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购同权?下一轮房价暴涨就要开始了!(2)

发布于: 雪球转发:7回复:21喜欢:27

  本文是《租购同权?下一轮房价暴涨就要开始了!》的继续,上一篇文章很长,很多人觉得我写得很臭,但更多的人觉得精彩。到底是精彩还是臭呢?见仁见智吧,哈哈。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从金融角度考虑,为什么国家要(在一二线城市)大力推行公租房建设?以后又将有什么后果?

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一个。

从金融角度考虑,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行公租房建设呢?嘿嘿,大家还记得姚振华吗?就是举牌万科的那个猛人。

姚振华的发迹史确实相当可疑,他2012年2月拿到宝贵的保险牌照(前海人寿,我发现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暴富都很可疑),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不管怎么说,前海、安邦、恒大以及各种保险公司,在2010年之后发展得都很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管项俊波是否被抓,很多民营保险公司的发展已经很大了,怎么处理是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保险业的规模发展很快,下图是截至到2016年4月份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保险业的年增长率基本上在20%左右,虽然比以前低,但基数越来越高。2016年,保险业资产总量为15.12万亿元,较2015年末又增长22.31%。其中原保险(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保费收入3.10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9.12%和36.51%。赔付支出过万亿元,同比增长21.20%。

请注意,上面说的是保险业的“资产总量”而不是“净资产总量”。净资产远远没有那么多。在M2年增长率10%的情况下,在保险业的增速是GDP增速三倍左右的情况下,在各项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手握巨资的保险企业,如何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是所有保险企业头疼的问题。

像平安、人寿这种老牌企业,已经和券商、银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甚至自己开银行和证券,帮助企业上市,这块利润相当丰厚,相对来说不太发愁获得利润,作风也比较稳健。但是新兴的保险企业则完全不同。所以我们看到,安邦、前海(宝能)乃至恒大等险资,在2015年股灾之后纷纷进入A股举牌,当时国家也号召险资进来接盘,保监会还出台了相关政策,这是险资在2015年后频繁入场举牌的根本原因。当然,安邦比较特殊,在之前就已经大举入股A股了。

而且,我们可以说姚振华做得太过分:入股可以,但别那么穷凶极恶。恒大也比较过分,居然利用举牌和散户跟风,在股市玩起了短线,狂赚一把走人(梅雁吉祥)。但不管怎么说,大的背景是国家允许甚至鼓励险资入场。不过事后国家也不管那么多,2016年12月初“妖精论”出台,新兴险资企业遭到重创。

重创的结果是什么?恒大人寿大规模赎回万能险,总规模在400多亿元;姚振华被禁止十年进入保险业,宝能系在2017年5月甚至发文求饶了。如果国家这么严控下去,结果是什么?

很显然,结果就是一些险资企业会破产倒闭。这显然会引发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且按照政策,国家要全额赔付投保人。所以如果保险企业倒了,国家和社会的损失非常巨大。

宝能系早已求饶,恒大人寿也不乐观。2015年恒大人寿净亏损3.38亿元,2016年净亏损4.23亿元。玩了半天的高抛低吸,亏损反而增大了。这是因为恒大人寿等新兴险资为了拉业务,之前疯狂发展万能险,恒大人寿的万能险占比竟然高达92%!所谓万能险,除了交费灵活、费用透明之外,最大的优点是有保底收益。一般来说,万能险的年保底收益率在5%以上,后来抬高到7%,个别企业在恶性竞争之下,年收益率居然接近20%。

百分之十几的保底收益率,险资能长期做到吗?基本上不可能。所以险资疯狂入股A股,想抬高账面收益,或者以后等股票大涨后抛出。这就是危险的赌博,国家看到这样下去必然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大幅叫停万能险,并禁止险资大幅进入A股市场举牌。国家的控制已经取得了成效,恒大基本上全部赎回了万能险,根据2017年8月初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万能险占险资收入的比例比17.4%,已经同比下降19.45%。

顺便说一下保监会公布的总体数据吧:2017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140.15亿元,同比增长23.00%。其中,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同比增长13.90%和25.98%;赔付支出5785.50亿元,同比增长9.94%;保险业资产总量16.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69%。所以,我国保险业的规模仍在以GDP增速三倍的速度增加。

保险业本身仍然是一个朝阳行业。按人均投保额计算,我国保险业的规模仍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但是,怎么实现险资的保值增值呢?尤其是,2010年之后险资大发展,无数民企挤了进来,怎么实现民企保险的健康发展?


你猜对了:发展公租房,让险资入股。

关于险资入股房地产,早在2010年我国就开始研究了。2010年9月3日,保监会就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出了四大原则:

1、明确投资主体,要求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主体。

2、界定投资标的,明确险资只能投资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股权,不能投资商业住宅,不能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不能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

3、规定投资方式,要求较为严格。

4、健全风控机制。

总的来看,当年的《暂行办法》还是比较粗,所以后来保监会又多次修订,但总体进展并不快。2012年,上海在公租房投资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当时泰康人寿态度较为积极,不动产投资是其战略推进重点。但是,由于没有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办法细则,泰康人寿的不动产投资以自有资金直接买楼为主。

之后保监会认识到险资保值增值的重要性,推进速度加快了。2015年3月9日,首单险资投资公租房项目获批: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 —— 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保监会的备案。这个投资计划需要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在上海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瞧瞧,在2015年时险资入场就是和国有独资房地产企业合作。在这方面,传统险资巨头也不落后,中国平安走在最前面,2015年就有20次拿地记录,其中既有联合拿地,也有独立拿地,为历年之最。在房价大涨之前,平安表现神勇。华夏保险也于是2015年第四季度耗资20亿元,拿下深圳时代广场10层写字楼约2.4万平方米;太平洋保险豪掷27亿,合计购入了深业上城14层物业,成交面积达4万平方米。

2016年房价大涨,平安在消化食物,前海人寿冲上来了。就是姚振华的企业,宝能系不仅在上市公司抢股权,而且拿地也很凶猛。在2016年5~9月,前海人寿在上海、武汉、南宁拿下5个地块,且均为独立拿地,耗资超50亿元。永诚保险、中英人寿保险也独立拿地,分别在上海浦东和深圳拿下一块地。

当二线险资在抢地的时候,中国平安、人寿又走到了海外。早在2013年7月,平安就以2.6亿英镑买下了伦敦金融城的标志性建筑:劳合社大楼,开创险资投资海外不动产第一单。之后险资纷纷在海外买房买地,2016年,中国人寿在伦敦、纽约买地,阳光保险在澳大利亚买地……

2016年,险资还在A股增持或举牌万科、金融街、金地集团、廊坊发展、华鑫股份和天宸股份六家房地产企业。后来遭到挫折,大家都知道了。

因此,时光进入2017年之后,险资的保值增值的需求更为迫切。国家一拍脑袋:不是要严控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吗?怎么把这个和险资的保值增值结合起来?那就大力发展公租房,并且让险资继续大力入股。

险资进入不动产领域在不断深入。如果说2015、16年,险资主要是在北上广深和少量二线城市买地的话,到了2017年,险资已经将目光移至二三线城市地产。

例如,恒大人寿、泰康保险、国华人寿都在武汉买了楼和地。具体来看,泰康人寿于今年3月斥资15亿元拿下武汉挂牌的二期滨江商务区地块,恒大人寿则在斥资1.22亿元认购了位于武汉市江汉区CBD中心商务区的写字楼,并斥资3.47亿元认购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滨江城市发展带的写字楼。此外,今年1月国华人寿旗下的子公司平化置业以32.6亿元的价格竞得武汉P(2016)158号地块。

武汉以外,济南、成都等地区的不动产项目同样为险资抢筹的对象。今年3月平安以43.8亿元的价格竞得济南CBD集中挂牌的12宗地块中的11块。此外,中国平安此前还对成都等二三线城市的不动产项目有所布局。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与不动产行业的结合未来仍存有更多可能性。例如,目前备受关注的养老地产和养老产业,尚处初步阶段,还没找到一个能够支撑起整个循环的盈利模式。

保险行业本身就不缺钱,如果疯狂拿地或买房,或者和地方独资的房地产国企合作建公租房,背后再有银行的大力支持,则保险、地方政府,都有望获得长久的稳定收入。对于银行和银行股,也是长久的利好。

因此,这貌似是国家的一盘大棋。

但问题是:这个如意算盘能实现吗?

能不能实现,就要看公租房建设速度、人口继续涌入一二线城市的速度、地方政府卖地的速度、房租和房价的关系、房租入能否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房产税推进力度、中国人的买房情节能否解决等各方面因素。这里面,房租收入能否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我认为是中短期的重中之重。

房租收入能否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非常显然,未来三五年根本不可能。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典型的二线城市,每年需要基建投资100亿(例如郑州2016年的基金投资是108亿),如果失去每年大约200亿的卖地收入(郑州2016年卖地收入213.5亿),基建投资还搞得起来吗?基本上不可能了。因为如果卖地的收入只有40亿,也就是不再建设高价商品房,而是改成公租房,导致卖地收入大减,比如锐减160亿,现在靠公租房租金能补上这一块吗?

假设能补上,也就是每年政府的房租收入是160亿。假设每套房的年租金是10000元(每个月800多元,不算太好的房子,但是也能凑合住),这意味着政府手里有160万套出租房,可以租给至少三百万外来人口。以每年20万套的建设速度,就算都是出租房,也需要至少八年。

这还没算政府收租的各种巨大成本。也就是说,以前高价卖地就拿到200亿,管理成本很低,但现在要对几百万人收房租,房子中的设施如家电和家具如果损坏,不管谁出钱,也是费时费神的事情,由此可能会产生无数纠纷,所以这个管理成本相当高。如果收上来的房租有40%被各种管理成本消耗掉,“有效房租”只有60%,就意味着每年160亿的房租,能用到城市建设上的只剩下96亿元。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以公租房的租金代替之前的卖地收入,一个二线城市必须做到:

1、新增一两百万套公租房。

2、为此,需要从其他地方吸纳300万左右的新增人口,让他们都来租房子住。为了吸引他们,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就会推出“租房入户”政策,并且很可能越来越宽松。

3、上述过程至少需要八年。

4、在各个城市的激烈竞争中,一二线城市规模继续大幅扩大,而广大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就会继续空巢化。

4、对于城市新人,为了让他们买不起、租得起,必须继续抬高房价。甚至,继续大幅抬高租金。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解放前的上海,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房子,而房租占了普通人工资的至少40%。有人说为什么还要租房子啊?回家乡得了!可越是这样,回家乡的人越少,因为家乡经济更差,更没收入。这就说到了下面第5条。

5、为了维持广大村镇的运行,国家财政赤字越发庞大,导致通胀继续高涨。

很显然,这个过程难以持续下去。中间很可能被以下事情打断:

1、一部分公租房改成商品房,卖给市民。这样地方ZF可一次性获得巨额收入,同时免掉各种管理成本。

2、全面推出房产税。也就是说,用和国外接轨的房产税率来养地方政府。

至于前文分析的保险企业参与房地产,不是不可以,但没必要陷入公租房中。保险企业可以逐步入股房地产建设企业和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业,这才是长久的利润来源。

不管大力推行公租房的过程是否被上述事情打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国家大力推行公租房建设,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租房入户”政策,都会继续加剧人口向一二线集中。而且这个速度,要比高价卖商品房用地还要快。由此,不仅一二线城市的建设将在短期内产生更多问题,而且很可能会让三四线城市和村镇的问题集中爆发,极大地抬高全国的管理成本。

所以,“大力推行公租房”极有可能和过去的很多政策一样,取得相反的效果。一旦弱化甚至取消,房价将迎来报复性上涨。

在这个曲折前进、甚至来回折腾的过程中,在人口继续迅速于一二线的过程中,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会停滞不前还是继续大幅上升呢?

多明显的结论。

当然,前途是曲折的。

什么都想背起来,却发现背不动的越来越多。

想堵住漏洞,却发现新的漏洞越来越大。

本文是《租购同权?下一轮房价暴涨就要开始了!》的继续,从保险业和城市建设的角度得出相同的结论。应该说,或许很多人感到失望,但没办法。我的建议是:1、刚需尽早在一二线城市买房。2、已经有多套房子的,不要再买了,因为这不符合天道。如果非要给一个现实理由,就是担心以后的房产税。

最后,还是用财上海的名言做结束吧:京沪永远涨,一印解千愁。

全部讨论

2017-08-04 09:54

逻辑漏洞挺多的

2017-08-04 01:31

“”为了实现以公租房的租金代替之前的卖地收入,一个二线城市必须做到:

1、新增一两百万套公租房“”

笑,谁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REITs?

2017-08-04 00:16

对比HK, 公租房,穷人住。穷人可以申请。 商品房年年涨。
ZF无需担心要靠收租来吃饭,缺钱房产税就随时开闸。

2017-09-01 23:06

房地产

2017-08-29 00:39

看看结论几年后还对?

2017-08-04 16:03

租赁房屋的ROE远达不到寿险公司的需求,更不要说还要担贬值风险。

2017-08-04 12:02

房租涨,房地产市场才可稳定发展

2017-08-04 08:52

公租房廉租房都没有成功这次也不可能成功!请问租啦政府的房子,不交房租,政府怎么办?强制搬离?不维稳啦?

2017-08-04 08:50

作者一拍脑袋,写出了这篇文章。房价涨,租金也涨,还想吸引300万人口。在做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