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5000亿,海天神话落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作者:大师兄,编辑:小市妹

2021年1月,海天味业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公司市值突破7000亿,一举超越巨无霸中国石油,跃居A股市值榜头部之列。

彼时,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各行业消费大白马横扫A股市场,海天味业被投资者冠以“酱油茅”的称号,与贵州茅台并称为A股两大神水。

三年过去了,中国石油早已王者归来,贵州茅台的业绩也仍然稳如老狗,而曾经与超级巨头们共舞的海天味业,已悄然跌落神坛。

【繁华落尽】

刚刚过去的A股财报季,海天味业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年报。

2023年,海天实现营收245.59亿,同比下降4.1%,这是最近十几年来“酱油之王”第一次出现营收下降。公司旗下三大主力产品全线下滑,酱油营收126.37亿元,同比下滑8.83%;调味酱营收24.27亿元,同比下滑6.08%;蚝油营收42.51亿元,同比下滑3.74%。

营收乏力造成了库存大幅增长,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

2023年,海天酱油、调味酱和蚝油库存同比分别提高152.54%、165.68%和61.93%,公司存货价值高达26.19亿,创下历史新高;公司净利润继2022年下降7%之后,2023年继续下降9%,利润下降程度远远高于营收萎缩幅度。

事实上,海天的营收在2021年就已出现停滞,毛利率早在2018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就开始持续下滑。过去5年时间,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了12个百分点,极大影响了盈利能力。

▲来源:同花顺

惨淡的业绩表现,带崩了海天的股价。

2023年,海天味业股价大跌42%,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最近3年多,公司股价大跌超过70%,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成为近几年A股市值蒸发最严重的公司之一。

在最近两年业绩和股价双杀之前,海天味业堪称A股市场的超级大白马。

2011年到2020年,海天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10年间公司营收增长了近4倍,净利润增长了近7倍,毛利率增长了10个百分点,公司市值也从2014年上市之初的400亿出头,上升到2021年7000亿以上,一度创造了“一瓶油”超过“一桶油”的A股传奇。

过去三年无疑成了检验企业成色的极好时机,所有的偏执都会随时间渐渐清晰,大浪淘沙,众神归位。始终坚守海天味业的投资者终于明白,海天味业终究只是“打酱油”的角色,行业地位与中国石油不可同日而语,成长逻辑与“股王”贵州茅台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存量之困】

酱油行业是典型的低门槛红海市场,虽然行业早已进入存量时代,竞争却更为激烈。

除了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上市酱油企业外,非上市公司中还有李锦记,山东欣和、东古、太太乐等诸多酱油品牌近年来迅速崛起,在海天品牌受到“添加剂”事件冲击之际,开始抢占巨头的市场份额。

从存量市场中继续提升份额并不容易,海天也在努力拓展细分板块,成长性更好的“零添加”酱油品类,成为公司的重要方向。

千禾味业最近几年在该赛道的逆势增长,为海天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是“零添加”并不是救命稻草,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收获时代红利,特别是海天曾经因为“添加剂双标”遭受过舆论质疑,要重新赢得这块市场无疑困难重重。

传统的酱油赛道进行品类创新之外,海天的多元化尝试还有不少,公司不但高调进军高速增长的复合调味品赛道,推出了黄豆酱、招牌拌饭酱、香菇酱、火锅底料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食用油、大米以及饮料等全新赛道,跨界转型不可谓不积极。

2023年,代表海天食品制造板块中多元化尝试的其他产品营收34.99亿元,同比增长了19.35%,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1.45%提高到14.25%,而酱油的营收占比则已从历史高峰期的70%以上下降到50%左右。

海天新进入的很多赛道,面临的竞争其实更加激烈。比如火锅底料赛道有海底捞,食用油赛道有金龙鱼,饮料方面有农夫山泉,与早已占据赛道优势的巨头较量,海天更难言胜算。

消费品要进行多元化突围,最重要的是品牌推广和研发投入,体现在财报上就是销售和研发费用的增长。

但是,最近两年海天销售和研发费用不增反降,而管理费用则出现了持续大幅增长,公司其他产品的毛利率也从27.18%下降到21.88%,多元化转型的决心和诚意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021年以来,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数量开始持续下滑,从2021年年末的7430家,下降至2023年末的6591家,今年一季度再度下降至6506家,两年多时间减少近千家。

线下经销商一直是海天味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不但让海天品牌的市场覆盖率高达90%,也为公司打开重要的B端渠道做出了诸多贡献。众多经销商的退出,一定程度上是海天品牌力和产品力下降的缩影。

“酱油之王”竞争力下滑,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中也能看出端倪。

过去很多年,海天和茅台等消费大白马一样,几乎没有应收账款,强势的消费品牌往往供不应求,很多时候甚至都是先款后货,显然不会接受下游用户的赊账诉求。

与之前相比,最近两年海天的应收账款明显增加。2023年,公司应收账款达到2.23亿,同比增长18%,相比2019年增长了近百倍。今年一季度,公司应收账款仍有1.83亿,同比增幅扩大到28%,象征产业话语权的回款速度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

▲来源:同花顺

【盛宴收场】

靠“打酱油”做到数千亿市值的海天味业,堪称中国民营企业中罕见的造富神话。

2021年3月份发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有8位来自海天味业的富豪以超过10亿美元身家登上榜单,是上榜人数最多的中国公司之一,其中第一大股东庞康以264亿美元身家,超越众多国内互联网富豪,排名全球第57位。

不同于农夫山泉、娃哈哈等纯粹的家族企业,海天味业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后期发展主要是依靠庞康为首的管理层共同努力,核心管理层组成的一致行动人,掌握了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不但成为海天造富神话的受益者,也是海天过去蒸蒸日上的保证。

但是,在公司出现经营困境之时,内部意见分歧和人事动荡在所难免。

2023年12月28日,海天味业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原来一致行动人中,吴振兴和黄文彪退出,最新加入实际控制人的是管江华、文志州及廖长辉三人。

管理层人事变动的背后,内部重要人员的减持也在悄然进行。

最近退出实际控制人行列的吴振兴,早在1998年就进入海天,而其减持股份始于20年后的2018年6月,当时他持有公司1387.222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51%,过去几年减持之后,吴振兴的股份还剩下0.48%,累计套现过亿元。

比较诡异的是,文志州在最近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之前,刚刚完成了一轮减持,减持比例大概是其持股的24%,套现超过一亿。按照海天在任高管每年减持比例不超过其持股25%的规定,文志州的减持基本属于顶格操作。

除了吴振兴和文志洲之外,选择套现离场的高管或重要股东还有不少,而且大都发生在本轮股价暴跌之前。

2018年6月,董事陈军阳、陈伯林等人开始减持公司股份;2019年4月,陈军阳、叶燕桥和陈伯林等人继续减持;2020年12月,黄文彪、管江华开启新一轮减持操作……

彼时海天的业绩似乎还没出现向下拐点,市场对“酱油茅”冲击万亿市场仍充满期待,但是超过100倍的PE估值,对应20%左右的利润增收,显然已经严重高估,最理解上市公司的高管,往往都是先知先觉。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味业的第一大股东和掌舵人庞康,2014年公司上市之后几乎没有减持过所持股份。在昔日众多伙伴纷纷减持、淡出、落袋为安之后,一手缔造海天奇迹的庞康,似乎还在勉力支撑,期望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今年一季度,海天业绩出现好转,净利润更是扭转了连续6个季度的下降,似乎又看到复苏的迹象。但是对于即将70岁的庞康来讲,继续奋斗的时间显然也不多了,中国酱油之王的神话还能否延续,显然不能太过乐观。

@今日话题 $海天味业(SH603288)$ @粽哥2025 @先知堂 @陈达美股投资 @空杯A梦 @阿企 @厚恩投资张延昆 @weald @湘西往事 @canco @blues_one @海卓大师兄 @王海天-中概互联网 @江涛 @董翔 @密西西笔盒 @扎克英雄 @行中衡 @持有封基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