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投资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业绩

2023年,上证指数从去年收盘时的3087下跌至2974点,跌幅3.7%;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11.38%;

2023年,我们亏损15.89%

18年回归价值投资后,我们的业绩如下:

2018:-20.5%,

2019:30.38%,

2020:43.68 %

2021:-14.89%

2022:-9.83%

2023:-15.89%

二、亏损的原因

2023年,我们亏损的原因在于:

1、经济低迷

2、市场情绪

2023年,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不好,股市也随之低迷。

但是,短期经营状况虽然不佳,中长期不说看好,但至少还是能保持略微的增长。此时股价下跌一点,正常。但在本已便宜的基础上,再度下跌至一个极端的位置,那就不是简单的基本面可以解释的。

我认为,是情绪过度悲观了。

股价,在绝望时过度下跌,在盲目时过度上涨。

股价,不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只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波动。

投资收益率 = 股息率 + 增长率 + 情绪波动幅度

招商银行举例。

股息率比较稳定。

增长率随宏观经济状况而波动,但增长,还是没问题的。只是增长的速度变慢了,比如说由10%下降至5% 。

咋看好像没什么,但这个5%的增长率降幅,却能造成股价25%的降幅。过去两年加起来,降幅超过50% 。同样,如果经济状况改善,退一步说,哪怕不改善,只是信心稍微恢复,即便此刻的增长率没变,股价也很容易出现1倍的涨幅。别以为1倍很多,也就9倍的市盈率。如果经济状况再略有一点好转,再出现50%的涨幅,至13倍多的市盈率,也不是不可能。

13倍的市盈率,高吗?

增长率只是恢复一点,股价就能从4倍多的市盈率,涨至13倍多的市盈率,这之间的差距高达3倍。

基本面根本解释不了这种变化。

唯一的解释就是投资者信心的变化,也就是情绪。

情绪的微小变化,足以轻松淹没“股息率 + 增长率”。

所以,在《2022年投资总结》里,我们总结出了买入的时间点: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买。

2023年开初时,我们投资的公司股价并没有处于极值,但当时我们为何不先清仓,然后等未来股价处于极端了,再买回来?

原因在于:

1、2022年10月末的时候,市场刚经历过一次极端。

2、我们当时的持仓,估值水平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悲观的水平。

绝望(极端) => 悲观 => ???

“???”究竟是重新回到极端?还是会维持悲观(横盘)?还是会没那么悲观?甚至向合理转变?

不知道。

这就好比,现在大盘处于极端,如果晚点反弹了一点,重回悲观,那是不是要把手中的股票卖了?然后期望大盘在卖出后,跌回极端(再买回来)?

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靠谱,纯粹赌运气,危险。

股市只有在绝望和盲目这两种极端情绪时可以利用,悲观、乐观、合理,这三种情绪,都不能利用。

所以,我们2023年初,当股市刚从极端走回悲观时,我们并没有把手中的持仓卖掉。但如果出现极端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利用极端。

这就出现了我们2023年的三笔交易。

三、2023年的交易

详情见《牧原换招行----记录始于2023年的投资周期11》。

4月10日:海康 => 招行

10月25日:海康腾讯 => 牧原

12月28日:牧原 => 招行

三笔交易的主要原因都是市场出现极端情绪,次要原因是考虑现金流的效率和稳定性。

前两笔由于时间过去较久,效果比较明显。

第三笔才过去没几天,很难说是对是错。

然而,这样的移仓,因失误率高,故只是微调操作,虽能提高整体业绩,但作用有限。

四、真正的机会:

真正利用市场极端情绪的机会是:

我们手上有空余资金,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煎熬后,当市场出现极端,才大规模买入。

很明显,现在市场有这样的机会,但我们却没有条件(已满仓)。

上一次我们具备这种条件的时候,是2020年底,我们大规模买出股票的时候。

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未重视利用市场情绪,精力主要集中在基本面上,故选择了一批价格便宜的投资对象。

问题在于,当时的股价远未到极端。

所以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困境。

股市上涨时,不可能出现极端绝望。

从“收益率 = 股息率 + 增长率 + 情绪波动幅度”出发,

当时最应该的做法是:

1、将约1/2至2/3的资金放在“股息率 + 增长率”上,以保证现金流的稳定;

2、另外的1/3 ~1/2资金,空置,等待未来必定出现的极端情绪。

一次极端情绪,潜在收益率高达100% ,甚至更高。

的确,等待的时间未知,可能会很长,所以必须安排部分资金放在“股息率 + 增长率”上,创建稳定的现金流以支撑日常支出,才能不惧久等。

几年等一次1倍以上的机会,很划得来。十年下来,有个4倍的收益,就非常非常不错了。

即便等不来机会,股市长涨不跌,也能享受上涨带来的快乐,并有机会在出现极端盲目情绪时卖掉。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只有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波动向上的行情。

五、我们所投资的公司:

当前持仓:

招商银行:51%

牧原股份:30%

中国平安:11%

中证红利:6%

其 他:2%

(其他:主要是现金、宁波银行和分众)

不管是招行牧原还是平安,都是各自行业内最优秀的公司。但当前的市场环境,泥沙俱下,主导行情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非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是情绪。

以下简单介绍我们所投资公司的状况,及其当前所处的情绪环境。

招行

招行的经营状况是全中国最好的,但营收和利润增速,却不是。制约招行增长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荒。简单来说,就是好项目太少,烂项目又不想投。钱在手中花不出去,只能曲线救国,开拓财富管理业务。但又恰巧遇上2023年的寒冬,如之奈何……

当然,经济转暖时,这一状况会明显改善。

招行当前的估值水平处于:极值。

牧原

成本优势虽略有缩小,但依旧领先一大截。原因在于,竞争对手前几年的大额投资在猪场峻工后,通过出栏量的上涨把费用摊销下来了。这种非技术积累型的追赶只能取得一次性效果,再想把成本优势缩小,只能通过技术和经验积累,一点一滴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2023年牧原的智能化养殖开始逐渐步入正轨。智能化凭借数据收集上的绝对优势,在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速度方面,将越来越快。具体有多快不好说,但肯定比非智能化的竞争对手快。这样一来,成本优势能否缩小,就不好说了。甚至进一步拉大也不是不可能。

牧原当前的估值水平处于:悲观,程度很深。

平安:

过去几年平安的改革,并未取得成功,至少截至2023年,平安的业绩也没见怎么好转。这与近几年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整个保险行业近几年都不怎么好。

虽说平安代理人的产能较改革前提高了不少,但,就比如把班里的差生开除掉,只留下优等生,平均分自然会上涨的道理一样,代理人产能的提升有多少是因为代理人结构的优化,又有多少是改革措施带来的提升,真说不准。

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还有待开发的庞大市场。前年算过一笔账,大概就是当前前20%的家庭夫妻人均年保费支出印象中好像是3000元左右,算上孩子父母,就更少。这还是被平均的,实际支出肯定更少。

未来随人均收入的提升,保费支出毫无疑问肯定会上升。

保险行业长期前景虽不错,但也是一个深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行业。

有优也有劣吧。

中国平安当前估值水平:极值。

中证红利

大盘指数的一种,以红利为主,没什么好说的。

当前估值水平:极值;

六、2024年我们打算怎么做?

1、继续追求可增长的稳定现金流。

稳定的现金流是一切的保障。

我们投资的根本目的一直都是:可增长的稳定现金流。

所以,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股息率 + 增长率”。

其中,股息率的比增长率更重要。前者是实实在在能拿到手的,后者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利的变化。

2024年乃至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都将保持这一点,不会改变。

2、出现极端情绪时,我们将进行微操

但也只是微操,对整体可能作用有限。

如果没有出现极端情绪,则不会有任何操作。

现金流始终是我们投资的根本目的。

3、若股价出现反弹并上涨至极端盲目的程度,则卖出

个人感觉,2024年应该不会出现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