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变”比“变化”重要?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14

我将2005年后的A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和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全书用了300多页详述每年行情、投研感悟和主流方法论的变迁,似乎“变化”才是主旋律。但实际上,最后一章《寻找投资中的“不变”》才是精髓,因为任何方法论都是事后总结。如果仅停留在“方法论的迭代”,不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那投资无法实战。

以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为例,事后看一目了然,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2001年“入世”双轮驱动,宏观至上、投资时钟统御江湖。但身处其中、亲历历史,并非如此。

首先,从经济上看,GDP1999年就触底回升,但直到2006年大家还战战兢兢,全面看多、黄金十年要到2007年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参见董德志的“红宝书”《投资交易笔记---2002至2010年》,我自己在《周期往事》、《只缘身在此山中》、《梦回2005--《周期往事》之三》、《投资时钟 绝迹江湖--《周期往事》之四》等文章中也有所论述。

其次,从A股行情看,2003年就爆发过短暂的“五朵金花”行情(主要集中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之所以是“五朵金花”,而不是煤炭、有色、地产、金融这些更加受益的品种,可能和投资者当时的认知有关。如果是今天的投资者,熟识宏观、货币政策和投资时钟,很自然会选择下游可选消费和上游资源品,因为随着经济复苏,利润会迅速在两端转移而不在中游停留,中游由于商业模式的缺陷最不值得投资。但当时的投资者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五朵金花”更像是基于微观“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自发行为,还不是宏观自上而下的指导。所以,“五朵金花”只是宏观投资的预演,2005—2007年的主角并不是它们。随着2004年的宏观调控,这些股票很快跌了回去、有些创了新低,相关股票再次突破2003年高点要等到2006年11月了。2005—2007年,虽然大家开始感受宏观的力量,但不是那么具有统治性,企业盈利的上调赶不上股价上涨。

2008年才是大家真正接受宏观洗礼的一年。那一年的上半年,微观主体的盈利依然不差、很多周期品的景气还在创新高,但股价已经腰斩。大家对大洋彼岸的“次贷”保持观望和警惕,而我由于之前熟识美国经济指标体系,也做着“隔岸观火”的研究,经常上研究所晨会。那一年,市场上最红火的研究员是高盛的宏观和策略,但由于高盛不参加《新财富》,所以那一年《新财富》宏观、策略冠军都花落中金。那一年,大家对宏观前所未有的关注,每天睁开眼睛就看美股、美元和大宗商品夜盘。关于“次贷危机”,从2007年3月就开始干扰资本市场,但什么时候大家才对这个问题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呢?不是2007年初、不是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降息的时候、不是2008年3月贝尔斯登破产的时候、甚至不是2008年9月“雷曼时刻”,而是2008年底、在1664点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人都是宏观专家、金融危机史专家,认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类似1929—1933年,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将面临挑战,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2008年底,我由于机缘巧合获得了美林的三篇文章,就是传说中的“投资时钟”,一时惊为天人、仿佛在漫无边际的策略探索中找到了方向,我曾一度认为“投资时钟”就是策略的终极版本。2009年“投资时钟”得到了完美的应用,经济由衰退到复苏到繁荣到轻度过热、债券由牛入熊、股票和商品出现繁荣。并且行业轮动也严格按照时钟转动,一开始是汽车、地产等先导性行业,后来过渡到中游、再后面是金融、最后是后周期的消费及TMT。一时间,市场上的投资人对“投资时钟”都顶礼膜拜,某大型基金公司投总夸张地说“每天晨会前都要带领投研团队拜一拜时钟”,而“投资时钟”更成为那个阶段卖方策略报告的标准模式。21页PPT前20页都在论证“时钟几点了”,最后一页直接给出配置建议。彼时,我经过三年系统的阅读思考,开始输出体系研究报告,我们建构的第一版研究体系明显受到了“投资时钟”的影响,参见《策略思考》十八篇文章就可以明晰。

所以,虽然“投资时钟”就是2005—2009年最合适的投研框架,但这一框架直到2009年才被系统总结。并且从2012年开始,随着宏观波动的收敛,“投资时钟”的适用性大大降低,最终竟无人提及。同样道理,“成长致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2009年8月是个分水岭、2010年尝试切换、2011年遭遇“倒春寒”、2012年正式切换,2013—2015年成长股才全面胜出、2014年最后两月还遭遇过一次逆袭。“茅宁共舞”也是如此:“熔断”之后白酒就开始走强、但当时仅限于“茅老五”,2017年4月后扩散到医药茅、周期茅和金融茅,2018年最后四个月补跌调整,2019年“茅指数”才正式成军、2020年“宁组合”脱颖而出,等到“新半军”盛行的时候恰恰就是“茅宁陨落”的开始。

因此,从框架迭代和追寻“变化”的角度,总是事后的。运气好还可以吃两年惯性,运气不好就直接买单。就我自身而言,喜欢总结、善于提炼,但总有“夸父追日”之感。我从2013年离开卖方、2016年进入私募有过两段迷茫期,正好对应A股的两次转变。我们似乎永远都在总结、不断追逐,但市场也一直在变。这样不行,我们应该想想“何为不变”,投资中追求“变化”只是表象、把握“不变”才是根本。经过更加深层次的复盘和提炼,我发现尽管这三个篇章有诸多区别,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周期永远是从低到高、估值一直由低到高、人性总是从恐惧到贪婪。这些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不变”!

2020年我重新翻看巴菲特近60年《给股东的信》,发现他60年都没有变过,很多“话语”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巴菲特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只有当投资中这些“不变”出现时,他才会出手。那些“变化”和新潮跟他无关,但没人的长期业绩比他更好。所以,就像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所言:“我们总是在变化,但却一直在找寻不变的东西”。或许真的像盲眼的浮士德最终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的那一刻,才是我们追求的投资真谛。

1000本签章版两个多小时就被抢光了,现在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或者下面链接

全部讨论

2023-11-16 18:39

以不变应万变,股票的本质是资产权证而不是赌场的门票和筹码,傻人赚傻钱吧,聪明钱留给聪明人去赚也罢

05-19 16:45

。一时间,市场上的投资人对“投资时钟”都顶礼膜拜,某大型基金公司投总夸张地说“每天晨会前都要带领投研团队拜一拜时钟”,而“投资时钟”更成为那个阶段卖方策略报告的标准模式。21页PPT前20页都在论证“时钟几点了”,最后一页直接给出配置建议。——哈哈哈哈哈哈哈

凌鹏博士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夸父追日,直接点醒了我。
变化是追不上的,这是我的能力圈的问题,我必须承认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去探索不变,龟兔赛跑,本质就是各跑各的,真的没有必要放在一起。

2023-11-18 17:38

周期永远是从低到高、估值一直由低到高、人性总是从恐惧到贪婪。这些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不变”!
作者:荒原资产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