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超50家被ST,如何辨别财务造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据Wind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已有超过50家A股上市公司被实施其他或退市风险警示(即ST或*ST),其中八成以上公司均因2023年财报或审计报告等被出具了非标意见等,触发了ST或*ST条款。

其中,5月19日晚间,国瑞科技发布公告称,因参与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业务财务造假,公司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中泰化学也于上周五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受罚原因涉及财务造假、股东资金占用等。

如此大的监管力度,让A股已经不再是垃圾公司的苟安之地。

全面注册制时代,企业上市融资越来越容易,但是财务监管会越来越严,也就是轻审批,重监管。在降低上市门槛的情况下,要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就变得更为重要,而且现在财务造假代价要比过去多得多。

对投资者来讲,要规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雷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投资素养。

上市公司之所以财务造假,主要是基于三种动机,即避免ST或者退市、完成业绩承诺以及维持股价以利于进一步融资。

首先,财务造假最直接的方式,主要是虚增利润。要虚增利润,需要在资产端、收入端、现金流等层面进行全面的配合,在某些科目上容易露出财务造假的端倪。

最重要的是,多关注经营现金流,账面上有真金白银的进账,财务真实度就高一些。如果公司利润很好,而现金流一直很差,利润的真实性就要打些折扣,因为现金流的造假相对更难。

在看企业财报的时候,我们还要重点注意那些容易造假的科目,比如在建工程、存货、应收账款、大存大贷等等。

第二,我们要重视上市公司的分红能力。如果上市公司每年真金白银大规模分红,虽然意味着它没有很好的投资项目和特别高的增长潜力,但至少说明它的财务是真实的。在财务造假频繁的市场,分红率高甚至会成为判断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准。

第三,对于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公司,特别是重大道德瑕疵带来的经营风险,投资者还是应该第一时间远离为好。事实上,市场上有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刀口舔血。康美爆出财务造假的问题是在2018年4季度,随后股价出现了暴跌,但是很多投资者并没有选择及时规避这种问题公司,反而是越跌越买,幻想着这只千亿大白马能够困境反转。

到2018年年底,公司股东人数环比增加了1倍多,2019年一季度环比18年四季度又上涨接近30%,投机气氛可见一斑。

其实,要赌公司困境反转带来的投资机会,也得考虑导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带来本质性的伤害,像这种严重财务造假的公司,连最基本的诚信度都没有了,完全可以一票否决。

@今日话题 $ST瑞科(SZ300600)$ $ST中泰(SZ002092)$ $*ST左江(SZ300799)$ @粽哥2025 @先知堂 @陈达美股投资 @空杯A梦 @阿企 @厚恩投资张延昆 @weald @湘西往事 @canco @blues_one @海卓大师兄 @王海天-中概互联网 @江涛 @董翔 @密西西笔盒 @扎克英雄 @行中衡 @持有封基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