高),那么它的贷款损失准备就会变成:615.79×337.7%=2079.52亿元,减少的损失,就会变成当期的净利润,业绩就会增长615.79亿元,同比大涨41.54%,是不是对银行业的这种数字游戏,产生了一些敬畏之心呢,反正我是有这种感觉的。

所以为什么招行会享受独一档的估值水平,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拨备率中,隐藏了大量的利润可调节空间。监管对于拨备率和拨贷比是有硬性指标要求的,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拨贷比不得低于2.5%,这个底线就是银行业绩的可调节空间,而招行空间最大。

2.4、招行业绩点评与财报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招商银行的财务报表:

收入端,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息净收入下降1.6%,从表中能看到,虽然利息收入还在增长6.3%,但利息支出上涨19%更多。

利息收入下降主要是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0.42%和企业贷款收益率下降0.1%拖累的,个人端下降是主要因素,导致整体利息收益率下降了2.8%。未来利率下降趋势不变的话,利息收入还会继续下降。

综合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来看,贷款和投资的收益率均在下滑,而存款的利息支出不断上升,且存款余额增长速度高于贷款余额增速,最终使得净利差继续下滑。

非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0%,是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招行的财富管理是它业务的主要亮点,但这部分收入同样在下滑,经济萧条加上各种财富管理、信托公司暴雷,财富管理赛道也不好干。

成本端招商银行下降更多,最大的一项,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拨备率的下调,使得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减少150亿,所以在其他成本项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营业支出同比下降9.56%。

所以收入减去支出后,招商银行的营业利润还是上涨的,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指标同样大幅上涨,这要放在别的行业,利润率上涨肯定是进入景气周期的标志,但银行由于拨备率的存在,可以调节利润,所以招行净利润持续保持增长的秘密就在于此。

这时呢我们可以结合ROE指标来看,因为银行的实际利润决定了真实业绩水平,也会决定银行的ROE指标与股息率,因此ROE是分析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净利润增长伴随ROE的下降,这种增长肯定是发虚的。

我们再来横向比较一下,招商银行的营收增速下滑和净利润上涨,相比同行们更亮眼,要知道银行提供的都是同质化服务,客户在大行里面选谁都差不多,因此更高的利润率,结合独一档的加权ROE指标,可以说明招行在一众银行兄弟中,是赚钱能力最强的那一个,哪怕大家都在调节利润,它也是最有调节空间的那一个,说白了就是别人都暴雷了(比如兴业浦发),招行照样能调,至少业绩暴雷的风险远小于同行。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对比同行,招商银行的总资产、贷款和客户存款增长相对都是比较低的。我没给大家截图那些城商行和农商行,大多增速都在10%以上。这就说明无论是国有6大行,还是地方区域性银行,都承担了许多任务,因此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

任务嘛总归资产质量一般,所以这可能也是大多数银行股估值低的原因之一招行在扩表方面做得比较有节制,近些年来资产负债率一路降低,说明它对未来的业务开展是相对谨慎的。

资产和负债端关于央行存款和借款、同业业务、交易性资产和负债等投资工具,我就不展开分析了,确实太复杂了,我针对贷款风险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技术和其他(农林牧渔)是四个不良率提升较多的行业。我个人思考了一下,交通运输可能是一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贷款,由于公路通行量下降和地方政府还款能力下降导致的不良率提升;房地产不用说,未来不良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农林牧渔则主要受到猪周期拖累,一堆养猪企业财务暴雷导致的。

比较好的现象是,大多数行业的不良率都在下降,说明整体宏观经济是在变好的,未来主要关注房地产和交通运输板块的不良率变化。招行对于房地产领域贷款管控还是比较好的,与房地产相关的信用资产余额3990亿,同比下降13.89%,房地产也从贷款余额2907亿元,同比下降12.88%,85%以上的贷款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关于交通领域的资料暂时我没查到,保持关注即可。

业务方面,我只针对招行的零售金融业务展开讲讲。零售业务也就是银行对个人业务,是招行最重要的业务板块,零售金融业务2023年营收1901.67亿元,占总营收的61.85%,同比增长0.89%。

零售客户数量,总数1.97亿户,增长7.07%;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日均总资产大于50万元)464.06万户,增长12%;私人银行客户(日均总资产大于1000万元)14.88万户,增长10.42%。所以说招行高端客户的增长速度一直非常强劲。

要知道招行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就是高端客户占比高,越是超高净值群体,选择招行的比例越高,因为招行确实服务好,产品丰富,适配性强,围绕高端客户需求的满足做到最好。自古以来做有钱人的生意最好赚,因此招行的盈利能力一直好于同行。

2.5、未来展望

当前银行业的日子是比较难的,从融资贷款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居民端风险偏好较低,倾向于增加存款减少贷款,特别是房价和利率双双下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还款,这时就会持续的压制银行净息差。

像我这种收入尚可的,每天都会接到许多办理优惠贷款的电话,我也问过,消费贷利率最低能到3%左右,确实算是很便宜的资金成本了,毕竟无风险利率还有2.5%,这也说明银行业整体闹贷款荒,都在急于放贷,这与前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想要贷款都需要找门路的日子完全反了过来。

所以只要经济不马上出现质的变化,房价也好,股市也罢,都不产生赚钱效应,那么就很难将资金,从银行存款端赶至投资端,叠加宏观不断降低利率刺激经济,银行的净息差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另外,当前银行业有些现象,也给大家分享一下,比如监管正在限制的手工补息现象。手工补息原本是用作对操作失误进行修正,但一部分银行为了揽储,留住大客户——类似一些账面现金充足的大国企和上市公司,就会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上限,所以这也是许多大企业,能拿到我们普通人或普通企业拿不到的更高存款利率的原因。

这种现象一旦存在,就会强化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并且最终表现为净息差的继续收窄,现在手工补息已经被叫停了,但我猜也有其他绕道的办法。

还有一个现象是常说的资金空转问题。比如当前企业融资需求较弱,因此融资成本下降明显,许多大型企业用极低资金成本拿到贷款后,不去投资实业,反手就买入高息的银行理财产品,使得资金不停在银行系统空转,这对经济和银行都不是好事。

最后再聊聊银行和房地产,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美国、日本、西班牙的房市反转周期的文章(现在救房地产的方向,对吗?),就提到日本房价之所以经过20年才反转,就是因为房企和银企绑定太深,房地产的问题最终转化为银行不良资产,而这些资产最终大多数由日本居民承担了风险,沉重的房贷按揭持续压制居民消费,从而导致漫长的修复期。

我们国家更不用说,房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比极高,房地产行业作为信用与货币的放大器,与银行绑定较深。我给大家一组数据,截止到2023年末,银行涉及房地产业务规模,占总资产的18.6%,要知道银行的净资产也就不到总资产的9%,也就是说银行涉房业务,是自身净资产规模的两倍以上。

具体拆分来看,贷给房地产相关企业的资金有7.36万亿,贷给居民的房贷有34.3万亿,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其他贷款有7.61万亿,其他贷款之外的信用风险还有1.49万亿,加起来超过了50万亿的规模

并且在我看来,这还是表面上的,比如企业端贷给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又有多少呢?比如居民端那些表面是消费贷,其实变向流入房地产的又有多少?比如银行的投资标的,那些股权、债券、理财产品等,其底层资产又有多少是锚定的房产呢?这些隐藏的根本无法统计。

所以中国的房价修复也将是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连带着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出清,同样时间漫长,什么时候银行可以摆脱这些包袱,那么才有可能轻装上阵,破净的估值也才会修复。

但换个角度,哪怕没有房地产,我们的银行也要承担许多社会责任,你们懂得,为需要的领域持续输血,换回的资产质量嘛,也就一般般,所以除了像招行这种质量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其他大多数兄弟,PB重回1以上真是遥遥无期。

三、估值分析

3.1、股价与估值走势

招行股价依然在调整当中,确实2014年到2021年之间涨了太多,需要时间消化估值。公司同样在港股上市,A/H溢价率为5.28%,A股的溢价率并不高,所以投资招行吃股息的话,也不需要特意去买港股。

对比同行可以发现,招行的PE和股息率指标都是第二高,PB指标单独高出几个档次,公司估值水平远超同行,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它资产质量的认可。

对比自身历史可以看到,招行上一次的估值低点,出现在2014年,当时同样也是股价的绝对低点。对于银行股这种成熟稳定的行业来说,历史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公司资产价格处于低位,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至少我认为,买招行的股票吃股息,比买招行的存款吃利息更划算。

公司当前股息率来到了5.9%,同样是非常不错的水平。我去查了一下,招行的分红率仅有35%,如果假设未来分红可以提升到50%,那么股息率就会上升到8.43%,假设把利润全分掉,甚至可以达到接近17%的股息率。当然银行赚的利润,很多都是假钱,仅仅是账面的会计数字,但招行作为银行股中资产最优,加上大而不能倒的特点,再加接近6%的股息率,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投资性价比。

3.2 估值探讨

估值部分内容为「ZS星球」专享内容。

四、附:年报数据表格

(完)$招商银行(SH600036)$ $银行ETF(SH512800)$

全部讨论

对比来看,招行确实比其他大行好很多呀

06-18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