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之黄帝内经笔记(中册)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2


人纪系列黄帝内经(中册)
1、肝太过,令人善忘,常常头晕甚至晕厥,实则泄南补北,母能令子虚;肝气不及则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苦满、胸痛彻背。不及,子能令母实。
  治症大原则:实则泻其子、虚能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心脉太过,令人身热而肤痛,皮肤易红肿化脓;心脉不及,则令人烦心,咳嗽、痰水口水很多,下痢或下血(大便带血等)。太过,母能令子虚,调理肝胆;不及,子能令母实,调理脾胃,所以治疗心脏病的药,根本就是治疗肠胃的药。
  肺脉太过,令人逆气而背痛、不舒服想吐,肺主华盖通百脉,肺主肃降,太过逆气上冲。肺脉不及,呼吸少气、气喘、咳嗽带血。吐血咳血,千万不要取止血,特别是内脏出血,把阳气调回来,血止。因为阳不守,经脉逆流,阳守,阴才会归经。
  脾脉太过,四肢不举;脾脉不及,令人九窍不通,大小便堵塞(重强)。
  死于其所不胜,比如心脏病,冬天(肾脏)死于心脏病的人多,心死于其所不胜(肾主冬属水,水克火)。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气反逆于所不胜者死。
  病之源头,在外有三,风、外伤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风者,百病之长也。急性病和瞬间发的病如车祸、高处坠落等,不必治于传。其他治症,先治其传,以防病情恶化。
  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胸中气满、喘息不便。伤形+伤气,六个月死。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一个月死。阴阳两伤,可以数月;真藏脉见,可以数日子了。如果是肝病,死在金日的金时,金克木。阳气够不够,看他喘气、咳嗽就知道了。

2、肝若弦脉、心若洪脉(即钩脉)、脾若缓脉、肺若浮脉、肾若沉脉。如果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濇者,命曰逆四时。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脉症不合,难治。新病和旧病,区别在于气色。

3、无实五虚者死症:五实,即脉盛不止,皮热,腹胀,大小便不通,闷暓(mao,即不认识人);五虚,即脉细,皮寒,呼吸气短,泻痢且大小便失禁,饮食不进。

4、三部九侯:人体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部:上部是天、中部是人、下部是地。
(1)上部在头面,天部在两额动脉即胆经的悬厘和曲鬓,附近有一动脉,少阳脉气发之地。
地部在喉咙两边,胃脉所行之处,人迎脉。人部在耳朵前面,三焦脉气所过。上部之脉,天以候额角脑部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耳聋耳鸣日久,则人部无脉气。脉大实症,脉小虚症。治疗耳聋针灸耳门、听宫、听会。
(2)中部在胸腹,天部在肺经的经渠,肺经气脉所过;地部在合谷,阳明经所过,大肠脉气所过;人部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中部之脉,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3)下部在足及足踝,肝经太冲,肾经太溪,脾经箕门、胃经冲阳。
  知道三部九侯脉气的目的,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经平为期”。如人迎脉很大,扎内庭;额角曲鬓附近脉实症,扎阳辅,虚症扎侠溪。必先去其血脉,有青筋淤血,放掉。三部九脉不能调和(有快有慢甚至无脉),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胃主眼眶,眼眶内陷统统死症,因为胃气没有了。

5、《黄帝内经》三部九侯的诊断方式:先抓患者脚,一手压住外踝尖上五寸处,一手中指弹外踝尖,一弹马上感应,感应超过5寸之上统统正常,不能至五寸皆为病,如果弹后无感应,死症。如果中部之三脉时快时慢,皆为死症;中部之三脉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摸冲阳脉再摸人迎脉,两个胃脉,一上一下,上大下小或无,代表阳气上走,阴实,胃癌等,阳气没了。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相失,生病;两候相失,病甚;三候相失,病危。"查其腑脏,以知生死之期"。
  “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死必戴眼,眼睛往上翻(睛明穴)。
  九候脉全部“沉细而且悬绝”,纯阴脉,主冬,冬天,阴症半夜死。盛燥喘数者为阳,,热中(中焦湿热)及纯热症,主夏,中午死。寒热病,平旦死(早上)。病风(肝病),日夕(黄昏)而死;病水者,肾脏病人、水肿病人,半夜死。脾脏脉时快时慢,丑辰未戌四个时辰死,开脾脏的时间。
  形肉已脱,肉虚、皮包骨、三部九侯之脉即使调,也是死症。

6、受惊吓,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夜行(行房等晚上动作)喘出于肾,淫气伤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伤脾;水淹或摔到,喘出于肾与骨。

7、气与血,即心和肺,心肺是胸阳,利用胸阳判定生死。饮食进入小肠,消化后变成血,进入心脏。食物之水气化入肺。脾主水道(湿),水之病统统治疗脾脏,把冷水气化或者排掉。

8、阳明但热不寒,纯热症,脉大而浮;少阳症往来寒热;太阳症有寒。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辛甘生阳(辛甘合并一起生阳)、酸、苦涌泄生阴。

9、肝病起于春,绝对不能当风,受风死的快,不能吹空调和风扇,易多在室内。肝病者,愈在丙丁(即夏火),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加重于秋金),壬癸日持平。回到甲乙日,病情继续恶化(肝病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早上寅卯时看的最清楚,寅卯属木。申酉时(黄昏)最凶。

10、心脏病的人,禁温食热衣,不要吃太热的食物,凉一点,衣服少穿一点,保持冷一点。心脏病患者衣服穿多了会感冒,平时衣服穿少一点不会感冒。心脏,冬天的时候胃口大开,中午大吃,午时开肾,心脏功能就回来了。心脏病,中午诊断最清楚。

11、病在脾,秋天痊愈,如果秋天未好,春天加重。治疗时,禁忌温食饱食、湿地濡衣,不要太饱和太热,吃点凉食,冷拌面稀饭之类。避开湿的衣服、湿气太重的低洼的地方。
  病在肺,冬天痊愈,如果没好,夏天会加重,禁寒饮食、寒衣,一定要热饮热食保护体温。肺病,中午最严重。诊断,黄昏的时候最清楚。
  病在肾,春天痊愈(愈在甲乙),如果没好,长夏会加重(甚于戊己),禁吃太热的食物。肾喜坚,以苦补之,以咸泻之。黄连解尿毒。

12、肝病者,主要症状是: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善恐,如人将捕之;肝气上逆,眼睛后面痛、头顶痛、百会痛,实症,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实症放血);虚症时,眼睛看不清楚,虚实就好辩证了,耳无所闻,胆气入耳,肝胆互为表里。
  心脏病者,主要症状是:胸中痛(心肺为胸)、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两手臂内痛,胸前痛到背后,胸痛彻背。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虚症,痛从两胁痛到腰部。治疗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为主取穴,或舌下金津玉液放血、阴郄、养老、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脾脏病者,主要症状是:身重善肌,身体沉重肌肉萎缩。也会有胸胁、肋胁的痛。足不收行,脚没有办法控制,脚软。善契,即容易抽筋,脚下部、小腿肚会痛。脾虚者腹满,肠鸣下痢,吃东西不易消化。取脾经胃经之穴治疗,同时在肾经上找血瘀放血,土克水。黄帝内经从头到尾讲针灸。
  肺脏病者,主要症状是:咳喘逆气,肩背痛(肩后项背痛,阳不足),阴部、屁股流汗,大腿、小腿、膝盖、足跟都会痛(阳气上逆,下不足即痛)。虚症,少气不能报息,呼吸气短,不能做深呼吸,兼有耳聋、喉咙干燥等症。取穴肺经大肠经,肝经找淤血放血。
  肾脏病者,主要症状是:腹大胫肿、咳喘身重。肾主纳气、肺主吸气、睡觉时虚汗盗汗讨厌风吹。肾气虚,胸中疼痛、上腹下腹都会疼,四肢冰冷,情志郁闷不乐。治疗取穴肾经膀胱经,青筋放血。

13、肝色青,吃甜味最好,芹菜、冬癸、红枣、牛肉、粳米(糯米)。
  心色赤,适合吃酸,酸主收敛,小豆、狗肉、韭菜比较好。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仁都是苦味的食物。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子。
  肾色黑,宜食辛辣,鸡肉、葱、桃子。

14、五脏喜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脾为(三点水延)、肾为唾、肝为泪。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专注专一)、肾藏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脏之脉: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15、骨病,不可吃太多苦味。无缘无故环跳痛,骨有疾。
  手脚关节肿痛,风、寒、湿。

16、讲经脉之气,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讲五脏之气,补南泻北、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17、少血的经,尽量不要放血;少气之经,不可以放气。针灸补,扪针,不放气。
  善针者,善导引,导引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近取穴一针、远取穴一针,也是导引。
  气血很足的时候,不是治疗时机。病气很实,则正气必虚,泻之,实不去,正气被泻掉。故等有疾之脏气衰时才是治疗时机。天冷不针,用药多,但痈疽,身上化脓(中间热旁边冷)是例外,用针。
  印堂痛(头痛),下中脘。便秘不要发表(发汗),否则大便更燥。阳明的腑热不可汗。

18、呼吸补泻,吐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是补,反之是泻。
  淤血在四肢、脚踝等,火罐拔血,快于吃药。淤血在五脏,开方吃药。

19、滑则从,脉症相合;濇则逆,脉症不合。经气有余(寸脉大)、络气不足(尺脉小)。

20、阿是穴,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皆为远取穴。循经找阿是穴。

21、热病(肝心脾肺肾):
  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急性)肝炎。小便黄是热、青白是寒。寒症肚子(腹部)不痛,热症则痛。“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燥,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庚辛是金,甲乙是木。肝经胆经的原穴治疗,肝经是阴经以俞穴替代,针灸或处方。
  心热病,刚刚开始不开心,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水克火,丙丁病起,气逆,脚冰冷,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主要是原络治疗法。
  脾脏热,头先重,两颊痛,烦心,颜青(脾热太过反侮到肝脏),欲呕。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两额痛,气逆则甲乙死。气逆则手脚冷,阳绝。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一点冷)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咳喘,痛走胸膺背(阳维脉,下针外关痛止),不得太息(深呼吸),汗出而寒,头痛。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出血如大豆(放血)。荥穴主身热,针之。
  肾脏热病,刚开始腰痛,足胫(hang(骨行)),酸痛,嘴巴燥渴。吃味精伤肾。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足下热,不欲言,气逆则项痛。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戊己甚,壬癸汗。
  攒竹上面一点点红,是痔疮。额头正中央红,是心热。左脸颊先赤是肝热,右脸颊先赤是肺热。鼻赤则脾热。下巴红,是肾热。看到颜色,赶紧刺之(针还是刺血?),治未病。严重的逆刺,刺的方法不对,严重的会死。治疗热病,下针之前,让病人大量喝冷水,衣服和住的地方要冷。

22、热病的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中热鬲;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这个热就是炎症,肝炎、肺炎、肾炎等。颊车赤色是腹满,颧后(颊的上方)赤色是胸膈。背后是3-7椎,胸膈肝脾肾。
23、三个死症:第一,汗出(已发汗),但病人热又回来了(汗出而身热者,风厥,用风热的处方);第二,脉非常的急燥;第三,狂言不能吃东西。三个症状,代表阴阳交。只要津液在,都可以汗解,水梨等食物先补津液,再发汗。
  劳风,劳动后出汗当风。法在肺下(肺下为肾),恶风而振寒。引天阳气进入肾脏:身体挺起来,吸气;身体弯下去,吐气。咳出青黄涕,大如弹丸。咳出深黄色、深青色的浓痰,如果咳不出,会伤肺,伤肺者死。
  有病肾风者,脸肿,言语不清,针灸,遇到虚症时,能不刺就不刺,虚不当刺,否则五日后病又发,用药物就好。如果复发,呼吸比较短(津液伤,不足),热从胸背上头,肾受风寒,阳不下往上走。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
  
水气病:下眼袋肿,是水肿;腹肠鸣也是水肿,全身沉重,女子月经无,烦而不能食,不能正躺,正躺则咳,病名风水。阳气正在回逆,一正躺,气冲到肺里,咳嗽更加厉害。阳气不下,则下面冰冷,奶水就会下不来,月经无,冲脉、任脉不通。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津伤到,呼吸短促,见热而流汗。小便黄,则腹中有热。不能正躺,则胃中不和(寒湿)。
  如果左眼袋黄且光鲜,不是水肿,代表儿子优秀,出贵子,右边光鲜代表女儿优秀。如果左眼袋发黑,则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死。水在腹者,一定目下肿。真气上逆,口苦舌干,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病本于胃,薄脾则烦,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者,胞脉闭(即冲脉、任脉被挡住)。胞脉者,属心也,而络于胞中。

24、有气逆不得卧,呼吸声音很大,是胃气上逆;起居正常,呼吸声音大,是肺的络脉。起居正常但一走路即喘,是肺气不得下降。吸气难,病在肾;吐气难,病在肺。

25、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伸懒腰打哈欠),乃作,寒傈鼓(含页)(发抖牙齿打颤),腰脊俱痛(腰背痛,在太阳经)。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阳明虚,则寒傈鼓(含页)。如果患者来,发热口非常的干渴,发寒时发抖牙齿打颤,腰背都痛,就是标准的疟症。如果忽冷忽热,冷时牙齿不打颤,少阳症,但太阳症也有寒或有热,区别在于少阳症多了一个呕,会恶心。
  风症与疟症的不同,在于后者忽冷忽热,间歇发作,一天发作完一次就没有了。而风症则一直存在或发作(如太阳受风,项强脖子硬)。夏伤于暑,秋病痎疟(jie nue)。夏伤暑气未出,秋受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是温疟;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是瘅(dan)疟。治疗时,发病时不治,等病气衰即不发病时才治疗。
疟疾发于四肢末梢,然后往身上走。症状隔2天或几天发一次,说明病的比较深了。初发时,在四肢末梢看到血脉崩张,统统放血,这是治疟的方法。发病时不要绑手脚指头,发病之前绑十指和十趾,“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劳风(瘅疟),但热而不寒,只有热症。

26、三阴三阳(经脉之疟)治疟法:
  足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刺郄中(即委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身体疲劳倦怠,不想看到人。刺胆经的足临泣,初病为实症也可以刺胆经的子穴阳辅。
  足阳明之疟,刚刚开始阵阵恶寒,寒在前面(太阳病寒在背部,很冷),病久则只有热症。刺冲阳脉附近,如旁边的荥穴内庭或者内庭与冲阳脉之间,或井穴厉兌。冲阳脉是动脉,不能刺。有淤血脉可有放血。
  足太阴脾经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叹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恶心)。治疗疟症一定要在病气已衰或未发病之时。找四肢末梢,如大都、太白、公孙等针灸。
  足少阴肾经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不愿意见人。胃为肾之关。肾脏有疾,肾阴寒,肺气不降,寒堵塞,回逆于胃,呕吐严重,头晕眩。
  足厥阴肝经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癃即小便排不出)。恐惧,气不足。上焦(心肺)管吐气,下焦(肝肾)管吸气。治疟,皆在五俞穴附近。

27、五脏之疟:前面三阴三阳是经脉之疟。这里疟在脏。
  肺疟,肺会寒,要保暖。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魄不守)。刺表里经,肺经和大肠经。
  心脏之疟,令人心烦,想喝冷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脏之疟,令人色青,善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肝经。
  脾脏之疟,寒,腹中痛,刺足太阴经。
  肾脏之疟,腰脊痛(肾在腰),手脚冰冷,眼睛会转动,大便难,呕吐。
  胃疟,善饥而不能食,食则腹胀满,刺足阳明、足太阴脾经出血,足胫骨附近,两经之间有横脉的淤血,放血。
  疟病发,刚开始发热,是治疗时机。当脉出现又满、又大又急,肺脉胀满时,病在背部,刺背俞穴,点刺放血。背部俞穴痛,阿是穴,就知道什么脏腑有疾。看胖瘦决定出血量,几滴就好。如果脉小但急且硬,疟在脏;如果脉大、满,疟在腑。治疗在相应的经脉上灸之或者刺井穴。如果是满大急,则刺背俞和五俞穴各一。如果疟疾,往来寒热,脉缓大虚,代表气血两虚,此时不能用针,用药。病在表,放血。
  治疟,一般阴经的井穴不放血。病先发者,先刺之。

28、五脏六腑寒热之转移:
(1)寒转移:肾?肝?心脏?肺?肾。  
  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肿,化脓,呼吸气短)。母能令子虚是在子有实症的时候,子有虚症或者正常时不适用。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脏,狂隔中,会发狂神乱,隔中是饮食不进。
  心移寒于肺,肺消(津液无法进入肺),阳气消损,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走路很快时肚子里咕噜咕噜有水响,但是软的不坚硬。心脏有寒,赶紧治疗,否则寒会入肺。
(2)热转移:脾移热于肝,则流鼻血、受惊。肝移热于心,死症。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即消渴而多饮(中膈太热)。肺移热于肾,筋软无力。肝移热于心和肾移热于脾(土,胃气),皆凶,死症。脾热,脾主少腹,过热马上下痢,下痢则胃气伤。
  胞移热于膀胱,而不是小肠移热于膀胱,代表小肠之火变小,温度不够,则小便排不出(癃)或者小便带血。胞,女人就是子宫卵巢。
  膀胱移热于小肠,膀胱冷掉了,好像有人拉大肠导致大便排不出,沼气(浊气)上升导致口腔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小肠冷,长硬块和肿瘤。大肠移热于胃,回逆,吃饭但瘦。胃移热于胆,也是吃饭但瘦。胆移热于脑,会鼻涕浓,下不止。

29、咳论,如果按照四时节气感于寒(皮毛受邪或食冷导致寒),属于正常发病,逆节气发病,病源于脏传。感于寒,轻则咳嗽,重则下泄甚至出现痛的症状。
  五脏咳症状:肺咳,咳而喘息,严重者咳血(支气管破裂)。心脏的咳,咳嗽同时心脏会痛,喉咙哽到一样,严重者咽肿、喉痹(喉会堵塞)。肝脏的咳,两胁下痛,严重者不能转身,转动则两胁下胀满。喉咙,气之海,气病一般都会影响到喉咙。脾脏的咳,右胁下痛,痛引肩背,身体转动,咳嗽更加严重。肾脏的咳,腰引到背痛,严重者咳痰诞,津液出来。五脏的咳很久才会到腑,表里相传。小肠咳放屁,大肠咳出一点大便。膀胱咳,小便出。咳而腹满是三焦。咳在脏,未传于腑,治俞穴,可以是五腧穴中的俞穴(输穴)或者背俞都可以。如果传于腑,治疗腑的合穴。如果有浮肿,代表胃气伤,取胃经五腧穴中的经穴治疗。
艾滋病吃白虎汤,艾滋病在阳明,阳明无死症。

30、寒气在肠胃,比较浅;痛在背部华佗夹脊穴,寒比较深。寒气在背俞之脉,则血虚,血虚则痛。寒气在冲脉,冲脉起于关元,是血脉,脉气受寒则动悸。左边动悸影响肝,下面动悸影响心脏,上面动悸影响肺,右边动悸影响肾,肚脐周围动悸影响脾,喘动应手就是动悸。这是腹诊。寒气在厥阴脉,厥阴脉络阴器,腹痛引到会阴痛。
  承气汤治疗便秘,过热的现象产生腹痛只有久劳,其他都是寒症。

31、望诊:青色黑色代表痛症,白色为寒症,红黄为热症。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关脉为膈,膈病包括肝、脾、胃,都在关的位置。悲则心系急,悲伤肺,影响到心,心跳加快。肺布叶举,即肺张开的很大。上焦不同。
  热甚而强食,故有所遗热。治疗表症时,吃米汤或者清淡饮食,甚至能不吃就不吃。否则退热后,过几天就回来了,因为造成的胃热还在里面。热病,刚刚开始恢复的时候,一定不能吃肉,会造成遗热。

32、喜胜忧、思胜恐,恐惧是人心里没有思念了,不重感情。木火土金水,对应鸡、马、牛、狗、黑猪肉,对应肝心脾肺肾。野山鸡大便发白的部分是吃泥土、岩石消化后的东西,晒干变粉,和米酒一起煮,肝病的鼓胀,一剂就好。不要吃太多太饱,生完病饮食更要节制。

33、胸胁支满,东西吃不下去,发病之前先闻到腥臭味(死鱼味),出清液,先唾血,吐血,四肢冰冷,目眩(眼目昏花),时时前后血,大便或小便带血,这种病叫做血枯。发病之前先闻到腥臭味代表要发病癫痫。喝醉酒行房,中气会衰竭,因为饱食就热中,阳精泄则伤肝。治疗:乌贼骨、芦茹(即茜草,活血化瘀之药),两者打成粉,加鸟蛋的卵(鸽子蛋的卵也可以)做成绿豆大小,饭前吃。治疗血枯。

34、四海:脑为髓之海(上为百会、下为风府)、喉项为气之海(上为天柱、下为人迎)、胃为水谷之海(上为气街(关元之下小肠附近)、下为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上为大抒、下为上下巨虚和上下廉),主血。颈痛就是气海受病,胸满腹满,厥逆,治疗用灸法。
  稀饭里面放点生姜,生姜发散,吸收力更强,增加胃气。
  腹痛的几种情形:腹寒、腹热(劳风?)、内有实、阳极生阴、生小孩。

35、腰痛扎委中;痛在尾骨,则承山穴附近青筋放血,火罐拔吸。
  少阳脉痛,不能弯腰、不能左右回顾(回头看),阳明症也不能回头看,否则眼花,足三里附近刺血。
  足少阴的腰痛,腰痛会到内廉,引到腹部来,少阴症,在内踝上复溜下针。
  厥阴的腰痛崩的很紧,在太冲附近找压痛点下针。
  带脉痛,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治疗带脉,可以在委中到外膝部一带看到淤血放血(几滴即可),针灸在足临泣下针。
  少阳脉的腰痛,好像有个小秤砣在中间,突然就肿起来,在外踝上绝骨之端,放几滴血,放血都是黑色血,血红的时候就停止。
  阳维脉的腰痛,环胸都痛,可以扎外关,也可以扎飞扬。
  冲脉的腰痛,俯身仰身都不可以。冲脉病伤大多举重或抬重的东西伤到造成腰痛,一般都会有淤血。冲脉主血。淤血的地方大多在膝盖外侧下方,委中、阳陵泉、外膝关一带阳经区域,都可以放血。
  会阴之脉即任脉的腰痛,汗一直流,走路不痛坐反而很痛,走着流汗很多。三个地方放血,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
  飞扬之脉(肾及阴维脉)的腰痛,刺飞扬之脉,内踝上五寸,筑宾一带。
  督脉的腰痛,痛引胸部,眼目昏花,舌卷不能言,是肾,肾经与督脉合并的腰痛,舌根下金津玉液络到肾,放血。脚内踝大筋上面。静脉瘤不要放血,整个血管像蚯蚓,很粗。
  腰痛上寒,刺足太阴阳明;上热,刺足厥阴。寒症刺阳经,热症找阴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是针灸的原则。腰背委中求,腰背痛,在委中、委阳、阴谷附近找淤血的地方放血。

36、风气与阳明入胃,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热中而目黄,中焦是肠胃,湿盛很热。瘦子则外泄而寒,流汗很多造成寒症,寒中而泣出,眼泪一直流。受风,胖子热瘦子寒。
  风气进入太阳经,胀闷、胀痛甚至化脓疡,背上生青春痘。
  风气入肺,多汗恶风,颜色偏白,常常咳,常常短气。诊在眉上,其色白。
  年龄70-80,眉毛长,长眉为寿眉,耳朵里长毛,长寿。年轻人耳朵里长毛是凶恶之徒。
  风气入心,多汗恶风,第五椎痛,诊在口,其色赤。
  风气入肝,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青色),(口益)干(喉咙干燥),善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疲劳倦怠,色薄微黄,诊在鼻上。如果鼻子鲜亮和鲜黄,要发横财。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tai,黑色),隐曲不利。
  胃风之状,脖子多汗,恶风,食饮不下则中膈不通,肚子易满,失衣(衣服穿的少)则肿胀腹满。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
  吃东西就流很多汗,为漏风,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这是漏风的症状。用息风止汗的药。
  体力劳动者,每天出汗受到风,泄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37、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合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痛会转移),寒气胜者为痛痹(痛风红肿),湿气胜者为着痹(痛停留不动)。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对应于肾肝心脾肺和四季长夏。
  风寒湿入肺,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胃鼓(忧思)。肝痹者,夜卧者则惊,多饮,数小便(气乏,倦怠,全身无力)。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下半身水肿,小便会遗尿),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肌肉无力),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小便排不出,有时下痢),中气喘争。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上为清涕。
  膝盖风湿,膝五针,五脏风湿,下针背俞穴,六腑风湿下合穴。风寒湿的痹症不会入血分,也不入气分,在皮肤肌肉中间,骨筋之间。
  痹在骨,则重。痹在脉,则血凝而不流。痹在筋,则屈不伸。痹在肉,则不仁(麻木不仁)。痹在皮,则寒。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抽筋,逢热则风热。
  痿症发病于热,治疗比较耗时间。肺痿则跛足,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筋膜萎缩,膝盖和脚不能弯曲。心痿则脚无法踏在地上。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太热,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没有办法久立。
  久咳才会脏传腑,咳与痿都是发于脏,初因为肺。

38、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手脚肿胀)、肝热者色苍(脸色发青)而爪枯、脾热者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肾主骨,牙为骨之余)。治疗痿症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治疗痿症,“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补荥穴,疏通俞穴,俞穴是五腧穴中的俞穴和背俞都可以。这是针灸。用药也可以。阴虚(阴气衰)是热,阳虚(阳气衰)是寒。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阳气胜则足下热。井穴,阴阳交接的地方。

39、寒厥之为寒,必从脚五趾上到膝盖,有阳明气的气街在上面,冷到膝盖为止。水肿也一样,到膝盖为止,说明胃气还在,如果越过膝盖,则胃气无。

40、肺里面有积水,但坐不得卧,十枣汤症。肺,诸阳之会,华盖,肺朝百脉。秋冬阴气盛阳气衰,春夏反之,怀孕应该在夏天。

41、厥逆比厥的病要严重。太阳厥逆,脸肿、头重、脚不能行。发作时,目摇,人会昏倒,眼睛发昏。
阳明之厥,包括胃经和大肠经,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胆经和三焦经,耳聋、耳鸣、颊肿而热、胁痛,两个胸胁腹满胀痛就是少阳病。
太阴之厥,肺经和脾经,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大便不通利)。
少阴之厥,肾经和心经,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肝经和心包经,少腹胀痛,腹胀,泾溲不利(小便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治疗生病的那个)。脾主少腹,少腹也是小肠所在,治脾与小肠同治。祛湿治疗小肠。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肺和膀胱),心痛引喉,身热死。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清即吃什么排什么。肾脏衰竭会极度晕眩,强烈呕吐,胃吐已到中焦。故治疗肾同时治疗胃(阴水和阳土)。
厥阴厥逆,痉挛抽筋,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肝脏与大肠同治(大便要通),否则肝病不会好。保持金木之间的平衡(阴阳平衡,阴木和阳金)。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病人昏倒吐血),善(血丑)(鼻出血)。治主病者。膀胱有疾,治疗肺。手太阳小肠经厥逆,耳鸣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mian)仰。治主病者。小肠与脾同治。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关节不好(三焦主管)。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流鼻血、吐血。
  手阳明少阳厥逆,大肠和小肠的经气回逆,发喉痹,吞东西下不去。

42、胃脉常脉为缓而有力,如果脉沉细,气逆,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人迎脉大于寸脉,大很多,是盛脉热脉。
  肺脉大而不能卧,不能正躺。热就会醒。
  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浮、肾脉沉,为常脉。
  左手管血,右手管气。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腰痛大部分与肾有关。

43、怒症统统发于阳,狂症发于重阳(阳气没有阴来控制)。

44、阳明气逆的治法:不让患者吃东西,阳明之气来源于食物。阳气往上冲的时候,我们吃生铁洛,镇定心神。

全部讨论

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