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之黄帝内经笔记(下册)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0喜欢:1



人纪系列黄帝内经(下册)
1、小孩子肚兜让肚脐免受风寒。久病伤筋叫疹筋。寸脉阳是胸,尺脉阴是腹,中间关是横膈。.
  五气满则溢,嘴巴甜,脾瘅。甘者令人中满,即中焦会胀满。兰草去陈旧的肥气,或者改生活习惯。有病口苦,取阳陵泉,病指胆瘅,瘅即久劳。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人迎燥盛(胃气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五有余,即全身热如碳、脖胸腔两个分割开、人迎燥盛、喘息、气逆。二不足,即小便没有了和肺脉细如发(阳将绝)。
  全身肿大,脉大又紧(常脉应该缓而有力),身体不痛也不瘦,身体内感觉到水,不能吃东西,容易受到惊吓,肾风,不治疗会伤到心脏(水克火)。肾风而不能食,胃为肾之关。
  满症,出现在肝肾肺都是实。肺之雍喘而两祛满,肝雍两祛满,卧则惊,不得小便(木克土,土脾主全身水)。
  中膈,膈是天平座,上身的平台底座。水晃则眩晕。。肝脉小急,则筋脉相引,拉的很紧,筋挛。心脉是左手寸,心脉满、大则心慌、失眠不寐、气短、手足冷。
  肝肾同病则惊(受惊吓),肝脉乱跳,有所惊骇。如果心脉满大、肝脉乱跳,不治就会好。能吃喝、能拉、能睡,手脚温热、大小便好就是健康。
  肾脉小急,附骨脉,摸肿块。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为瘕(肚子里长硬块)。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
  疝气:肠子下坠,下腹正中肚子痛,沉痛不移,源于寒。肾脉和肝脉大急沉,都是疝气。
三阳急为瘕(肚子长硬块),三阴急为疝,二阴(厥阴)急为痫厥,三阳合病是太阳、二阳合病是阳明、一阳独生是少阳。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pi),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常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如何辩证,脉症合则易治,脉症不合(阳气将绝)难治。心肝澼也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身寒则救,身热则死。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胃脉往外走,阳气受阻。胃脉大,则心脉小而且坚急。右手胃脉,左手心脉,两只手一起摸。心脉没有了代表胃堵了,会有胃下垂。
  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左手血脉,右手气脉。男人以气化为主,女人以血化为主,所以男人是右边女人是左边,若有偏枯,男人会发比较弱的一边。肾脉贯到肺(路过心包和心,所以心肾相交),然后贯到喉咙,然后贯到金津玉液。肾脏发阳,心脏发音的高低,肺脏发气,舌为心表,故能言。如果中风,舌不能言,则心肺肾同时受到伤害,中风超过两周以上,三年才能治好。如果能够讲话,偏枯的时候开始治疗,而且中风不超过一周,一个月以内会好。如果20岁以下,年轻阳气足,不应该有偏枯,偏枯则死。
  高骨之下为关(经渠)、关前为寸(太渊)、关后为尺(列缺)。尺为一寸、寸为九分,大于为长脉、小于为短脉、否则为常脉。
  
2、脉之如泥丸(如佛珠一粒粒,脉不连续),是胃经予不足,榆荚落而死(春天死)。
小米、生姜、大葱、醋、香椿,调理脾胃。麦麸炒熟,香油调之,撒于创面,治疗烫伤。猪大肠头,20-25厘米,内装酒米和水,水煮熟,水和食物全部吃下,治疗痔疮。

3、治疗腑病,一般胃气回来在中午;治疗严重的脏病,一般胃气回来在半夜。

4、正月是寅月,是太阳,正月阳气出,在上面。如阴气盛,阳没有出来,阳气顶在那里,会腰椎痛。

5、项强,如果只有脖子强硬,病在太阳。如果在脊椎骨,角弓反张,发起来是脑膜炎或者癫痫,病在督脉。如果只有阳明经的话,就是后项强硬。

6、肾脏阳虚,头痛会痛到牙齿,阳虚一般吐血或者下血。阳虚最标准的症状是手脚冰冷、不能视物(看不到东西)、尿频(肾主二便)。肾阴虚症状:眼睛看到五彩,眼花;先耳鸣再聋;大便一天一次(阳虚是一天几次)。

7、阳明经气血流注是从头往脚走,阳明受热而阳升,阳本应往下走,阴在下累积造成胫肿,有积水。十一月是子月,阴气应该在腹部里面,有疾就会腹胀,阴不藏。胃有疾是因为心脏有疾。

8、腰痛有两种,扭伤的腰痛和少阴腰痛,肾阳不够。脑溢血、动脉血管破裂都是因为阳虚。
女性子宫卵巢的温热来自小肠,脚热则小肠热。心脏管手,手热则心脏正常。桂枝管手,白芍管脚。手温脚冷,白芍加倍。
  病在毫毛刮一下即可,不要用针,否则伤皮肤会内动到肺,肺主皮毛,肺动则秋病温疟。

9、扎督脉可以直针,但第十四椎之上最好斜刺,直刺会伤脏。
  气街是一个范围,大约伏兔到足三里。
  乳中穴不能刺、大醉、大怒之人不能刺,过度操劳和过饱、过饥、过渴、过度惊吓者不刺。形瘦大虚者不针。

10、气虚而热(伤于暑气)、谷入多而气少(有出血)、谷入少而气多(气喘,邪在胃及肺)、脉盛而血少(血亏症状是脸色青黑、讲话无力、手臂有青筋),皆是反证。

11、治疗脏病,扎当经的俞穴,也可以放点血(元气大虚不要放血),邪往外走。治疗痈肿,化脓了,直接扎脓肿上面,根据肿块大小深浅进针。手捏即知深浅。刺家不诊,针灸者补诊脉,听病家言,舍脉取症。
  针寒热,主针四周上下左右各扎一针,寒从表来,肺主皮毛,针第三椎身柱。寒从骨头里来,肾主骨,第十四椎命门。

12、脉大血少者,风脉。气实者热,气虚者寒。虚症出针按针口,实症反之。实症留针至阴气隆至,针下会寒。虚症反之,热气不来,捻针。

13、病在少腹有积,针不要扎到硬块里,扎到硬块上面。背部针华佗夹脊穴,从第四椎开始,两旁均针,膏肓穴也针,一寸针下半寸。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即痞根穴),导腹中气,热下。命门往上一截第十三椎外开3.5寸,痞根穴。少腹热则肿瘤硬块统统消掉。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第十四椎周围找到压痛点下针最准。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为筋痹。刺分肉间,不可中骨。肌肉痛,肌痹,伤于寒湿,针于两肉中间,以热为故,即针感觉热留针即可。病在骨,没有办法举重,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刺到骨边。骨热即可。

14、晚上睡觉醒,比如1-3点,是肝经有疾,病在经,不在脏,以后深入才进脏。2-3年之前就有疾病的预兆。经有疾,针荥穴、俞穴皆可,两穴共用也可以。心和胃相关,针中脘也针巨阙,募穴。没有胸痛彻背、胃没有反逆时针巨阙。如果没有针,就在当经的各穴按摩,指针。

15、阴络之色应其经,如脾经黄脾的络也黄,阴经的络不会变,但阳经的颜色会变来变去,阳经随四时而行。

16、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背是阳,胸是阴,背与心相控而痛,阴阳不交。扎天突(主管气之海,气往下走)、中脘(让胃气下走,阳气上来)、关元(小肠募穴、络到命门),主胸痛;背后第十椎(主背痛,三焦气脉之会)。

17、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肉与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寒气在溪谷之间,肌肉会萎缩,肋肘不得伸(没办法伸懒腰和骨痹,外症麻木不仁);热气在溪谷之间,肌肉会溃烂。

18、风从外入,伤于寒者无汗;伤于风者有汗且头痛、身重、恶寒,治疗在风府,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汗出(汗流不止),灸噫嘻,头痛则攒竹和太阳放血。

19、两胁痛,引痛胀,刺噫嘻。腰痛不可以转摇,牵引到阴部的痛,刺八髎和在痛点上面下针。落枕,针奇穴落枕点;灸的地方在手肘往后翻到不能再翻,手指头按到的脊柱骨那个点就是。

20、任脉生病,男子内结七疝,疝就是积痛,固定一点痛。女子带下瘕聚。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公孙胃心胸,公孙主冲脉。督脉生病直接在第六椎下灵台及旁开1.5寸的地方督俞下针。严重的话在关元下针,关元络到命门。呼吸时喉咙里面发出很大的声音(上气有音),下天突;在缺盆里面,病上冲喉者,下大迎。膝盖不能屈伸,针(膝)阳关。坐着膝盖痛,治在胆经的巨髎穴。膝痛,痛到脚的拇指,治在委中。坐而膝痛,像有东西梗在膝盖里面,扎膝五针。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大抒穴)。不能久立,治在少阳经的络穴光明穴。
  治疗骨头的病在骨空。如脑户、风府、大迎、哑门、长强穴下、巨髎、臑俞、中渎穴下、绝骨、曲骨、环跳等等。

21、寒热病,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52岁就灸52壮。背部俞穴,凹下去的一律可灸。肩髃、章门、绝骨、侠溪、委中、合阳、承筋、昆仑。
  缺盆上,即肩井附近的位置,硬邦邦,直接在肩井附近的大筋上面灸。肩膀痛,可以掉单杠,头前倾,五个指头用力,其他统统放松,脖子往下垂,五分钟筋即松了。疯狗咬到,伤口上灸三壮或破伤风灸伤口,然后再灸治疗寒热的穴。如果灸半天还没好,看经过的经脉(看哪条经痛),找其俞穴灸。

22、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聚水而生病也。即肾水过满,会反逆到胃,肠胃是谷之海,像个水坝,肾是关即闸门。肾有疾,关门不利,水停形成水肿。横膈之下的水没有办法汽化,上焦口渴。
  水病下为胕肿,大腹(腹部会撑大),喘呼(气短),标本俱病(肺为标肾为本)。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23、积水:肾之街、胃之街,针之。曲骨到神阙,旁开五分的几个穴位组成肾街。阴陵泉、漏谷、地机、三阴交、复溜、照海,脾经的位置,能够泄水的地方。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胃经上面,组成胃之街。
  新病之人,气色不变,久病反之。新病持续痛,久病钝痛,隐隐作痛。

24、肺热、肺炎、高烧:诸阳之热逆,百会放血。胸热,比如肺炎、发高烧,大抒、膺窗、缺盆、肺俞八穴进行治疗。这些热穴都有压痛点(病气堵)。
  泄肠胃之热:气街(即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计八穴。消渴,就是肠胃之热,喝水也不能止渴、多吃还是饿。
  泄四肢之热:云门、肩髃、委中、环跳等八穴。
  泄五脏之热: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共计10穴。

25、神有余则笑、神不足则悲。气比血快6寸,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如果恶寒怕冷,则内脏已伤。初病,神有余,下针,放几滴血;神不足,下针,不放血。
  肺气有余则咳喘,呼吸气短。初期病症,皮肤脸面一点点苍白。讲话没力气,肺气不足。
  肝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有余和不足,都会造成淤血。血有余则放血,不足则下针气脉旁,留针。虚则补其母,下肝经母穴曲泉,俞穴(原穴)太冲,有淤血灸放几滴血,不要大放。
  脾主肌肉,形有余则腹胀、小腹胀满,大小便不畅通。形不足则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这是初病。形有余泻其阳经(即胃经),不足则补其阳经之络。如果有微病,取两个肌肉中间,扎四肢脾经胃经的地方。
  肾主志,志有余则腹胀下痢(拉肚子),不足则厥(手脚冰冷),骨节有声音。厥有两种,昏厥或手脚冰冷。志有余在然谷旁络脉青筋放血,不足补复溜,肾经的母穴。微病在络下针或放血,经脉脏腑之疾,在经脉下针。

26、虚实之初、血虚、气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气冲头面六阳,造成惊狂。百会放血(把血虚掉),涌泉下导。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太多则气就会少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气或者血受阻,则虚,气血同时受阻,则实,气血相并是实症,以行气和活血化瘀之药解决。如果气血并走于上,造成大厥,厥则暴死。百会放血(把血虚掉),涌泉下导加十指放血(行气)。

27、手之三部九喉:脏血为阴,腑气为阳。头身脚各有三部,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手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三部,各部又分表中里。一般,病出于阳,得到风寒,风寒暑湿燥热。病出于阴,大部分是饮食不节和七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

28、风雨伤人、寒湿:症状是,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
  阴可满不可实。息怒不节,阴气上逆,下虚则阳气散,这是阴实的原因,所以情绪腰保持稳定。
  阴虚的原因,与情绪有关。喜则气下,悲则(肺)气消(消则血脉会空虚掉,阳气消损阴会进来),怒则气升。虚症都是阳气四散、里寒。

29、引之生实,实之生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阳虚与阴虚:寒栗、内热症。阳受气于上焦,寒气在外,上焦不通。阴虚则滋阴补虚,阳虚则补阳补虚。

30、不流汗之因及治法:上焦不通利,汗就流不出,皮肤很热。不流汗,可能与小时候肺炎或者出生时羊水没有排透有关。寒湿结在一起,皮肤生疣。如果从小到大不出汗,一运动就会发热,毛孔退化了,大剂量发汗的药下去,更热,汗还是不出,就在没发病时用冷水洗澡,寒极生热,不要发烧去洗冷水澡。心喜寒、肺喜热。
  中寒症: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则心脏温度降低,搏动力量减缓,脉会盛大以濇。过度劳动,阴会一直上升,停留于胸中,排不出。冬主收敛,冬天劳动,表汗出来,上面冷,吸寒气,里寒生。

31、补虚法、经络痛之虚实治法:补虚就是补气的手法,经络痛,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32、巨刺与缪刺之差异: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巨刺在经,缪刺在络。共同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比如申脉地方痛(不在经脉),在对侧的申脉络上面针,缪刺。
  如何进行缪刺:络生病,比如足少阴肾经的络上病,突然心痛、同时腹部暴胀、胸胁支满,平时没有病,突发病,在然谷前面青筋上找血脉,刺血。病初发,连刺5天。再比如,空中坠落或车祸,造成心痛、胁肋痛,都可以用这个穴位。这是肾经的络。是少阴症但是经脉没有病,就在然谷旁边放血。
  少阳经的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井穴周围放血。
  足厥阴肝经的络,令人卒疝,暴痛,刺大敦穴,络病都比较浅。
  足太阳之络生病,刺至阴穴。手阳明之络,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商阳,对称治疗。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外来的表症。

33、手无法弯曲:刺足踝后方的压痛点。农历初五刺五针,十五刺15针,十六刺14针,倒回来。针刺按照月的盈亏走,治疗浅病。

34、高楼坠下、堕马治法:邪在阳蹻脉,目内眦痛,阳蹻脉与足太阳合并,在外踝下半寸即申脉处下针,对称治疗。高处坠落,恶血内留,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核桃承气汤治疗高处坠落和被踢淤血导致小便不出,然谷穴附近青筋放血。阳蹻脉发病,与膀胱经的症接近,然谷、冲阳、三毛放血。

35、胃经牙痛,针内庭与牙痛合谷。少商、商阳放血也有益处。

36、急救的时候在井穴治疗。有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先热而生生中满者,治其标。足三里下1-2寸之间找压痛点(阑尾点)。

37、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治病之别:70-80岁者,脏基本没有问题,先看腑。年轻人脏气很强,看他的经就好。30-50岁的壮年人,看脏,壮年辛苦劳力,消耗五脏。

38、血无止法、伤肺症状:脉浮大虚者,脾气之外绝,脾气绝则胃气无,胃脉缓而沉。

39、五过四德、诊之三常:一过,不问尝贵后贱,先贵后贱,病从内生,脱营(血不够)。尝富后贫,失精。二过,不问饮食居处,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逆气而上,满脉去形。三过,只摸脉,不望闻问。四过,不问病的前因后果,比如肚子痛,持续痛是有实。五过,粗工,就是不会分析就开始治疗。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王侯,身必败亡。

40、四失论:1、精神不专,诊断不知道阴阳从逆;2、老师没有找对,理论没有学好;3、不了解患者的贫富贵贱和居处及饮食;4、不问病因,直接把脉开方。

41、治疗肝病,一定要通利肠子即治大肠,最怕患者便秘。有表症,代表里面没有大问题。阳气够才会得表症。少阴(心经)与阳明相交,病在肾,内脏病会出现。少阴与少阳并病,病出于肾,寒气会进入心脏。肾脏有疾,大小便会不好。厥阴与少阳并病则代绝,肝脏和胆经三焦经,病在脾脏,看起来是肝胆三焦有疾,其实病在脾。

42、梦境判断何脏气少:肺气虚看到白色物品;肾气虚梦见舟船,船翻淹死人,如果冬天做此梦则胆小;肝气虚,梦见躲在树下不敢出来;心气虚和脾气虚都有这种症状,脾在长夏梦见盖房子,在别的节气梦见吃东西吃不够。

43、诊之十度:10种诊断的标准。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五度加上阴阳就是10度。
  阳神阴形。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
  脉症合与不合。

44、水之精、火之精: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神志具悲,泪涕(眼泪鼻涕)同时来,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涕泣出也。悲哀时,身体会振动。脚底热脚背冷是常态。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水会停在下面,下焦阴寒比较盛,开入阴去寒排水之药。

45、经方大师,唐荣川、曹颖甫(fu)。
  刺法论:阳升阴降,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肺寅大卯胃宸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一直按照这个循环再走。
  四季之刺法:肝气郁结则疏散,初病,等待时机,冬至以后,小寒大寒,水在生木,等到肝气生气来再下手,即立春之时动手,下针肝经井穴大敦,放血几滴。心脏郁结,火气大闷在心里出不来,春分以后到清明时节取心包络的荥穴劳宫穴,以散心火。脾郁结,湿气盛,肚胀。等到立夏,季节转换时,针脾经的俞穴太白。春夏取井穴荥穴,秋冬取经穴合穴,长夏取俞穴,疏解脏气。肺气不足郁结,不能升发,针肺经的经渠穴(经穴)。肾气不足受到抑制,不能上升进入督脉骨髓脑部,下针肾经的合穴阴谷穴。先刺左边再刺右边,气由左到右,血则反之。

  肝心过盛之预防之道:肝脏提供血给心脏,心脏不收,肝气会过盛。子能令母实。疏散肝气,以金克木,下针肺经的井穴少商,再刺合穴曲池。
  同样,心火欲降,脾土不受,心火反逆上焦燥热(下寒),舌干,心脉大快,水克火,阳水是膀胱经,阴水是肾经,下针膀胱经的(阳经)合穴委中和肾经的(阴经)井穴涌泉。气过盛的泻法都不留针。
  脾土气欲降而金不受,导致中焦湿热过盛,木克土,下针在肝经井穴大敦、胆经合穴阳陵泉。
  肺经之气肃降而水不受,患者会短气,火克金,针心包经的井穴中冲、三焦经的合穴天井。

46、疫病治法:脏气过长(五脏适应于春夏长夏秋冬),扎荥穴,泻之。节气过长会生疫病。春行冬令,病在肝经,针合穴曲泉;冬行春令,病在手厥阴心包经,刺合穴曲泽。节气有过,用合穴。梅雨季节,天数太过,湿气太盛,病在足太阴脾经,刺合穴阴陵泉。寅申之年,春行夏令,刺少阳经的合穴。卯酉之年,秋行夏令,针肺经的尺泽。辰戌之年,冬行秋令,刺合穴,制止太过的地方。

47、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是阳干,己庚辛壬癸是阴干。丙对应丙,丙辛合化为水,假如丙寅年遇到辛月,是水月,如果不下雨干旱,则从丙寅年起算的第三年,一定发生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