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吗?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网上流传着一句很火的话:“你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被无数的大V转发,甚至编成了无数个故事,被无数的网民奉为鸡汤上品。但很可惜,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句话到底靠不靠谱?有没有根据?


 
那么,这句话对吗?也对,也不对。
 

要证明它对并不难。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或者农村的孩子,他的一生很可能也是延续贫困的命运。如果你身边有经常从事非法活动的好朋友,往往会把你也拉下水。一些社会精英富人的后代,大部分也会成为社会的精英,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圈子,无论是见识和资源都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为什么有一些城中村的村民喜欢赌博和吸毒?因为里面这种风气比较盛行,钱来得容易,人容易无聊和意志消沉,自然需要寻找各种外界刺激,而当你身边的人都有这些坏习惯,你也很容易染上。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句话不对呢?


你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用在普通人身上可能还比较合适,那么用在伟人身上呢?总不能说每个伟人身边都有5个差不多的伟人吧。最典型的,佛陀、穆罕默德、耶稣这种,极为罕见的圣人,他们身边都是普通人,与他们相差甚远;降低一个层次,像秦始皇、汉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拿破仑、凯撒这些大帝,身边的人跟他们差距也是比较大,找不出5个跟他们水平相当的人。再比如各种科学家、哲学家,如爱因斯坦、爱迪生、孔子、老子、苏格拉底、爱比克泰德等,他们身边的人水平跟他们也是差之甚远,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著名的泼妇,爱比克泰德在被释放前是一位奴隶,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时候在一个清闲的国家单位上班,但他们的水平都远远超出了最常交往的人。
 


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是错的呢?非也,其实“最常接触的5个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去理解。


几乎所有的网络文章,对“最常接触的5个人”都是理解成身边的5个人,但我们发现,很多杰出的人,其实都是特立独行的人,跟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在他们身边根本找不出一个跟他们相似或相当的人,更别说找5个了。
 


但是,人类与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知识可以储存,我们的思想可以变成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书本。通过书本,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跟横跨千年前,世界各国的伟人、智者们对话,从他们身上学习最宝贵的思想和知识。像牛顿所说的: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我们最常接触的5个人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他们也可以是我们在精神世界上接触最多的人。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可能因为接触了伟大的书本而改变命运;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子,可能因为在电视上看到马拉多纳的足球技术而改变人生;一枚股市中追涨杀跌的韭菜,也可以通过学习价值投资者的经典著作,学习了巴菲特、邓普顿等大师们的投资习惯,从而获得稳定收益,慢慢走向财务自由。


 
当然,如果你看见一个人既不喜欢看有益的书籍,也不爱学习新事物,并且也不喜欢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接触,整天就跟自己水平相当或者跟水平更低的人厮混在一起,那么,这个人极有可能已经进入了自己编织成的茧房之中。日复一日下去,这样的人不但不会进步,还会越来越落后。因为社会整体在不断向前发展,他极有可能被社会抛下,水平跟不断学习的人相距越来越远。



另外,很多人从狭义理解了这句话之后,就想方设法去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大咖,留了别人名片电话或微信等。他们认为自己只要认识了这些大咖们,就能够达到跟别人差不多的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你跟这些人只是点头之交,你根本进入不了别人的圈子,更别说深入交往了,这种关系对你影响非常有限。还不如老老实实,先从书本和学习中获取足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到时,自然会有优秀的人与你为伍。



所以,“你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不能只从表面去理解,凡事都应该运用第二层思维,深入辩证去思考,这样,才能够接近事物的核心。


 $亿帆医药(SZ002019)$    $石药集团(01093)$    $腾讯控股(00700)$   分众传媒  白云山(00874) 耐世特 西部水泥  中国软件国际 中国动向 农业银行 

全部讨论

2020-07-14 22:03

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