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吴伯庸: mark,投资市场中,最不值钱的就是观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路神仙的观点满天飞,观点越多,就越迷糊,最值钱的就是严谨的逻辑分析和系统的商业论判,逻辑越梳理,就会越清晰,所以,多看一些比较严谨规范的行业书籍比以上资料要更为有用和明智,指望看名人专家打赌立誓、咬牙发恨都是没有用的,散户的进阶之道只能靠自己去深研。
个人自认为,算是比较喜欢商业思考和投资研究吧,才会愿意去做长期智库。
6.太过浅显,不够深刻严谨
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机构,其给出的资料信息,都太过浅显,很多情况下,宏观预测+行业预判+事件影响=企业增长预期,有价值的精华逻辑很难提取出来,浅显的论证很难成为靠谱的参考。//@吴伯庸:回复@公子是长安:研究员的报告到底能不能看,这个问题很好,也曾让我在中途拌过几脚。
信息资料是我们分析时的重要养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分析,投资初期,我也会本能的重视券商研报,到后期的买方内部报告、卖方分析报告、调研机构报告等,但随意投资年限越长,越发觉其中的问题比我想象的要更多,我身边也有不少研究员的圈子,也道出了研究员行业内部的一些实态,关于这点,我更相信,经验可能更接近真相。
借这个问题的机会,我梳理了“研究员行业”的几个问题
1.屁股决定脑袋,观点被身份绑架。
就拿卖方报告来说,包括券商报告,在国内基本上都不会给出上市公司很差的评级,在A股,我们很少见到“卖出”评级,这就是违背常识的地方,几千家公司,岂能没有一家吗,这个用脚指头感受就可以,为何会这样,因为他们的身份就是“卖方报告”。
很多券商为了迎合客户,增加交易量,经常会发布短线热点的追踪点评,电话推销融资,内部谁的短线票跌了,还会遭到“嘲笑”,你想的是赚钱,券商想的是怎么多赚你的钱,可能说的有些严重,但我观察到的就是这样的现实。
为何大A几乎看不到“卖出”评级呢?因为如果券商报告把上市公司写的太差,上市公司会认为你这是祸害抹黑,直接就把你拉黑了,券商后续的业务就无法开展,这是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
同时,如果你表达了真实的想法观点,那买方机构就不高兴了,你这个报告是卖给买方的,是交易关系,你的身份是客户,所以多少都要迎合一下买方的口味,好比是你已经满仓买入了地产股票,被套30%,你有些担心,请了一个研究员去调研市场,结果他们给你呈上一份看空报告,试问你会开心吗?在现实中,有不少因为卖方报告看空而惹怒买方的事情,由此,我才要说,观点被身份绑架。
就像芒格所说,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需不需要理发,对投资者来说,也永远不需要问我们的券商经纪人是否应该空仓,问董秘公司是否造假,问对手盘你是否应该卖出,问老婆是否应该你刷碗,问贷款机构你是否应该割肉,问带货主播 产品是否正宗。
我们国人有一点是很有智慧的,那就是在你发表观点时,先斜眼看看你是什么身份,身份不对,一概怀疑性去看待,这是很有道理的。
为何规定券商相关行业人员不允许炒股,原因就在这里,像之前海通证券某首席分析师,在自己账户买入股票后,撰写研究报告,积极唱多,以抢帽子获利。
2.信息资料有时不够严谨
起初在投资时,我会引用某一家报告的资料信息,因为我认为关于某个固定的信息数据,在哪都是一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报告所呈现出的市场数据可能相差很大,比如某个行业市场空间,某企业的市占率,前几名的市场份额,甚至企业的某些信息,都不一样,这就是不够严谨。
3.同行之间互相抄袭洗文严重,观点真实性有待商榷
抄袭洗文是行业乱象,财经自媒体之间更是抄袭成风,对于券商来说,报告只是更多的为投资者服务,他们也知道投资者也很难去分辨真假,于是互相之间发布的研报都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
很多研究员都是从相关专业考上来的,很年轻,也没接触过相关行业,他们很多一上来就被安排万字行业分析,可想而知,他们的所谓观点,到底是抄来的,还是蒙来的
这个市场,愿意以严谨的学术精神搞投资研究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4.报告数据存在造假编造可能
这一点被爆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华创证券,当年电话会议中,请来的公司高管都是假的,被公司当场拆穿,更有甚者,很多调研的数据资料,都是调研员本身靠想象编造上去的,相对来说,买方内部报告相对要好一些,因为对于基金机构,资料信息本身就是为了帮助投资,会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但通常都是内部专用。
之前因为看了一份报告中的数据,盲目乐观误判某行业的成长,后来才得知,这个数据偏的离谱,但归根是自己辨别有误的原因,尤其像市占率这个东西,最容易造假,因为调研求证难度很大。
之前某研究员发布了一份关于酱油行业的报告,其中提到了行业饱和的论点,结果是行业增长了又增长,而当时你又无法去求证,翻来走去,最终还是芒格经常说的那句:“还是我自己来吧”
5.可能缺乏独立思考的精力和“必要性”
研究员一天到晚都在干啥呢,根据身边圈子的朋友了解,一天至少开两次会,最新事件点评报告,研讨会,策略会,电话会,调研会,点评个股,给出目标价及评级,到基金机构去路演,以获得更高的认可,其他时间都在撰写各种行业报告,会议纪要,调研报告等,很多情况下都要加班。
总之,要认识到,他们并不参与投资的前线战场,也不需要为客户的盈亏负责任,所以有时我就想,他们有必要独立思考吗?即便有很强的责任心,可能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独立思考,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有些卖方机构为了迎合买方和客户,也会在内部故意设置多空两份报告,后期验证了哪份就把其大肆宣传。
可以试想,如果研究员本身就有独立思考且有足够的信息来辅助投资,早就自己投资发了,何必又辛苦加班挣那点工资呢?
研究员业内也都很清楚,投资成功的难度有多大,国内迄今为止,单纯靠几万炒股至亿万富翁的没有几人,90%以上都是进入私募基金机构等,靠资金规模积累的身价,看看他们的基金业绩,就知道,这种年化复合率,依靠个人资金何时能身价上亿,自己拿铅笔头计算即可,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只是没有人愿意说。
或许80%的散户最终都注定赚不到钱,但依然会有80%的散户会不信这个邪,这也说明,大部分投资者的乐观,从长期去看,都是非理性的,能早点看清这个现实,会让自己更聪明一点。
比如像白药这样的上市公司,能说缺信息资料数据吗?缺关系吗?但其炒股一样难持续,大部分散户都高估了股票短期盈利的难度,却又低估了长期盈利的难度。
正因如此,所以长久以来,我对卖方类报告基本持怀疑性态度,参考性、辩证性去看,其中的有些资料数据可以去参考,但也需要去验证,观点类我基本上直接忽略,尤其是在没有论证情况下,得出的观点更是很随意的拍脑袋行为。
总之,信息数据可以参考,但观点基本忽略。
投资市场中,最不值钱的就是观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路神仙的观点满天飞,观点越多,就越迷糊,最值钱的就是严谨的逻辑分析和系统的商业论判,逻辑越梳理,就会越清晰,所以,多看一些比较严谨规范的行业书籍比以上资料要更为有用和明智,指望看名人专家打赌立誓、咬牙发恨都是没有用的,散户的进阶之道只能靠自己去深研。
个人自认为,算是比较喜欢商业思考和投资研究吧,才会愿意去做长期智库。
6.太过浅显,不够深刻严谨
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机构,其给出的资料信息,都太过浅显,很多情况下,宏观预测+行业预判+事件影响=企业增长预期,有价值的精华逻辑很难提取出来,浅显的论证很难成为靠谱的参考。
个人在有精力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将从企业发展史开始的所有资料,通通会阅读并消化一遍,并辅助自己的商业感受,做出决定,即便这样,被事实打脸的判断错误率仍然不低,自己谈的都保不齐,更何况看着别人写的相亲报告结婚呢?
基于以上经验,个人找寻资料更倾向于一手信息,比如像电商的一些销售数据,在大数据软件就可以查到,财报分析类,优先以公司发布的财报为主,进行独立分析,而不是看那些别人分析财报的文章,生意模式、产品模式上,我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调研体会、商业感受去独立判断,因为这样内心会更踏实。
尤其是,既然我们已经付出了精力,又何必雇人帮我们去谈对象呢,如果对方有利益牵扯(比如客户也看上了相亲对象),又怎会对我们如实相告呢?
迟早我们会承认,投资无法“合谋”,更不可以商量,投资中沟通最大的目的,一是启迪自己,二是看清对手盘。@今日话题
引用:
2022-10-28 10:12
$云南白药(SZ000538)$ @大道无形我有型 @大漠胡杨0001 @吴伯庸 财报一些疑点 1. 为何货币资金100多亿,短期借款有17亿,还要借这个钱干吗 ? 2.留存的收益 去投资,老是亏损,管理无能 3.按说云南白药牙膏很好的差异化,为何应收账款有70多亿,按说话语权应该很强 应收账款很少才对, 这几点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