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7日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 原创:哈根达斯 2008-07-27 梧桐树下 】

?

当前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正面临着美国信用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动荡的趋势可能被美国经济减速的进程所左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而现阶段国内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的共存、央行调控政策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累积效应,也将打破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位平衡。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种种动荡,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和一个长期的视角,从而在纷繁的因素中梳理出本质的线索,否则,纷乱的经济数据与政策将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周期的框架。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波动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清晰的视角,如果将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置于长波周期的框架下来看,即是资本主义黄金增长20年后经济转向衰退的一种反映,日本正当其时崛起。当前,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流动性泛滥等现象,与上一个周期发生的一样,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看,中国都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境况颇为相似。
20世纪70年代日本牛市的前因后果
1970年后,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到来。1971年8月的尼克松冲击更导致了世界货币体制的震荡,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的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年末升值达16.88%,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300日元水平。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虽然以上措施基本消除了流动性过剩,对企业融资状况也更为严格,但见效还是晚于预期,1973年后期才正式见效。
然而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其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增加了。1971到1972年间,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贸易收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大幅上涨。同时,当时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各国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兑美元出现上涨,这也部分抵消了日元兑美元的单方面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推算,1972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各国工业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了3.4%,给日本带来了9.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各国货币兑美元不同程度的上涨,还给日本带来了4.4亿美元的顺差收入。
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大牛市,1970年4月后,随着金融紧缩政策的出台、欧美股市的快速下跌,日本股市出现了跳水,5月国际基金IOS的破产更引发了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日本股票,日本股市在30日内出现了暴跌,后半年股市依然低迷。
1971年,以投机德国马克为起点,世界卷起了一股预期日元等货币兑美元升值的货币投机之风,于是市场上大量买入因日元升值而大幅获益的石油股票,随着对景气上升认同程度的增加,仓储、铁路等以内需为中心的股票也出现了上涨。
1972年,以流动性过剩为背景,日本企业法人大量买入股票,外国投资者也不断追高,伴随着通胀的高涨,散户的参与更将股市推向新高,以钢铁、重电机械、造船为中心的大盘蓝筹股出现了持续高涨并持续到1973年,但大盘蓝筹股已出现了泡沫。
于是,1973年初政府便不断出台打压政策,同年2月份,对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安更使得股市出现大幅下跌。伴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抛售美元,日本和欧洲的汇市不得不相继停止交易,在通胀危机达到顶峰的2、3月份,以大盘蓝筹股为中心的股票反复出现上涨下跌的行情,交易量急剧萎缩。虽然6月末股市底部出现了反弹迹象,但好景不长,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更加深了日本股价的大幅下跌,
美国信贷危机导致世界金融体系动荡
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着本质的相似。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正面临着美国信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在次贷危机、全球通胀的推动下极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而由此显现出的国际金融动荡的趋势很可能被美国经济减速的进程所左右,这可能是一个平衡被打破的过程,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是其中的关键。
目前资源核心国、制造核心国在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基本以美国国债的持有方式存在。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中,美元的强势使得美国国债等资产的吸引力更强,长期收益率的压低也直接导致了利率决策紧缩效应的累积需要更长的周期。而在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中,美元贬值直接引致美元资产吸引力的降低尤其是针对国债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实体经济中充斥的流动性只能遵循两种路径,抛弃美元抑或是在美国国内寻找收益率更高的资产类型,前者就直接衍生出美元的进一步滑落和世界经济共生模式的瓦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增长机制的衰竭,而后者就衍生出房地产、股市的资产价格膨胀过程。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已变得愈发渺茫。一方面,次级债危机与1998年、2001年危机的最大不同是源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在大量银行机构参与了这一膨胀机制之后,泡沫破灭引发“资产负债表”问题所导致的信贷紧缩要远强于之前的危机,这也就决定了需要更大的降息空间。
目前“金砖四国”内在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导致了原材料需求放缓,一般要滞后于美国经济的回落,在经济增长并未呈现明显放缓和通货膨胀存在压力的背景下,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处于两难困境,预计美元贬值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将会交织存在,而随着利率调整期限,明年上半年次级债风险还有待观察。
经济增速放缓将制约证券市场的滞后繁荣
上个世纪日本大牛市的兴起和发展都体现了国际化日益加深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相当突出。考察日本1973年牛市见顶的原因,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蓝筹泡沫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管理层打压政策,是市场调整的内在基础,但真正引发市场调整的,却是美国的经济问题及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显然对2007年末和2008年初的市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这一点将决定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将系于美国。
基于对美国经济将在明年初释放风险的判断,中国经济随后也将步入减速期,这是看待明年市场趋势的最基本出发点,虚拟经济的趋势会受到实体经济减速与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其繁荣程度必然会受到实体经济变化的抑制。但根据上个世纪对日本经验的理解,流动性因素、升值因素和外资投资的增加可能会使股市在经济减速的过程中滞后于实体经济,仍表现繁荣,但这种繁荣不会走太远;经过两年的消化,1975年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二阶段,日本股市重新开始上涨,牛市延续15年,直至1990年,这也是资产价格高速膨胀的主要阶段。
现阶段中国也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年内已经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调高基准利率,并加强了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调控,十分类似于1973年时的日本。在日元升值的第一阶段,由于升值引致的利率敏感度降低而导致货币紧缩政策的效力不甚明显,但其累积效力在面临阶段性转折时会与美国经济溢出效应一起构成外部冲击,进一步考验实体经济的承受力。在此种逻辑预测下,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趋势将在第一阶段长期存在,所以明年货币政策趋紧的状况不会改变。如果美国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冲击真快于劳动力重构过程带来的竞争力优势,那么出现贸易顺差增速下滑和人民币升值趋缓的风险是需要更多重视的。
中国现在的状态与70年代中期的日本很相似,特别是大家的本币都在大幅升值的时期。在理财方面日本的历史比欧美,更贴近于中国。以日本为例,毫无抬举日本的意思。只是以历史做对比而已。
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
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大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大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大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随后进入日本倒退的10年时期,最高的一天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1987年10月14日),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从上述数据看,即使在一波超级大牛市中,股市上涨之路也会有曲折反复。日本股市前4次出现调整之前,股指的最大涨幅在415%~483%。
 ?
 ?

?

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 ? 2007-10-06
【提要】人民币升值是2006年市场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影响未来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当年日元升值带来的牛市行情,为了搞清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关系,我们在此文中详细分析了1973年-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和日本股市的走势,以资借鉴。之所以选取1973年-1989年的走势,原因有二:一是日元汇率从1971年开始变动,而我们未能获得1971-1973年的日本股市数据;二是1989年后的日本股市走势对目前A股市场的借鉴意义并不大。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相关性不明显。
在1973-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有升有降,但股市整体呈上涨趋势。如果将日元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定义为估值水平的提升,则除了1985-1987年外,日元汇率与日本股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币升值能否转化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
长期盈利增长推动多数板块分享牛市果实。
在1973-1989年期间,市场平均上涨了20.23倍,涨幅最大的电信板块上涨64.3倍,最小的消费品也上涨了15.4倍,大多数行业涨幅位于20倍左右,与市场平均水平接近。而且,除电信板块外,大多数行业板块的涨幅与其盈利增幅基本相称。可见,长期而言,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板块差距并不明显。
短期行业板块表现差异明显。
尽管长期来看,板块涨幅差异并不明显,但在不同阶段,行业板块涨幅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其中,在前两个阶段,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盈利增长推动,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均在20倍左右。而在第三个阶段,即1985-1989年期间,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水平提升推动,尽管市场涨幅惊人,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反而不到4倍,市场呈明显的普涨特征。
不同阶段板块表现出轮涨特征。
最后,我们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很少延续,而且往往在前一阶段涨幅居前的板块,下一阶段涨幅很有可能落后于市场;而在前一阶段涨幅垫底的板块,在下一阶段跑赢市场的概率却很大。
一、1960年-1990年的日元汇率走势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排列,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强国,美元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日本也不例外。自二战后-1970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在360:1的水平。自1971年开始,日本官方公布的日元对美元汇率开始出现变动,之后日元经历了三轮明显的升值和两次轻微的贬值,详见图1。
资料来源:国研网、《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其中汇率升值=当年日元对美元官方平均汇率/基年日元对美元官方平均汇率,基年取1960年值,当时日元对美元汇率=360:1;官方汇率为日本官方公布的日元对美元汇率年均值。
自1970年-1990年日元经历的三轮升值和两次贬值持续时间以及汇率变动幅度如表1所示。其中三轮升值持续时间均是3年左右,但升值幅度在逐步扩大。1971年-1973年期间累计升值32.5%,年均升值9.83%;1976-1978年累计升值41.03%,年均升值12.14%;1986-1988年累计升值86.14%,年均升值23.01%。经历这三轮升值后,到1988年,日元在18年间累计对美元升值幅度达180.92%,年均升值5.9%。后人关注最多的是1986-1988年的升值,因为这一轮升值幅度最大,对股市和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最大。
二、日元汇率走势与日本股市比较
为了弄清楚本币升值与股市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股票的定价因素和本币升值对这些定价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无非是两个,一是企业盈利增长,二是估值提升。本币升值除对少数拥有大量外币负债或原材料以进口为主的公司盈利有正面影响外,对整个经济起到的是紧缩作用,因此对整个市场的盈利应该不会有正面影响。这样推理下来,如果本币升值对股市有影响,从逻辑上讲,影响的应该是市场的估值水平,这可能由于外部套利资金流入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失衡所引致。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观察本币升值期间股市估值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本币升值对本国股市是否存在前后一致的影响。
具体到日本,在1973年-1989年期间,尽管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而且期间日元汇率也是有升有降,但日本股市整体却呈上涨趋势,详见表2。
我们注意到,在1973-1979年期间,日经指数的市盈率基本围绕20倍左右波动,市场估值水平并没有随着日元升值而得到提升,日本股市的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在1980-1984年的日元贬值期间,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也没有明显变化,股指在盈利增长的推动下继续呈上涨态势。但在1985年-1987年期间,日本企业的盈利增长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期间日经指数的市盈率从20倍左右迅速提升到70倍左右。1987年-1989年由于日本企业普遍存在交叉持股,之前迅速上升的股指使许多大企业都录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据统计,丰田汽车在日本泡沫后期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占公司盈利的一半以上,因此这一阶段日经指数的估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有所下降,股市上升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但这种主要来自股市和地产价格上涨的投资收益,犹如垒在沙丘上的城堡,极不牢固。
如果我们提出的“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只能体现为市场估值水平的提升”这一假设成立,那么通过观察1973-1989年期间日本股市和汇率走势可以看出,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估值水平提升之间并不存在前后一致的正相关性,日元升值之所以能在1985-1987年间推动日本股市估值水平提升,得益于当时日本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资金过剩,而日本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后又未能为这些过剩的资金找到很好的出路,使大量过剩资金转向了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日本国民在巨大的财富效应的刺激下随即跟进,最终导致了那一场影响深远的股市和房市泡沫。
三、日本股市不同时期的行业板块走势分析
在日本长达17年之久的大牛市中,不同时期板块之间的走势出现明显差异。 1.1973-1979年石油危机下能源一枝独秀在1973年-1979年期间,日本GDP从3047.6亿美元增长到9653.5亿美元,增长了2.17倍,名义GDP年均增长17.92%,实际GDP年均增长4.22%。人均GDP从2843美元增长到8331美元,增长了1.93倍,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期间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累计贸易顺差为130.44亿美元;汇率升值38.35%,年均升值4.75%;股市累计上涨76%,年均上涨8.41%,但日经指数的估值提升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这一阶段,日本股市中能源板块涨幅最大,上涨306%,是市场平均涨幅76%的4.03倍,其他如健康医疗、消费品、公用事业、科技和电信行业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而银行、地产、原材料和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则明显弱于市场,详见图2。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板块涨幅基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能源价格暴涨,日本国内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停滞阶段,以及消费服务行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产业特征。
2.1980-1984年电信独领风骚
在1980年-1984年期间,日本GDP从9653.5亿美元增长到12544.1亿美元,增长了29.94%,名义GDP年均增长3.88%,实际GDP年均增长4.22%。人均GDP从8331美元增长到10452美元,增长了25.46%,这一时期日本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大关,进入工业化后期,通胀水平得到控制。期间日本外贸收支出现方向性变化,在出口的推动下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占GDP的比重均持续扩大,而同期美国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进入失落的10年,日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为日后的日元被动升值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日元汇率贬值7.74%,日本股市却在企业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劲升117%,年均上涨16.76%。
在这一阶段,日本电信股涨幅最大,上涨了86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7.40倍;银行股表现也很突出,上涨了31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2.7倍;此外科技、健康医疗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而前一阶段涨幅居前的能源板块在这一阶段下跌了1%,地产、消费服务、消费品、保险、原材料和公用事业等板块走势也弱于市场,详见图3。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板块涨幅反映了投资人对新兴行业电信、科技未来高速增长的预期,以及国内货币供应增加后催生的银行资产膨胀和银行规模的扩大。
3.1985-1989年估值泡沫助推地产消费
1985年的“广场协议”成为日本股市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日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推动转向估值提升,日本央行由于担心升值对经济的紧缩作用,采取了低利率的扩张政策,结果导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明显增速,M2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长的财富使广大投资人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催生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也为日后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在这一阶段,日本实际GDP仅增长17.19%,但汇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涨了456%,市场估值水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
在这一阶段,具有资产属性的地产、消费服务、公用事业和保险涨幅居于前列,分别上涨了762%、709%、626%和617%;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前期的低迷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而复苏,涨幅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在前两个阶段涨幅居前的科技、电信和健康医疗行业涨幅居后;消费品和工业由于制造业地位的下降,涨幅也落后市场;能源与银行涨幅基本接近市场平均水平。可以说,这一阶段行业板块的涨幅体现了明显的资产属性,详见图4。
四、日本股市的综合特征
通过分析日本股市在1973-1989年期间长达17年的走势,我们观察到以下特征:
1.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市上涨的核心因素
如果将1973-1989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图5和图6可以看出,长期来看,推动行业板块上涨的核心因素仍是盈利增长。在这17年中,除了电信板块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明显偏离外,其他行业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基上落在均线两侧附近。
2.长期看多少板块均能分享牛市果实
由图7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长达17年的牛市后,日本股市整体上涨了20.23倍,其中涨幅最大的电信板块上涨了64.3倍,涨幅最小的消费品板块也上涨了15.4倍,大多数行业的涨幅在市场平均水平20倍左右。可见,在一轮大牛市中,多数板块都是可以分享到的,而其中跑得最快的行业一定是在此期间增长最快的行业,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详见图7。
3.不同阶段板块涨幅差异明显
尽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各个板块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比如从1973年-1989年期间,涨幅最大的电信板块的涨幅也只有涨幅最小的消费品板块的4.18倍。但在不同阶段,各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要比这明显得多。其中,在1973-1979年和1980-1984年两个阶段,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使板块之间涨幅差异尤为明显,在前一阶段达到20.4倍,在后一阶段达到867倍,即便扣除能源板块在此期间的下跌,这一阶段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依然达到了19.24倍。而1985-1989年的股价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板块之间的差距反而没那么大,涨幅最大的板块的涨幅只有涨幅最小的板块的3.93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普涨特征,详见表3。
4.不同阶段热点很难延续
除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异外,我们还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板块很少延续,而前期涨幅居后的板块在后一阶段很有可能涨幅居前。比如,在1973-1979年期间领涨的能源板块,在随后的1980-1984年期间成为惟一下跌的板块,而前期居涨幅后位的银行,在第二阶段又涨幅居前;再比如,在第二阶段涨幅居前的电信和科技板块,在第三阶段涨幅垫底,而在前两个阶段表现较差的地产板块却成为第三阶段的领涨板块
? ? ? 日本在1973年采取了浮动日元汇率制度,而资本账户管制则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
日本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所投资的海外资产实际上是低估的,而事实上也是低估的,日本是日元升值最大的赢家,那么当时对中国的无息贷款就好解释了,呵呵实际上中国始终在承担着日本避风港的任务.
 ?
? ?
现在的日本很小心,但是如果日元一旦被动的被市场推动升值,那么日本将替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炮灰,但是投资日本等于投资制造业投资高风险产业,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