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份书评——《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本书作者是许小年,一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过渡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在书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与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些基本法则,为读者研究创新的方法论提供了案例。

全书结构安排较为合理,前两章从运输网、通信网讲到互联网,帮助读者理解技术、市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本质。

第三、四章重点讲述规模经济、协同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等理论基础,其余各章节则是具体的应用分析,其中作者对零售业、互联网经济、p2p本质的思考都十分值得学习。

最后一章结合前文的铺垫,给出互联网公司估值的概念性框架,区别于基于企业盈利的投资方式,讲解了另类理性的可能,让人受益匪浅。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企业的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规模经济效益越好。

规模经济效益的另一表达是边际成本递减,即产量越大,新增1单位产出的成本越低。

边际成本递减意味着边际收益递增,产量越大,新增1单位产出的收益越高。

典型就是传统的钢铁、汽车等行业,前期的厂房、设备、办公楼等固定成本投入占比巨大,后期必须尽快扩大产量规模,才足以分摊固定成本以实现盈亏平衡,只有产量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企业利润才能迅速增加。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效应与钢铁厂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它的边际成本更低,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例如腾讯研发成功一款游戏后,每多一名用户下载并不会增加什么成本,其边际成本近乎为零。

再加上网络空间的特性,互联网企业可容纳的客户规模无比庞大,规模效应似乎趋向无穷大,因此容易给人们留下“赢家通吃”的印象。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前者和单一产品的数量有关,而后者则取决于品类的丰富程度。

协同效应虽然也依赖规模,但它源于品种增加所带来的的收入,而不是单一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

例如人们熟知的百货大楼,入驻的商家越多,大楼的客流量就越好,利润也越丰厚。

楼中热销的新款跑步鞋可能带动隔壁帽子店的销售,玩具店也可能给童装店带来潜在客户,商家之间的协同效应亦是不可忽视。

传统的百货商店还会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却几乎无限,更是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协同效应。

例如淘宝上千万家商户,爱奇艺上各类影剧,美团上各种美食、娱乐等等,服务越丰富,越是吸引客户。

梅特卡夫效应

梅特卡夫效应是全书的重点,这一概念对理解各类互联网商业模式非常有帮助。

简单说就是: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书中公式表达如下:

PS:梅特卡夫定律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精确定律,而是从大量观察中得出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近似公式

与传统企业每增加一名用户即增加一份收入不同,具备梅特卡夫效应的企业,其客户网络中每增加一个节点,相应的网络价值可能呈指数型增长。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数的增加并不自动增加公司的价值,这只是一个理论值,网络的实际市场价值取决于用户之间的活跃程度、互动产生的交易,以及互联网公司从中获取的收益。

有些公司的用户数十分可观,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不容易完成价值变现,例如知乎爱奇艺等公司

理解梅特卡夫效应并不需要我们去按计算器算出网络价值几何,而是帮助我们多掌握一种思维模型,在面对部分互联网时,更换一种理解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发展前期,明明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却仍能获得市场的热捧, 被给予极高的估值,其实正是使用了不同的估值分析框架。

这类公司往往需要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才能真正发挥指数型增长的优势。

双边市场效应

双边市场效应就像是弱化版的梅特卡夫效应,即不同类型用户间正反馈交互所创造的价值

比如出租车服务平台就有很强的双边市场效应,打车的需求越高,司机的预期收入越高,就有更多的司机加入,客户打车就更方便,并且随着供给侧的增加,价格会越来越低,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此良性循环。

与梅特卡夫效应理论上的区别,简单来讲就是原来公式中的 用户数(节点数)n 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 a和b

原本总价值与 n的平方 正相关,现在变成了与 a*b 正相关,而 n=a+b,其理论价值自然大幅降低了

典型的例如淘宝和微信,引用书中原文:

“例如淘宝网上约有1000万商家和4亿活跃用户,根据式(4-2)可知,10^7×4×10^8=4×10^15,淘宝网的理论价值是千万亿级的;而微信有10亿用户,根据式(4-1),10^9×10^9= 10^18,它的价值是100亿亿级的,理论上为淘宝的250倍。”

书中这一章的最后一段话也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投资风险:

“投资者青睐互联网公司,原因正在梅特卡夫效应驱动下利润的指数增长,传统行业哪怕是规模经济效益很强的公司,也很难有这样的诱人前景。投资者并不在意公司当下是否赢利,他们看重的是活跃用户数、流量,公司能否迅速扩大规模,什么时候越过n1,实现投资的超额回报。不看当前赢利的投资者经常被说成是炒作互联网概念,实际上,至少他们之中的有些人是在做理性计算,只不过是另类理性罢了。

这样的投资方法当然有它的风险,那就是被投企业在达到n1点之前,已然耗尽资源而倒下。投资互联网概念的另一个风险是企业可能不具备任何梅特卡夫效应,甚至连双边市场效应都没有。”

随后给了一个反例就是共享单车,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投资概念,其实既没有梅特卡夫效应,也没有双边市场效应,各节点之间不存在互动和交易,其价值只是与用户相关的线性函数。

分析这类公司的方法和传统的钢铁、水泥厂没什么两样,主要看成本结构决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


书中后半部分是一些实际案例的讲解,涉及到零售、电商、p2p、平台、共享、物联网等概念,作者运用经济学思维为我们剖析了这类商业模式的本质,启发性十足。

举个例子,以下是“金融的本质与p2p的崩塌”这一章节中的精彩摘抄:

——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减少资金提供者(出借人、理财人,以下统称“出借人”)和资金使用者(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控制逾期、坏账等违约风险,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适度的收益。不少P2P公司的创始人和他们的投资人没有金融业的经验,秉持“互联网思维”,一味追求客户数和平台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从一开始就违反了金融业“风控第一”的原则。

—— 金融的生命线是风险控制而不是规模或者增长速度,这是由金融的性质决定的。与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不同,金融的特点是高杠杆基础上的薄利多销,这一性质不会因互联网的使用而改变。银行支付2%~3%的利息,吸收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存款,再用这些储蓄资金放贷给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贷款的基准利率大约5%~7%,银行赚取息差3~4个百分点,扣除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净息差只有1~2个百分点。

—— 互联网金融没有梅特卡夫效应,即使有双边市场效应也相当微弱。互联网的应用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机构的头号任务仍然是风险控制而不是资产规模扩张。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克服信息不对称,采用互联网虽然可以快速对接出借人和借款人,收集和分析网上数据,但不足以给出准确的风险评级和可靠的贷款审批依据。

—— 若想形成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出借人只有了解贷款违约的风险,才愿意借出资金。由于绝大多数出借人是散户,专业知识有限,他们高度依赖平台的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能力。平台出售的产品表面上是贷款,本质上是信用风险评级,而风险评级的供应商只有平台自己一家。

总体而言,这本书不仅帮我厘清了一些基础理论概念,深刻地理解了常见的几种商业模式,更是在估值方法中见到了更多的可能,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