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巨头抄底进行时!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有钱的真的很重要!有钱才能买买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跨国医药巨头真的在频频“扫货”中国创新药管线。$创新药ETF沪港深(SZ159622)$

4月3日,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生物医药公司Genmab宣布,以全现金交易方式,收购普方生物,涉及金额18亿美元,预计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普方生物也是最近半年来第四家被医药跨国公司(MNC)并购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此前,阿斯利康、诺华集团分别收购了亘喜生物、信瑞诺医药,美股上市公司Nuvation则收购了葆元医药。这一史无前例的势头,使得“MNC到中国扫货”的话题在医药和资本圈引发热议。

收购案例增长,一方面当然验证了国产新药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映射了IPO节奏放缓、一级市场融资变难、生物技术药企现金流普遍吃紧、PE/VC基金到期等因素,更何况,国内生物医药资产的估值普遍较低,现在买正是性价比高的时候

统计显示,MNC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产品将在2030年前面临专利悬崖,留给这些“躺赢”的MNC的时间并不多了,而通过并购新公司来构建新的业务线正是其频频扫货的意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辉瑞制药、赛诺菲、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近年以不同形式投资、收购中国的生物创新药企业,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以12亿美元,收购中国细胞治疗企业亘喜生物,成为史上第一个MNC完整收购的中国生物药企案例。阿斯利康这一收购,是为获取亘喜生物在细胞治疗领域的FasTCAR技术和CAR-T疗法,以增强其在全球血液肿瘤市场的竞争力。而Genmab收购普方生物,则意在巩固其在ADC药物市场的技术优势。不难发现,被相中的标的背后都是近年来火热的赛道,且在CAR-T和ADC领域,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已经跑在前沿。

除了MNC,手里有钱可以并购生物药企的也有一些内资买家,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几乎都是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尤其以石药集团复星医药君实生物等头部企业为代表。不过,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国内发生了21项生物医药类并购事件,仅占同期医药板块并购事件的11.23%,这也反映出,生物医药类成功的并购事件并不多。

重磅催化将至,创新药有望成为行情的矛

值得注意的是,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将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芝加哥召开,ASCO会议是每年临床数据展示的重要国际会议之一,近几年国内药企在该会议上的数据读出逐年增加,体现出国内药企的药物研发能力日渐增强。临床数据的读出对于创新药公司是重要的催化剂和里程碑事件,随着国产创新药研发进度在国际上的顺位愈发靠前,分子和临床设计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数据读出对于验证分子的成药性、测算分子的市场空间以及出海潜力也越发关键。建议关注拥有差异化设计和出海潜力的重磅品种的创新药公司。

东吴证券表示,板块处历史大底部,多因素支撑医药板块企稳回升。主要原因有四:其一医药政策积极转变。国内创新药产业地位上升、国常会针对医药工业、医疗装备2023-2025的高质量发展等;其二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屡创新高、FDA获批产品数量稳步增加;其三医药板块极刚性需求。未来10年每年加入60岁的2400万人支付能力强;其四医药板块连续下跌4年,2024年PE约为20倍、估值切换后大批公司估值PEG显著小于1,大部分个股估值约15-20倍。

截至2024/5/24,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估值(PE-TTM)为19.7倍,处于指数发布以来5%的历史低估位置,比历史上95%的时间都更具性价比(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Choice金融终端,东财基金整理,2020/02/20-2024/5/24)。

目前创新药企重磅新药收入高速放量,研发和销售费用指标改善,盈利能力提升,商业化进入加速收获期,创新药估值与筹码结构均具备走出大行情的前提条件,考虑当下基本面政策面的拐点位置,叠加老龄化背景下医药行业长期的成长趋势,后续有望迎来持续催化,创新药中长期布局的重要窗口期或已来临。

(以上信息来源:公司公告,东财基金整理)

创新药新周期开启,一键布局50家沪港深头部创新药企业

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

注:基金管理人对文中提及的板块和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

$复星医药(SH600196)$ $君实生物-U(SH688180)$ #ASCO2024# #康宁杰瑞新药失败暴跌,港股创新药又跌了#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仅代表撰文时市场表现,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所涉观点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引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其更新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请提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业绩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基金未来表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基日: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