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2024年4月交流摘要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2

海康预期国内经济逐步企稳,业绩前低后高,全年归母利润160-170亿(同比13%-20%)。

1、关于 OT(Operational Technology) 厂商

A: 做 OT 公司,就是把视频,还有雷达、 热成像、音频、X 光等等这些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活动的场景中去,解决场景中的问题。 比如说,这些年我们做 的工业相机可用于定位、测量和缺陷检测等和运营相关的活动,工业测温能应用的范围能达 到 3000 多度的测温,X 光设备可以用于工业中的缺陷检测,工业听诊可以用于设备运营的 工作状态和异常的监测,高光谱技术可用于物质成分检测等等。

2、2023 年是第二年 EBG 的业务收入超过 PBG

A:由于政府依然需要通过技术的手段提升治理水平、社会运营效率,并会保持相关投入,我们对 PBG 业务没有那么悲观。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细分行业领域的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企业在技术改造和技术提升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而我们也在继续往产业的上游走,EBG 业务正在进入一个更好的时代。

3、海康建立起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技术体系,背后的机制?

A:研发的机制方面,在海康的研发团队里,研究院处于基础技术的研发,对于基础技术保持长期、提前的投入。例如,我们从 2005 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从最开始的安防相关的 VCA 技术,到车牌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在早期人工智能发展还相对缓慢的阶段,海康就已经在核心技术上进行投入了。

进入大模型阶段,我们也投入得很早,最早是做视觉大模型,并发现大模型的技术可以 大幅度提升对视频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也较早在 LLM 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工作。

我们构建了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册用户 24,000 家,面向用户生成超过 10 万个模 型,并在 100 多个行业 22,000 多个项目中落地。

总之,我们一方面得益于长期在基础技术上投入,另一方面与产品部门和各个 BG 协作 形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开放平台快速赋能用户,谢谢。

4、关于海外业务

A: 未来几年,海康的海外业务是增长的,并对海外业务做了组织架构、运作机制等调整,会进一步加大在海外的投入,在更多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适当做一些营销人员、通道及模式的调整,来适应各种变化。除了主业部分,海康的创新业务在海外也在增长,包括之前的萤石、海康微影、海康机 器人,海康智存,现在的海康睿影、海康慧影、汽车电子(重组后叫森思泰克)及海康消防, 都在继续往海外走,加大海外市场投入。

5、一季度费用增速高,创新业务表现不错

A:一季度费用同比增速较高,有公积金、社保、差旅等人力费用增加的影响。虽然整体人员基数稳定,但去年四月有调薪,导致今年一季度人员费用影响同比更大。归母扣非部分,一季度确实有个别创新业务的利润较好,但属于机会型变化,例如存储芯片的价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涨较多,而我们存储业务的节奏比较好,一季度的盈利情况不错, 但不一定是可持续的。

6、多模态大模型和 AI 能力

A: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保持在人工智能(包括在大模型)方面的大量研发投入。 基于我们的大模型,AI 开放平台的应用也保持着高速增长,面向安防、交通、电力、钢 铁、煤炭、安检等多个垂直行业,结合这些行业的高质量领域数据和知识,打造行业模型和应用。

在云眸方面,我们的大模型能力被广泛使用在智能巡店等应用上,帮助中小用户实现智能化升级。

面对不同的行业用户,我们在 AI 开放平台上生成了超过 10 万个模型,在 2 万多个项目中落地,形成面向千行百业不同需求的策略。

7、如何看待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

A:现在做 AI 的公司非常多,包括以前做小模型的、做具体场景的,他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会跟伙伴合作。比如,像这些做小模型的、特殊场景的公司,有的有自己的算法,有的没有需要我们提供算法而他们去做调整的, 有的需要我们提供组件或者一些特别功能的。我们也开放了我们某些产品的硬件平台,伙伴要在上面在做 firmware,可以下载它的软件和模型等,配合来做。

8、观澜大模型对公司本身的提质增效体现?

A:观澜大模型对公司的提质增效案例:

第一,公司供应链生产计划的自动排程。我们利用大模型,通过获取的大量物料、仓储、生产资源以及订单信息,以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生产排程。让产品交付率提升了至少五个点,应该说效果非常显著。

第二,公司营销端的智能化升级。利用大模型的技术进行分析,挖掘潜在的客户,并对潜在的客户进行有价值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信息的针对性投放。

第三,公司软件工作的部分自动化。较大幅度提升员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效率。

9、相较于同行业的友商,公司 2023 年毛利率的改善幅度较小。2024 年毛利率展望?

A:每家公司的产品结构及收入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差异较大,不好比较的。

公司去年降本带来的毛利率改善是明显的。22-23 年 宏观经济影响下,相对价格低的产品更受用户的喜爱,产品收入的结构改变引起毛利率的波动。总的来说,公司的毛利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成本与产品收入结构不太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2024 年我们也将致力于维持公司毛利率的基本稳定,谢谢。

10、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低于营收,是否归因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增长?是否会常态化?

A:关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有八个创新业务,有的盈利,有的亏 损,在过去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公司持续投入,其中最短的也有四年时间了。目前创新业务的经营状况在逐步改善,从收入的占比来看,去年创新业务也增长到了 20%,给少数股东权益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本季度的也有部分创新业务贡献了很突出的盈利,但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在海外的合资公司,经营状况也在改善,也会带来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化。 目前来看,公司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化是正常的,请大家不要担心,谢谢。

11、经营性现金流变化的原因?

A:2023 年经营性现金流的还是不错的,一方面过去几年公司一直在加大存货储备,在现金支出中占比较为明显,到 2022-2023 年,公司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应对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了,存货方面也相对稳定,现金支出也会相对收敛一些。此外, 公司也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从而总体呈现出目前的现金流的情况,谢谢。

12、2024 年的存货策略?

A:关于存货,2024 年公司基本保持现有的规模稳定。

13、关于人均产值展望和规划?

A:公司经营需要在各方面做平衡,一般来说对于比较成熟的业务,人均产值可能比较 高,但是对于新开拓的业务肯定是要偏低一些。海康并不刻意追求人均产值的指标,因 为如果只追求这个指标好看,可能会对业务发展带来一些影响。我们还是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做一些业务的选择,把这个数字看的比较淡,谢谢。

13、关于音频业务?

A:音频因为涉及到隐私保护,所以在安防的应用上很敏感,海康过去对音频的探索和使用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技术有所发展也并不把它产品化。

在音频技术下的应用形式,比如说声像仪,就是基于麦克阵列的应用,可以在交通上做鸣笛检测、在会议室做拾音阵列。另外,在一些工业的应用 上,声像仪可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振动频段,来获得额外信息。

比如说在电火花产生时会有特定的一些声音,声像仪就可以找到这些声音,也找出故障和隐患。

在输气管道泄漏这样的场景上,声像仪也可以应用,因为在很多工业场景下都会使用输气管道,这样的需求就很普遍。

骨传导拾音器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就不展开说了。

另外一个和音频有关的形式是光纤,海康对应的产品有光纤听诊,可以在工业上有很多的应用,其中最大的应用可能就是皮带检测。中国的皮带数量非常巨大,有几十万根。用光纤的一个好处是是无源,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皮带上铺设以后,就能够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音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来做诊断,判断皮带在运行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异常,这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突破。

去年我们也在一些特定的工业场景下验证了产品效果,做了一些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所以对于这块技术和产品我们比较看重,谢谢。

14、越来越多关于数字化的产品和应用,复用率的情况、趋势?

A:真的没有可以量化的市场分析数据,我们也特别希望投资行业有一些扎实的调研和分析供我们学习。

15、一季度五个业务板块的增速排序?全年 160- 170 亿预期是归母净利润吗?

A:五大业务排序,最快的还是创新业务,因为创新业务的历史基数比较小,增加新产品线对创新业务的提升最直接,所以创新业务的增速快一些;其次是海外业务,一季度海外的出口数据,表现都还比较好。海外的市场规模体量够大,我们的耕耘也比较细致,产出也不错;第三个是 EBG 业务,在国内主业中相对不错;而 PBG 和 SMBG 相对来讲压力要大一点,总体是这样。 关于利润指引 160-170 亿是归母净利润。

16、2023 年创新业务的增速好于行业的原因?

A:我们还是希望比同行业的公司表现得更好,既包括主业也包括创新业务都如此。我们也坚持长期主义,希望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贡献,在技术创新上、在对一些特定场景的特定需求的满足上,我们会做更多的努力,谢谢。

17、未来会开发更大规模的基础大模型,还是投在行业场景优化方面,谢谢。

A:我们的观澜大模型包括了三层架构,分别是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任务模型。 为什么不是一层就够了呢?因为虽然基础大模型很重要,构建了很强的认知和推理能力,但是这样的基础大模型无论是在训练还是部署上,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另外,很多具体行业的应用上,都需要非常多的行业内部知识输入,才能满足这个行业 对于任务的精确解答。所以我们在基础的大模型上,又再把行业的知识输入进来,构建行业模型,而这个行业模型面向具体行业任务的时候会有更高的解决能力,它的部署成本也会优化。 最后,在我们面向一些专门的场景时,针对不同场景我们进一步的精炼任务模型,精炼出来的模型甚至可以部署到边缘侧的产品上,这是一个非常高性价比的应用模式。

关于我们对于基础模型和行业模型的策略,一方面海康会持续的投入自研的基础底座,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非常紧密的跟踪产业界、学术界在基础模型,包括开源模型上的进展。

在行业应用上,我们会面向一些重要行业,或者一些核心的行业需求,在基础模型上训练行业大模型。我们关于行业大模型、基础大模型的工作会齐头并进,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谢谢。

18、从 AI 的价值创造角度来说,我们怎么去看它创造的价值?

A:使用人工智能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方面的帮助,从自身技术迭代的角度说,我们使 用 AI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信号处理,提升产品的性能,改善原有算法的效果,可以说 AI 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没有 AI 对于感知技术的提升的话,海康现在要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挑战会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大家特别关注大模型在认知方面的能力,海康在这方面也在投入布局,大家对推理的期待很大,都希望可以变化出更多的应用,但是这条路会很漫长。

在商业客户的实际场景中,落地的时候有很多细碎的、非标准化问题,但我们的客户希望我们不仅仅是给他做个咨询,而是非常的精准解决他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客户希望不能有误报、漏报,算法面对这些场景,困难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在单点上的应用做得好之后,将它成功地变成商业模式去推广,又要面临不同场景适配带来的很多障碍,所以在业务上我们还会谨慎的投入,也脚踏实地的去开拓,谢谢。

19、未来 AI 技术发展成熟到可以在行业稳定应用 时,公司如何获取收益?公司的软硬件产品是否需要做全新重塑,还是进行一些适应性 改造即可?

A:我们在具体的产品中添加相应的 AI 功能并获取回报,以支撑我们在 AI 上的投入。

印象中,我们在 AI 上的投入就没有亏损过。 2005-2006 年开始做视频内容分析(Video Content Analysis,VCA),成功落地的一个场景就是 2008-2009 年的车牌识别。

2013 年起,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其他各种模型,AI 技术在人脸、车辆等的识别应用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回报。

今天我们将 AI 技术应用到感知技术上以提升信号质量,以音频为例,不论是光纤或者麦克风阵列的音频产品,都使用了 AI 技术;不只是音频识别,在其他方面 AI 技术也有应 用,如 AI ISP 技术很早就应用到读码上面,将误码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我们将 AI 技术应用到公司的产品和业务中时,是持续地做小的调整,而不是每年要做大调整或者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司对 AI 技术在推理上的使用比较谨慎,我们考虑过基于 LLM 大模型的 AI 推理,在一些行业应用于数据挖掘时也有一定的回报,但因为没有很好的回报还不能大范围推广并应用到其他很多行业。

现在不只是海康,几乎所有做 AI 的公司都面临很多挑战,可能有些特定的行业或许已经有比较好的回报 了,但是在大多数行业的 AI 推理应用上,目前看不到比较好的回报。

海康来说,AI 技术包括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一定是系统的解决方案。用不同的算法去做不同的业务类型,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有些通过摄像机、NVR、前端服务器等硬件实现、有些通过软件实现、有些可能在云端实现。有些可能通过公有云实现,有些企业不希望数据上公有云可能通过私有云实现。

海康现在的架构,包括营销体系、开发体系还是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时我们也会适当 调整内部运作机制和内部机构来适应这种变化,目前没有看到要做大的调整的需要。

20、关于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有的项目进展比较快、有的比较慢?

A:我们过去对园区建设的规划,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和对未来的预期和假设。

有些园区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有推迟,交付比预计要晚一些;也有些园区是根据过去几年产品的发展情况来做调整,有些产品线销售比较好,园区建设就会加快;有些产品线与预期有差距, 园区建设就会减慢。

研发园区方面,基本上是针对研发布局的,如武汉科技园、西安科技园、成都科技园, 还有杭州总部的一些建设,机器人和微影也有自己的总部园区建设。

制造园区方面,在桐庐, 公司投资建设海康威视全球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海康机器人投资建设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 (桐庐)基地项目;

在重庆,重庆科技园一期二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正投资建设三期项目, 萤石也投资建设了萤石智能制造重庆基地项目;

在武汉,武汉智慧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完 成,可能会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在郑州,公司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制造基地项目,进行一些大型结构件和产品的生产。

21、未来固定资产投入和收入的比例,是否会逐步扩大?

A:过去几年因为在园区建设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所以固定资产投入较多,接下来固定资产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

现在的在建工程交付完成后,预计固定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能大致会在 15%-20%区 间,未来不太会超过这个区间。

22、智能物联行业跟原来的安防比,行业规模会有多大的提升?按公司在智能物联行业里的竞争力,未来三到五年,公司收入两千 亿、三千亿的规模?

A:目前我们没有收入规模的想法,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许会有。

安防业务未来还会有增长,增速度可能变慢。 在智能物联(AIoT)方面,我们看好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句话说“我们往往会高估 1 年的变化,低估 10 年的变化”,未来一两年的变化受太多因素影响,看十年后可能会更准确一点。

看看提供数字化产品的企业,西门子 2006 年提出业务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过去十七年中,业务做到300 亿欧元;

爱默生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包括流量计、液压计、温度计等仪器仪表,做到 70 亿美元;

其他一些做视频或者物联感知相关产品的企业,如做工业相机的康耐视差不多 10 亿美元规模、基恩士差不多 50 亿美元规模。

海康很早就开始进行相关规划,提供面向企业数字化场景的产品,取得了一 定业绩,也比较有信心。 有句话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受太多因素影响。

我们希望海康提供的面向企业场景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打造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是我们努力要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完)

全部讨论

05-30 07:51

学习

05-25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