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侨阳光-林伟

青侨阳光-林伟

行或不敏,然前行之意不移。心多好奇,然求真之思不息。 众人多好轻,吾意却求重;必也轻者速,而重者远。 扪心以言,吾行或缓,吾愿或远;然若吾意既定,便也虽远必达。

青侨阳光-林伟回复的提问

林总 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他的全部讨论

讨论

回复@用鑫炒股: 国内的供给侧改革、科研机制改革、金融市场改革的思路,都更接近于美国而非日本。就美国VS日本两套模式,中国改革更接近1980s后的美国?
查看图片//@用鑫炒股:回复@青侨阳光:如果参考日本的经验变化了?

讨论

年前低点的时候,接近45%港股医药股跌破净资产。今天靠着久违的全面普涨,港股医药的破净比率回到40%-41%,终于可以期待“只有40%公司跌破净资产”的港股医药了~ [围观]

讨论

前些天,瑞博刚授权了勃林格殷格翰开发siRNA药物,今天就传出舶望制药1.8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诺华开始siRNA。中国siRNA产业的加速跑,比预期来得还快

讨论

回复@盈盈宸睿: 可以去看海外成熟后的毛利率,好像是个不错的替代指标:那些稳态毛利率70%-80%的,一般学习曲线会比较陡;那些稳态毛利率也就40%-50%的,一般学习曲线会比较缓。//@盈盈宸睿:回复@青侨阳光-林伟:请问,哪些主要的器械学习曲线很陡?

讨论

回复@5年以上看公司: 前些年资本热的时候确实扩张过度,行业最爆发的“沉默性成长期”也已经过去,估计很难再现以前的预期盛况。但好在根据地足够牢固,行业空间也够,若能真心实意地去推进归核聚焦,让资债表恶化和内生价值增长减速趋势企稳和逆转,再来一次逆境反转也是有明确业务基础的。//@5年...

讨论

回复@农夫平: 好像是更难。很多医疗器械尤其是学习曲线很陡的医疗器械产品,它本身是医生操作的延伸,与熟练操作的医生之间会逐渐形成强大的绑定。
比如某一款创新高耗A,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是6%的全因死亡率,隔3-5年再做可能就只有3%的全因死亡率,这时候来一款逻辑上性能更优但并不拉出代...

讨论

回复@但求空无物: 不是很明白你说未来几年中国会通缩和GDP很低速度增长的逻辑是什么。在我看来,未来几年中国的实际增速和通胀水平向新常态回归的概率会更大些。可能背后的关键,还是对“百年变局”的理解不同?
过去10年自下而上跟踪医药行业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创新药械竞争力提升之快,对...

讨论

回复@但求空无物: “卫生总费用增速能不能达到名义GDP的1.2-1.4倍”,是关于医药行业长期超额增速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对好回答:
I. 数据上,我们去拉各个国家卫生总费用和名义GDP增速的比较,所有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卫生总费用增速都是超过名义GDP增速的(典型的是1.2-1.4倍),卫生总费用...

讨论

回复@但求空无物: 第二个是长期通胀率预期问题。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1990s年代相仿,美日德英法加澳韩1990年至今的CPI均值是2.27%。
很多人喜欢拿日本来推演中国,因为同属强调节俭喜欢储蓄的东亚文化圈、也同属出口导向制造立国型国家,觉得中国也会与日本一样陷入长期低通胀甚至时...

讨论

回复@但求空无物: “中国未来能不能实现4%真实GDP增速”,是关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问题。我们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但参考我们所敬重的一批经济学家的判断,未来20年,中国经济实现4%-5%增长新常态是可预期的。
查看图片//@...

讨论

回复@但求空无物: 我的理解,这是关于中国医药医疗体系10倍空间可行性的问题。
首先,参考欧美日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验,在经济持续发展期,卫生总费用差不多是名义GDP的1.2-1.4倍。假设中国未来10年每年4%的GDP增长+2%的通胀=6%的名义GDP增速,中国卫生总费用就能维持7%-9%的年增长,8%增长30...

讨论

临床开发速度上,是真猛

讨论

过去2周港股医药这么一针猛跌,还真又有点兴奋了

讨论

一看产业新闻,感觉行业前景无限,天高水阔;一看公司股价,感觉行业前景黯淡,大厦将倾。

讨论

3种投资思路:
1. 回归——估值通道稳定的标的,在估值通道的低位投回归。弹性有限,但胜在机会众多。
2. 高增——内生价值高增的标的,不需要过度苛求估值地投内生增长。数量有限,威力随时间而累加。
3. 跃迁——被错误定性归类的标的,投逻辑逐渐展现后的能级跃迁动力。数量较少,...

讨论

回复@浑水行者: 中国新药在海外的销售额,2020年1亿人民币多点,2021年不到10亿,2023年估计接近100亿——从增量看还是很快的,从存量看还很低。相比海外新药6万亿人民币的体量,还只是蹒跚学步。
不过,从过去几年爆发的BD趋势,和中国新药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占据优势(比如CART、双抗、ADC...

讨论

回复@思奇奇医药牛市: 还是有优势的:1. 国内做的临床数据,如果全部或部分被FDA认可,可以降低欧美招募需求和人数,中国150人+美国150人,成本比美国300人还是要低得多;2. 临床前环节,国内的成本也更低,同样的200亿美元VC资金,在国内能撑起来更多的初创企业做更多的试错型项目。
然后,这...

讨论

回复@浑水行者: 当前阶段,感觉主要还是研发成本优势,尤其是临床研究成本优势。
比如,国外把一款新药推进到上市环节,也许是4-6亿美元成本和6-7年时间;类似的一款新药在国内推进到上市,也许是4-6亿人民币成本和5-6年时间。国外入组1个病人可能需要100多万人民币的成本,国内入组1个病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