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以来,三次买入的机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从今天往回看,2021年年初的时候是股市的一个高点,至今为止已经持续下跌3年了,在这3年里,在我的认知里有3次能买入的机会,如果能把握住这3年还是能盈利的。

第一个机会就是2021年年初时的可转债。在2021年2月初我突然接到证券公司的电话,说最近可转债下跌比较大,要注意风险,我开始关注可转债。我对可转债的基本规则还是有了解的,但是只是打新债,上市首天就卖出了,没有过多的持有。于是我登录宁稳网上去查看可转债的价格,发现好多可转债都跌倒了80元左右,虽然当时有可转债不能兑付的谣言,但是不可能几十只可转债都不能兑付吧,我那几天集中学习了好多可转债的知识,我判断以当时的价格买入可转债应该是低风险的,而当时我刚好有40万元2年后要归还的贷款,我当时还在犹豫要不要买股票,后面我决定不买股票了买可转债,因为我可以买2年后到期的可转债,到期收益率大概能到10%以上,我可以持有20只这样可转债,剔除掉有暴雷预期的可转债,这样应该风险很小。我这个决定在2021年初确实很正确,如果当时拿40万买股票,2年后亏30%是保守的,而我当时买可转债,2年赚了30%,这一正一负,带来的收益不少。

但是这次买入机会的把握,我只能给60分。2021年年初股票已经很贵了,当时我进入股市才5年,还没经历过股票腰斩再腰斩的情形,还沉浸在2年市值翻了一倍的喜悦之中,没有注意到风险将至,应该要对股票的仓位进行减仓,而当时可转债是极度便宜的,光持有到期都有大于10%的收益,如果配合上策略,这3年赚50%应该是有可能的。一个板块贵,一个板块便宜,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可是我当时持有可转债仓位不多,只有20%,可转债虽有盈利但对我整个仓位来看,其实贡献不大。如果现在让我回过头来看,如果高低差异的估值,我至少能上一半的仓位。

第二个机会是在2022年4月26日左右。当时全市场股票都在跌,房地产危机已经开始显现,我已经不敢再加仓房地产股票了,我开始将目光转向医药股,买了白云山悦康药业乐普医疗生物股份,当时这笔投资还算是正确的,至今为止还略有盈余。

但那次买入机会的把握,我也只能给40分。因为我当时房地产股票持有仓位已经超过50%,而我持有的房地产股票在3月15日重挫下跌后刚好有个80%幅度的反弹,比如新城在跌倒20后反弹到35,万科跌倒13后反弹到18,我持有房地产股票仓位在50%左右,金地从10元反弹到15,此时是调仓的很好时机,我应该顺势将房地产仓位调到20%。

第三个机会是在2022年10月31日左右。此时恒生指数大幅度下跌到14597,当时买入了新城发展、新城悦服务、雅生活、碧桂园服务腾讯等,没想到港股跌起来猛,反弹起来也猛,一个月从底部算起我买入的股票都涨了3倍,我当时也盈利了几万块钱。

但这次买入机会的把握,我只能给区区20分,可能不去把握更好,因为我踏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港股。那段时间我买入港股的仓位是很少的,才10几万,最后也盈利不到5万,但是当时给我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港股会大幅度反弹。我在2023年年中,开始大幅度加仓港股,至今为止持仓比例已达到50%,但是我大仓位买入港股后,港股再没有大幅度反弹,反而让我亏损不少。

我前面说了三次买入的机会,基本上指的是三次明确的时间点,如果说现在给我第四次买入机会,我想我仍然会看向港股。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没必要踏入港股的,因为A股温柔的多,而港股是真会吃人的。我现在买入的很多港股的股票相比高点都打了2折、1折,甚至0.5折,只是现在我们没必要再悲观下去了,因为股市的估值跟无风险利率高度相关,港股对标的是美联储利率,现在美联储利率5%,你在港股买股票,股息率至少要大于5%才有投资价值,而大部分公司分红比例在50%左右,所以你看港股,很多现金流良好的消费股现在都是10PE。现在美联储利率已经是最高点了,下一步就会降息,虽然降息可能会迟到,但是绝对不会缺席,我们把目光放长远2026年,两年后美联储利率肯定会讲到2%一下,那个时候对于现金流良好的能持续分红的股票我们要求2%以上的股息就行了,股市的估值就会达到25PE。我现在持有中国飞鹤周黑鸭颐海国际、等将来的估值都能提升,昭衍生物、泰格医疗等生物医疗股美联储降息后也会迎来更快的发展,还有万科、新城、金茂等房地产股票,它们PB都到了0.25、0.15、0.16,两年的时间我觉得他们不会破产,撑到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债、有息负债利息等负面因素都能得到缓解,房地产股票资产质量能重新评估,相应的碧桂园服务雅生活服务等物业公司的应收账款问题也能得到解决。现在再持有港股,只要没有杠杆,已经是只输时间,不输本金了,我相信两年的时间能够证明我的判断。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03-10 15:58

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现在也在犹豫和抉择。2020年市值达到600,即使有打新的加持了,这几年一直没有大的提升,是不是该离开招商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