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10月13日北京的土地拍卖会上,仅有两家民营房企参与现场举牌。而最终买家多为央企,国企。当日北京共成交11宗地块,收入379.5亿元,加上此前10月12日底价成交的五宗地块和9月23日竞标成功的一宗共有产权地块,这一轮集中供地共计收入513.43亿元,与五个月前1109.7亿元的首次集中供地相比,此番入账已经腰斩。
按计划,北京二批次供应地块共计43宗,其中26宗地无人出价而延至下批出让,也就意味着此轮供地流拍率高达60.5%。其惨淡程度已超过上海和杭州,且已刷新了北京此前的土地流拍记录。
如今房地产谨慎拿地已成为楼市的常态,此前包括福州,杭州,成都,苏州,重庆,南京,沙海,武汉等多地均已出现土拍爆冷现象。
上海在二批土拍开始之前,27宗涉宅用地中,有7宗提前终止出让。广州在第二轮集中供地,共有48宗涉宅地出让,23宗地成交,而其余25宗地则留拍,流拍率高达52.08%。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中剩余14宗地块按计划出让,其中9宗地块以底价成交,另有五宗地块均有所溢价,但均未触发摇号。与首批供地时有41宗地块触及最高价,溢价率超过29%的火热,不可同日而语。
土地流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房企的一场博弈。三道红线等政策对于开发商的限制比较严,现在要求以自有资金拿地,房价的上限也被卡得比较死,即使后续市场房价涨了,开发商也没有多少涨价空间,所以呢,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较之前已经明显下降。但是土地拍卖又是地方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不想要,地方又要钱,这个博弈的棋局多年前和现在的演化格局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