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思考记0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投资最大的风险,在于认知偏差,而非投资标的本身的风险,当你精心挑选的投资标认为有80%上涨概率,但事实是它的概率只有50%(对,甚至连51%都没有),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只是随机概率。如果它真的命中那个50%的概率上涨了,你就会不断强化你的错误认知。

尽管我一直认为,投资就是认知变现,但最可怕的就是认知偏差,而且它有一半的概率你是无法知道自己失误的决策,也就无法更好的复盘。如果你连续几次在50%概率中获胜(这跟投硬币猜正反面一样是完全可能的),你会把这个认知无限强化,因为你知道它真的“有用”(就跟强化游戏装备一样)。直到崩塌的那一次,你就会开始自我怀疑,当然你并不会就此收手放弃,因为它毕竟让你成功了5次呢...于是之后你陷入不断纠结、挣扎、往复的旋涡中,直至你的方法论完全崩塌。

你以为经历这个过程你就走上“正道”了吗,呵呵,并不会,你依然会陷入像上面一样的下一次循环,万劫不复才最可怕。

在投资的世界,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那个“随机漫步的傻瓜”,但自以为不是“傻瓜”。

在市场上,最可怕的心态就是“自信”,这可不只是说“过度自信”,哪怕一点点的自信,都可能蕴藏风险。自信也许在生活事业上很有用,但是在投资这件事上,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增加哪怕一点的成功概率(也许会让你心态爽一些),毕竟自信作为一种心态是主观的,你的自信只存在于你的世界中,而你的投资标的是客观的,它业绩的好坏并不以你的自信而改变一丁点。

相反,投资这件事,最可贵的心态是“不自信”,不自信会让你谨小慎微,畏手畏脚,在投资上这可不是什么坏事。帮助你降低操作频次(减少交易的摩擦成本),不自信会让你一直思考你要买入公司的缺陷、问题,不自信让你知道,你永远还有没看到、没想到的一些情况。在不自信的情况下,当你发现一个投资标的,你实在想不到任何不买入它的理由,并制定好一个完善策略,并能严格纪律执行,那么也许你就真的适合买入它了。

毕竟,你不买,那你的收益永远是0%,敬畏市场总是对的,但是真正理解并不断提醒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大部分人往往在股票下跌崩盘的时候,才想起来这句话吧,这好像是用来自我慰藉用的?

巴菲特说过,投资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亏损;第三记住第一第二条。比起赚钱而言,不亏钱更重要。

回过来,如何让自己跳出“随机漫步的傻瓜”,我认为,首先要保持一个“不自信”的心态,永远认清自己是“傻瓜”,是的,就算你跳出了“随机漫步的傻瓜”,你还是“傻瓜”,只不过是一个“不自信的傻瓜”。

即使你看了很多投资的书籍,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研究,你也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聪明人”,因为你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后,你潜意识里仍然告诉你,你是自信的。

筛选出投资标的时,保持对它的不自信、怀疑,直到你觉得非买不可,并且你认为它成功的概率是100%,当然你知道这不可能,世界上没有100%绝对的东西。换一种说法可能会更好一些,你认为它成功的概率无限趋近100%,那就可以出手买入了。你要知道,往往你认为它无限趋近100%,客观真实情况可能是只有60-80%的概率,它永远要打个折扣。至于是多少折扣,这就看你的能力水平了。

思考“为什么不买它”,远比“为什么要买它”重要得多,但我们几乎都是用后者思维在思考判断,甚至下注决策。即使是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在写研报的时候,90%的篇幅都是在写“为什么买”,貌似5%才简单写一点“风险提示”(至少我大A股的都是如此,因为没有健全的做空机制,几乎只有做多研报,没有唱空的研报)。

大部分人用“为什么买它”来决策买入,买入的理由1、2、3...,逻辑清清楚楚,但是你也知道,市场也让大部分人亏钱了,所以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也许有人也赚钱了,他们只是在“随机漫步”)。

列一个“为什么不买它”的清单,可能是商业模式不好,可能是现在估值太贵,可能是蕴含潜在风险....直到你发现一个目标,查阅了很多信息资料,并经过自己的多维度思考判断,居然找不到一条“不买它”的理由,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趋近100%概率成功的机会。

“不买理由”清单,是一个很好的逆向思维投资方法。你会发现,这个市场的大部分信息充斥着买入的理由,充斥着大量“机会”,仿佛你置身于一个大金矿,遍地是黄金,那你可就千万要警醒。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当出现一个机会巨大的利润,必然会有大量的竞争者涌入,直至把利润抹平,你想想,美国股票开张了几百年,中国A股也有几十年历史,这就不会是一个有红利的市场。

关于“买入”、“机会”的新闻内容,你也反过来想(用逆向思维),到底谁在生产这些内容,谁在给你看,他们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毕竟写这些内容也是有成本的),你会发现这也是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