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复方辑录之四十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药材复方辑录(根茎类)之四十二

 

 

竹茹

 

 

「复方」

  1.治哕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

  2.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千金方》)

  3.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隙》竹皮大丸)

  4.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汤)

  5.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穰)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温胆汤)

  6.治伤暑烦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圣济总录》竹茹汤)

  7.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竹二青三钱。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8.治小儿痫:青竹茹三两,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子母秘录》)

  9.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栝楼根二两,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类证活人书》青竹茹汤)

  10.治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千金方》)

  11.治黄泡热疮: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闭,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研)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竹茹膏)

 

 

竹茹做法指导

  1. 痰热壅肺,咯痰黄稠者,可用鲜品与黄芩、瓜蒌、贝母等相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

  2. 凡妊娠初期,恶阻呕逆有热者,可与枇杷叶、陈皮、半夏等配伍,以清热止呕。

  3. 凡内热扰宫,胎动不安者,可与黄芩、苎麻根等合用,以清热安胎。

 

食用方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竹茹汤

  【处方】 橘红(净去白)、人参、白术、麦门冬子(去心),各一两;白茯苓、厚朴(姜汁制),各半两;甘草一分。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妊娠择食,呕吐头疼,眩运颠倒,痰逆烦闷,四肢不和,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入竹茹一块,如弹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渣服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验方》:竹茹汤

  【处方】 青竹茹9克 生姜12克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橘皮9克

  【制法】 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补。

  【摘录】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验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竹茹汤

  【处方】 竹茹20克 干地黄12克 人参 芍药 桔梗 川芎 当归 甘草 桂心各3克

  【制法】 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用法用量】 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竹茹汤

  【处方】 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锉)乌梅2枚(捶破)

  【功能主治】 治伤暑,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竹茹汤

  【别名】 干葛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 干葛90克 甘草22.5克 半夏22.5克(姜汁75毫升,浆水200毫升,煮耗一半)

  【制法】 上药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胃热呕吐。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竹茹9克、大枣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四引(孙兆方)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竹茹汤

  【处方】 姜半夏 陈皮 苏梗 广藿香 炒子芩 麸炒枳壳 酒炒白芍各3克 茯苓4.5克 竹茹1.5克(重姜汁炒)

  【功能主治】 治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 河水煎服。

  【摘录】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医心方》:竹茹汤

  【处方】 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痰湿化热。(妊娠呕吐)

  【用法用量】 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摘录】 《医心方》

 

竹茹的禁忌

  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呕者忌用。

 

 

 

 

八角莲

 

 

 

「复方」

  1.治肿毒初起:八角莲加红糖或酒糟适量,共捣烂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疔疮:八角莲二钱,蒸酒服;并用须根捣烂敷患处。(《贵阳民间药草》)

  3.治瘰疬:八角莲一至二两,黄酒二两。加水适量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4.治带状疱疹: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广西中草药》)

  5.治单双蛾喉痛:八角莲一钱,磨汁吞咽。(《广西中药志》)

  6.治跌打损伤:八角莲根一至三钱,研细末,酒送服,每日二次。(《江西草药》)

  7.治毒蛇咬伤:㈠八角莲三至五钱,捣烂,冲酒服,渣敷伤处周围。(《广西中草药》)㈡八角莲根白酒磨涂患处;亦可内服,每服二钱。对神经性毒素,可取八角莲根五节,用75%酒精7毫升,浸泡七天,取浸出液一至二毫升,注入伤口内。(《江西草药》)

  8.治痰咳:八角莲四钱,猪肺二至四两,糖适量。煲服。(《广西中药志》)

  9.治体虚弱,痨伤咳嗽,虚汗盗汗:八角莲三钱,蒸鸽子或炖鸡或炖猪肉半斤服。(《贵阳民间药草》)

 

八角莲的禁忌

  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

 

 

 

 

土牛膝

 

 

「复方」

  1.治男妇诸淋,小便不通:土牛膝连叶,以酒煎服数次。血淋尤验。(《岭南采药录》)

  2.治血滞经闭:鲜土牛膝一至二两,或加马鞭草鲜全草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3.治风湿性关节痛: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和猪脚一个(七寸),红酒和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4.治肝硬变水肿: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水煎,饭前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5.治痢疾:土牛膝五钱,地桃花根五钱,车前草三钱,青荔三钱。水煎,冲蜜糖服。(《广西中草药》)。

  6.治白喉:鲜土牛膝一至二两,加养阴清肺汤(生地黄、元参、麦冬、川贝母、牡丹皮、白芍,甘草、薄荷)。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另用朱砂一分,巴豆一粒,捣烂,置于膏药上,贴印堂穴,六至八小时皮肤起泡后取下。

  7.治白喉并发心肌炎:鲜土牛膝五钱,鲜万年青根三钱,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温开水冲服。

  8.治扁桃腺炎:土牛膝、百两金根各四钱,冰片二钱。研极细末,喷喉。

  9.治急性中耳炎:鲜土膝适量,捣汁,滴患耳。(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10.治足腿红肿放亮,其热如火,名流火丹:土牛膝捣烂,和马前子及旧锈铁磨水,豆腐渣凋匀,微温敷之。(《岭南采药录》)

  11.治跌打损伤:土牛膝三至五钱。水煎,酒对服。(《江西草药》)

  

临床应用

  1.治疗白喉

  取煎液内服,或药汁喷雾,均有效果。㈠内服:用新鲜根1斤,制成浓缩煎液500毫升。10岁以内小儿每日100毫升,分3~4次服。治疗咽白喉29例,气管白喉3例,除2例分别因突然窒息、严重中毒而致心肌麻痹死亡外,均获治愈,治愈病例服药时间平均为6.8天,呼吸困难于2~8日恢复正常,咽头伪膜于2~7日脱落,体温于2~10天下降,细菌培养4~8日转阴。㈡喷雾:用新鲜土牛膝根捣烂,加入30~40℃左右的温开水浸渍24小时,过滤取汁。以喉头喷雾器装入新鲜药汁,每隔2小时喷射1次,连续使用,直至伪膜剥离为止。据35例的初步观察,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例,伪膜在治疗后第4天完全脱落,最快的为17小时,但也有延长至15日之久的。喷射次数与剥离速度似无明显关系。随着伪膜的消退,全身症状也远渐消失或减轻。此外,有用鲜土牛膝全草5~7棵捣烂绞汁,兑入人乳或冷开水半杯,每10~20分钟取少许吞咽,或从鼻孔中滴入,使药物作用于咽喉部。治疗2例,均在4~S天痊愈。

  2.治疗小儿肺炎

  用新鲜土牛膝根1斤捣烂,加入适量开水,绞取汁1斤,隔水蒸半小时。1~2岁每次服15毫升,3~5岁20~26毫升,每隔4~6小时1次。治疗麻疹并发肺炎、支气管肺炎、流感肺炎等26例(其中7例曾配合其它中药治疗),服药1~6天(平均2.6天)后,24例痊愈,2例死亡。

  3.引产

  取新鲜土牛膝根(须选白色的,红色的无效)2寸左右长,洗净,刮去粗皮,一端削成圆锥状,尾部扎丝线1根,用高压或75%酒精浸泡消毒。外阴及宫颈口按常规消毒后,将土牛膝根轻轻插入宫颈,再以消毒纱布塞入阴道,以防牛膝脱出。亦可用鲜土牛膝5克捣烂取汁,以消毒纱布浸湿,卷成条状,用无菌塑料纸包好,针刺若干小孔(便于药汁渗出),然后按上法插入宫颈内。一般12~24小时内即可发生效果。土牛膝根待流产时自行排出。如24小时仍未生效,应取出,另取新鲜者插入。据18例的观察,结果11例成功,1例不全流产。又用于过期流产4例(其中死胎2例)和大月份的葡萄胎2例,亦获良效。药物反应有轻度体温升高,流产后即可降至正常。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注意操作,防止感染及宫颈外伤。

 

土牛膝的禁忌

  《福建民间草药》:"孕妇忌用。"

 

 

 

毛冬青

 

 

「复方」

  1.治肺热喘咳:乌尾丁根五钱。水煎,冲白糖适量,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2.治感冒,扁桃体炎,痢疾:毛冬青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毛冬青根三两,煨猪脚一只服食,每日一次;另取-毛冬青根三两,煎水浸泡伤口,每日一至二次,浸泡后外敷生肌膏(硼酸粉6725克,氧化锌16克,黄丹2.17克,梅片2.5克,石炭酸3毫升,凡士林375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刀枪伤及跌打肿痛:乌尾丁根适量。水煎,待冷,每日涂3~6次。(《广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1.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毛冬青对心绞痛有较好疗效,但有效率不尽一致,自68~96%不等(病例数均在100例上下),其中显效率高的达50%左右,低的只有10.3%。有效病例绝大多数在治疗后1个月左右症状显着好转,3个月后少数病人有些反复,但大都较前减轻。对心功能、心律、血压及血清胆甾醇的影响,观察结果也不一致。有的地区发现大多数病人治疗1个月左右,心功能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胆甾醇有所降低,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心律不齐也有一定疗效。有人认为毛冬青治疗心肌梗塞可能有阻止心脏异位节律点兴奋的作用,能减少或消除心律紊乱,保持心脏的正常节律,使心脏排出血量维持良好水平,从而保持良好血压,阻止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发生。但也有在观察中并未发现对上述几项有明显影响。用药后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好转,但有效率低的仅占20.5%,高的达80.2%;认为心电图的改变与症状好转并不一致。还有人根据有效病例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分析,认为毛冬青在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方面似不甚理想,或作用较慢。大部分病人服药后胸闷痛、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但疗效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似不大。按中医分型气阴两虚型疗效较差。单用毛冬青生效时间较慢,加用新针疗法可提早生效时间,并可加强对消除或减轻心闷痛的作用。用毛冬青口服治疗心肌梗塞,虽有缓解疼痛作用,但尚不能代替吗啡;因此对心肌梗塞患者常须根据病情需要,结合西药处理。部分病例经6~12月的随访观察,发现毛冬青对心绞痛的随访有效率较近期疗效略低,而对心电图改变及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则较近期略高。对降低血清胆甾醇及降低血压疗效尚不能肯定。

  2.治疗脑血栓形成

  每日用毛冬青2~3两煎服,并酌情加用毛冬青针剂。病情发展阶段适当应用西药血管扩张剂,病情稳定后即逐步停用,个别并用新针疗法.曾观察6例,用药后显效日数最短者4天,最长者16天,基本治愈日期最短者13天,最长者52天。认为毛冬青可以缩短疗程,使病体恢复比较完全。但毛冬青只能起到疏导散瘀,从而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氧)的作用,不能代替脑细胞功能的锻炼和恢复。此外,用毛冬青口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亦有一定效果。

  3.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

  口服毛冬青糖浆(每100毫升含生药500克),每次20毫升,日服3次。观察23例,结果10例获得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也有一定改变;另有11例症状和体征有一定改善,但实验室检查无大变化。

  4.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据319例分析,有效率为80.2%,其中治愈率占28.8%,显著好转占18.8%。根据初步观察,毛冬青除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外,对已感染的创面尚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治疗后局部炎症得到控制,分泌物减少,红肿减轻。外用有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用药开始3~5天,溃疡面发黑且感剧痛,但以后疼痛能逐渐减轻而至消失;发黑坏死部分渐次脱落,然后肉芽迅速生长,甚至上皮组织也能自行修复而使伤口愈合。由于治疗后血循环的改善,患部皮肤色泽也由原来的瘀黑色逐渐转为红色,皮肤温度也由冷变暖,动脉搏动由无变有、由弱变强,终于恢复正常。此药的适应症以按中医辨证属于偏阳型的疗效较好;偏阴型的疗效较差,即使加用其它中草药,疗效也不及前者。对于一些重型病人还不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病程长短与疗效似无绝对关系。如能坚持用药4个月以上者,疗效似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如何尚待进一步观察。

  5.治疗烧伤

  毛冬青1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浓缩成50%煎液,制成油纱布备用。每日或隔日换药,以保持油纱布湿润为度。高烧时另给煎液内服,每次20~40毫升,每日2~3次。据初步观察,用药后引流好,有抗感染作用,创面新鲜,刺激性小。亦可将毛冬青制成冷霜剂,涂于暴露创面,3~4天后创面便结痂并自行脱落。

  6.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

  用毛冬青针剂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含黄酮40毫克),每天1~2次,据100余例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临床治愈率为34%或以上。视力提高一般在1周左右。急性水肿型病例视力提高较快,疗效较好,慢性渗出型患者视力恢复较慢,疗效较差。视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便较缓慢,且须持续用药,部分病人停药后视力有下降趋势,但再次用药仍有效。少数病例在治疗期间复发,均由全身疾患引起。一部分病人用药后有头晕、胸闷、发热感等副作用,不久即自行消失,不影响治疗。

  7.治疗葡萄膜炎

  采用毛冬青电游子透入法,每天1~2次,10天为一疗程,合并毛冬青肌肉注射,每天1~2次,每次2毫升(相当于生药8克);同时用1%阿托品点眼扩瞳。根据60例75只眼的观察,显著有效者66.6%。尤其对眼球前段炎症的作用较为明显,平均炎症消退时间为15天,最快的只3天。少数病例复发。据观察,毛冬青具有类激素作用;可能通过扩张眼的血管,促进眼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眼部营养并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而发挥疗效。另外曾试用毛冬青治疗3例特发性葡萄膜炎均无效果,因此认为毛冬青治疗葡萄膜炎的适应症尚须进一步探索。

  8.其他

  曾报告用毛冬青浸膏片内服,治疗两例无脉症患者,获得不周程度的近期效果。用毛冬青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据40例观察,临床治愈者31例(77.5%),显著好转7例(17.5%);无效2例(0.5%)。以毛冬青原液浸湿纱条,湿敷伤口或填塞脓腔,用于化脓性感染伤口;及毛冬青溶液外用治疗湿疹、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皮肤病,均有一定效果。用2%毛冬青注射液于断肢(指)再植手术后常规注射,每次20~40毫克。每天两次,连续两周,对解除术后血管痉挛有一定作用,可使手术成功率有较大提高。曾观察9例(断指再植6例,断肢再植3例),结果除1例断指再植失败外,其余均成功,未发现术后血管痉挛现象。

  【备注】 变种植物秃毛冬青功用相同。

 

毛冬青的禁忌

  本品略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金荞麦

 

 

「复方」

  1、金荞麦治鼻咽癌:鲜野荞麦、鲜汗防己、鲜土牛膝各30g。水煎服。另取灯心捣碎口含,用垂盆草捣烂外敷。方中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湿,为君药。(《全展选编肿瘤》)

  2、金荞麦治喉癌:野荞麦、七叶一枝花、蛇莓各15克,灯茏草9克,龙葵、蜀羊泉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呼吸困难,咽下疼痛等缓解,颈部肿块及淋巴结核逐渐消失。

  3、金荞麦能消肿敛血,用于肿痛出血:关节肿胀 野荞麦60克 水煎3次,饭后服。 子宫流血,野荞麦250克 七片,加水1250毫升,置陶器中密封,隔水蒸煮3小时,得净汁约1000毫升。每服40毫升,日3次。

  4、金荞麦治声带癌:野荞麦、石见穿、蛇莓各15克,黄毛耳草、麦冬各12克,龙葵、白英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能使癌肿消失,失音恢复。

  5、金荞麦治脱肛:鲜天荞麦、苦参各300g。水煎,趁热熏患处。方中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为君药。(《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喉头囊性肿瘤:野荞麦60克、紫花要十、夏枯草、牡蛎、九头狮子草、百部各30克,老君须、一支箭、猫爪草各15克 水煎3次分服。能使气急、 哮喘等症状缓解,囊性包块消失。

  6、金荞麦治闭经:野荞麦鲜叶90g(干叶30g),捣烂,调鸡蛋4个,用茶油煎熟,加米酒共煮,内服。方中金荞麦,活血,为君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7、金荞麦治鼻咽癌:鲜野荞麦、鲜汉防己、鲜土牛膝各30克 水煎服。另取灯心草捣碎口含,同时用垂盆草适量捣敷鼻部。继续用药2个月,能使脓血分泌物减少,癌肿逐渐消减。

  8、野荞麦在上海地区中药店称为开金锁,系由形状而得名。此药过去在临床上应用不多,近年来发现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用治肺脓疡(肺痈),疗效很好,但必须隔水炖汁煎服;如加水煎汁服,则疗效不显。经体会,本品隔水炖出的汁,味很涩,微苦,用治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疗效,可使痰液分泌检减少,咳嗽逐渐减轻。

  9、金荞麦治咽喉肿痛,常配伍灯笼草、筋骨草等同用;金荞麦用治肺热咳嗽,或肺痈,可单用本品一两,隔水炖汁服,金荞麦也可配合鱼腥草等药同用。金荞麦治疗手足关节不利,风湿筋骨酸痛等症,金荞麦常配合桑枝、络石藤、苍术等药同用;金荞麦用治痛经及产后瘀血阻滞腹痛等症,可单用金荞麦一两,加红糖煎服。

 

金荞麦的禁忌

    据江苏南通经验,必须隔水炖汁服,煎服则疗效不显著。

 

 

 

藁本

 

 

「复方」

  1.治寒邪郁于足太阳经,头痛及巅顶痛:藁本、川芎、细辛、葱头。煎服。(《广济方》)

  2.治一切风偏正头痛,鼻塞脑闷,大解伤寒及头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川芎、细辛、白芷、甘草、藁本各等分。为末,每药四两,入煅了石膏末一斤,水和为丸,每一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薄荷茶嚼下。(《普济方》白龙丸)

  3.治胃痉挛、腹痛:藁本五钱,苍术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4.治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便民图纂》)

  6.治鼻上面上赤:藁本研细末,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拭干,以冷水或蜜水调涂,干再用。(《鸡峰普济方》藁本散)

 

藁本的禁忌

  血虚头痛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闾茹。"

  ②《药性论》:"畏青葙子。"

  ③《本草经疏》:"温病头痛,发热口渴或骨疼,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痛,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

 

 

 

刺五加

 

 

「复方」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本品功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腰膝酸痛等症,对肝肾不足有风湿者最为适用,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与羌活、秦艽、威灵仙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本品又能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可用治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儿行迟等症,在临床应用上常与牛膝、木瓜、续断等药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等药同用。

  4、黄褐斑: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日为1疗程,一般治疗3-6个疗程可显效,该品能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得到足够的气血运行和正常营养,从而达到润五脏、悦颜色之目的。

  5、辅助治疗心律失常:口服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日为1疗程。刺五加可“补中、益精,强意志”,调养心脾,对于心气虚乏所致该病有良效。

  6、低血压:每日口服刺五加片3次,每次3片,治疗90天后观察效果,其疗效明显优于服用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

  7、足跟痛:口服刺五加片每次3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直到痊愈止。刺五加能“益气补肾、坚筋骨,强腰膝”,可治“两脚疼痹风弱”。

  8、治疗神经衰弱:秋天里很多中老年人会出现体倦乏力的情况,有些人患上了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而且记忆力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中医专家陈建国指出,中老年人在秋天不妨服用些刺五加,对治疗神经衰弱很有好处。

 

 

刺五加的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穿山龙

 

 

「复方」

  1.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鲜穿山龙根茎二两,水一壶,可煎用五,六次,加红糖效力更佳。(《东北药植志》)

  2.治劳损:穿山龙五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穿山龙二两。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服一两,每天二次。(《河北中药手册》)

  4.治闪腰岔气,扭伤作痛:穿山龙五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5.治疟疾:火藤根三钱,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钱。发病前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6.治痈肿恶疮:鲜火藤根、鲜随麻根等量。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7.治慢性气管炎:鲜穿山龙一两。削皮去根须,洗净切片加水,慢火煎二小时,共煎二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十日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穿山龙的食用方法

  穿山龙肩凝汤

  材料:麻黄15克、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龙3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调和营卫,活血止痛。

  主治:正气不足,营卫失和,感受外在的风寒湿邪,袭于经脉,留而不去而致。

  出处:柴国剑方。

  

  九龙根酒

  材料:吊筋草5000g、穿山龙240g、九龙根、天青地、白草、椿树根、椿树须、南天竹于、南天竹根、南天竹叶、红花、泽兰叶、归尾、细辛、薄荷梗、木瓜、牛膝、制川乌、制草乌各180g、醋1000-2000ml、黄酒1OL。

  制法:先将上药混合加热煮5分钟,冷却,再煮沸,再冷却,共三次,过滤去渣,取液后再煮沸一次,贮藏备用。

  用法:医者以头发团蘸以药酒,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旋转按摩,lOcm X lOcm到20cm X 20cm,以中心散向边缘,使患处逐渐潮红,或浅Ⅱ度烧伤创面,不使其出血而仅有组织液渗出。

  功效:主治颈肩腰腿痛。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3):24

  

  穿山龙狗骨胶酒

  组成:狗骨胶100g、穿山龙150g、南酒330ml、白酒(65度)适量、全量1000ml

  功效:散寒镇痛,活血祛风,强筋壮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口服。每次20――30ml,每日三次。

  制法:取穿山龙粉碎为粗粉,白酒浸渍72小时后开始渗漉,收集漉液约600ml;另将狗骨胶溶于南酒中,与穿山龙渗漉液合并,补充白酒至全量,搅匀,室温静置,过滤,包装即得。

  禁忌:急性充血、炎症禁用。肺心病、肺结核、孕妇、胃切除、有溶血病史者慎用。

  来源:《中草药通讯》

 

穿山龙的禁忌

  有小毒,粉碎加工时,注意防护,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紫萁贯众

 

 

「复方」

  ⑴防治脑炎:紫萁根15-30克,大青叶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⑵ 麻疹、水痘出不透彻:贯众3克,赤芍6克,升麻3克,芦根9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紫萁贯众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穿破石

 

 

「复方」

  1.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2.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挫伤:?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4.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5.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穿破石的禁忌

  孕妇忌用

 

 

 

白药子

 

 

「复方」

  1.治咽喉肿痛:白药一两(捣罗为末),龙脑一分。同研令匀,炼蜜和丸,芡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龙脑丸)

  2.治喉中热塞肿痛,散痰散血:白药、朴硝。为末,以小管吹入喉。(《仁斋直指方》白药散)

  3.治风痰上壅,咽喉不利:白药三两,黑丑五钱,同炒香,去黑丑一半为末,防风末三两,和匀,每茶服一钱。(《圣惠方》)

  4.治衄血不止:大枣、白药(各烧存性)等分。为末,糯米饮眼。或煎汤洗鼻,频频缩药令入。(《经验良方》)

  5.治衄血汗血:白药二两半,生地黄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姜汁少许。上四味,捣白药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盏入熟水一合,白药末二钱匕,搅匀,食后温饮之。(《圣济总录》白药散)

  6.治心气痛,解热毒:白药根、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筛,酒调服钱匕。(《本草图经》)

  7.治诸疮痈肿不散:生白药根,捣烂敷贴,干则易之。无鲜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本草图经》)

  8.治瘰疬疮: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临卧冷米饮调下一钱。(《卫生家宝方》白药散)

  9.治一切天行:白药研如面,浆水一大盏,(冷调二钱)空腹顿服之,便仰卧。一食顷,候心头闷乱,或恶心,腹内如车鸣,?刺痛,良久当有吐利数行,勿怪。欲服药时,先同煮浆水粥,于井中悬著待冷,若吐利过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海上集验方》)

  10.治疳眼赤烂,目生翳膜,内外障疾,并小儿吐痢:白药子一两,甘草半两。上为末,用猪肝一叶,批开掺药五钱,水一大盏,煮熟,食后服。(《宣明论方》白药子散)

  11.安胎:白药子一两,白芷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紫苏汤调下。或胎热心烦闷,入砂糖少许煎。(《普济方》铁军散)

  12.治妊娠伤寒护胎: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用鸡子清调摊于纸上,可碗来大,贴在脐下胎存生处。干即以温水润之。(《经验后方》)

  13.治诸骨哽咽:白药锉细,煎米醋细细咽下,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出。(《经验良方》)

  14.治中暑腹痛:山乌龟鲜根一至二钱。去粗皮,嚼烂,冬酒送服。(《江西草药》)

  15.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山乌龟根二斤,甘草一斤,研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钱,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16.治肺脓疡:山乌龟根磨酒服,每次服二至三匙。(《湖南药物志》)

  17.治肝硬化腹水:山乌龟根三钱(用老糠炒制),车前五钱,过路黄、白花蛇舌草、瓜子金、丹参根各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

  18.治风湿性关节炎:山乌龟根一两,蜈蚣兰、活血丹各五钱。黄酒一斤,浸三天。每天服二次,每次一调羹,饭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9.治鹤膝风:山乌龟四两,大蒜一个,葱三根,韭菜蔸七个。先将山乌龟研末,后加大蒜、葱、韭菜蔸捣烂,蜂蜜调敷患处。敷患处可发泡流水,用纱布遮盖,让其自愈。(《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20.治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山乌龟鲜根捣烂外敷;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

  取山乌龟块根用醋磨汁,涂于患处。治疗腮腺炎、淋巴腺炎及"无名肿毒"共200余例,一般涂药数次,即可止痛消肿而痊愈。

  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鲜山乌龟块根捣烂,用纱布包好,做成与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饼状,于每晚睡前敷用,次晨去掉。治疗16例,治愈6例,好转8例。

  治疗各种内出血

  取块根洗净切片,阴干研末,每次服2分,每天3~4次;血止后停服,或改为每日2次,续服数天。治疗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及其他内出血共27例,除2例因反应而中途停药外,计有效者19例,无效6例。有效病例均在1~11天内血止。部分病例服药后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昏等反应,若与少量食物同服可减轻反应。

 

白药子用药禁忌

  ①《本草经疏》:"凡病虽有血热吐衄等证,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饮片新参》:"阴虚内热者忌用。"

 

 

 

 

附子

 

 

「复方」

  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2.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3.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4.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局方》姜附汤)

  5.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6.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7.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8.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9.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10.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医方》)

  11.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12.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13.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白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14.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简易方论》羌活散)

  15.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16.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17.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18.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19.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朱氏集验医方》地黄丸)

  20.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22.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3.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25.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26.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27.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28.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29.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31.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32.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33.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34.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35.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36.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7.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8.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39.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43.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44.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5.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46.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附子用药禁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①《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④《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

 

 

 

 

川乌

 

 

「复方」

  1、治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亦治脚气疼痛 不可屈伸:麻黄、白芍药、黄芪各150克,甘草150克 (炙)川乌五枚(口父咀 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即出乌头)、上五味口父咀四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渣纳蜜煎中 更煎之、服七合不知 尽服之、(《金匮要略》)

  2、治风痹荣卫不行 四肢疼痛:川乌头100克(去皮切碎 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 干蝎25克(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 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 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 以温酒下七丸、(《圣惠方》)

  3、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五灵脂、川乌(炮 去皮、脐)、苍术(薄切酒浸 干)各100克,自然铜(烧熟)50克、上为细末 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 服之病除、(《普济方》乌术丸)

  4、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头(生) 去皮、尖为末 用香熟白米半碗药末20克 同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 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 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 更入薏苡仁末10克增米作一中碗、(《本事方》川乌粥法)

  5、治丈夫元脏气虚 妇人睥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 留滞经络流注脚手 筋脉挛拳或发赤肿 行步艰辛腰腿沉重 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 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 浑身疼痛: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 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 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空心日午冷酒送下 荆芥茶下亦得、(《局方》活络丹)

  6、治风腰脚冷痹疼痛:宜用贴焙川乌头三分(去皮、脐 生用)、捣细罗为散以酽醋调涂于故帛上敷之 须臾痛止、(《圣惠方》)

  7、治瘫缓风手足掸曳 口眼喁斜语言蹇涩 履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250克、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 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梅师方》神验乌龙丹)

  8、治左瘫右痪 口眼喁斜中风涎急 半身不遂不能举者:川乌头(去皮、尖)、五灵脂(去石)、当归、骨碎补各等分、上为细末 用无灰酒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 渐加至十九至十五丸温酒下、(《局方》四丸)

  9、治小儿慢惊 搐搦涎壅厥逆:川乌头(生去皮、脐)50克 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婴孩宝书》)

  10、治破伤风:乌头(生 去皮、脐)一枚雄黄(研)0、5克 麝香(研)0、5克、上为细散、每服5克以温酒调下.(《普济方》三味追风散)

 

川乌禁忌

    生品内服慎之又慎。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