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多数家长的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唯恐被别人家的孩子超过。认为一旦被别人超过,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家长真正应该考虑和担忧的,不应当是孩子会不会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输赢从来都不会在起跑线上比拼,而是要想想孩子在跑完1万米、两万米以后会不会掉队?在10年后,20年后,能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
一个人不被社会淘汰的,关键不是看当年上的是什么学校,不是看当年在学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因为很多知识考完就很快被遗忘,可能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再提及,许多课本知识可能就会过时。
而是要想想,孩子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孩子有没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必要的学习能力。在未来一个个孩子都拥有了文凭或者证书的社会里,怎样才能让长大了的孩子仍具有存在的价值。
昨晚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她也懒得不想动,把手头的事情做了就乐意了。我说,好巧,我为啥也是这样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这一代穷苦人家的孩子,类似于初代大学生的这群人,所走过的路径是父母、亲友、老师所认为最正确的道路,尤其乡下的老师会告诉你,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这条路是最具有性价比的,因为后来你发现,别的路会更难。
所以,那些年,我在一种别人告诉你“好好读书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的观念中走过,但我并没有像有些孩子一样,除了学习别的全部家里代劳(我会跟着上山割麦、辦玉米、拉架子车、拔草),所以简单的生活技能到现在也还会;而且现在有时候想起小时候那种挥汗如雨、就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有能量、有恒心的人。
而且,那些年也不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焦虑把,就是因为只能接触大山,接触乡下,所以就属于那种矮子里的将军。上初中的时候听人说数学不好学、英语不好学,而且好多人都考不上高中;上了高中之后又听人说,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能力比较弱,高考也会很难。但是当这些道听途说的路都走过之后,才发现类似于“小马过河,深浅唯有自己知道”。
到现在,我觉得虽然好多人说研究生出来不一定有较本科生的优势,但是我想,真正好与不好,只有走了之后才知道。而且,在成人之后如何权衡选择工作、求学、家庭的主次,是个人需要经历的一环。就如文章开头所言,如何仅看短期几百米的冲刺体验,那或许可以在别人引导和训练下形成优势(因为我个人当时作为体育那边的编外成员去参与过训练,而自己到现在最喜欢的也就是跑步);但是人生却是万米几十年的征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周期,难道我要在还没有走到1/4的时候就确定自己会一辈子这样下去?我觉得即使说不会被动失业的单位,也不能有这种把握。
所以,可能我是个理想主义者,结果一直没好过,但所有的过程我甘之如饴。和我朋友后面那样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需要脚踏实地的人,也需要理想主义者,每个人都扮演了社会中的角色,除非天灾人祸让你主动离开这个世界”。
近来,不一定看的进去资料,但是有时候愿意提笔写一些东西,或许对别人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是对自己内心想法的一个反映。率性而为,伺机而动,等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