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系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0

写在前面:1、为什么做股票投资:经济再差的时候也会有相对景气的产业,股市机会多,而现实里如果做一个行业转身很难。但与此同时A股长期看就是一个粪坑市场,从诞生到现在就是只考核融资且以多为荣的地方,所以主要持仓只选择长期和公司一起成长而不是上市只为套现的企业家。2、投资要理性: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投资就是精彩和平庸交替的历程,高潮总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就是苟着,不要犯可能让自己出局的错误。3、保持理性的方法:做相对收益,如果只有一两个细分行业上涨而大多数没怎么表现的时候没跟上最好的心态平和,最差的时候别被指数落下即可。4、为什么要选择价值趋势投资体系:普通大路边的研究意义不大,券商研报也经常是跟随股价做调整,很多时候跟股价同步没有领先作用,股价的转势常在一些高频数据,关注主要矛盾和一些关键事件刺激,而多数时候普通投资者没有信息优势,所以大方向更重要,利用好擅长的股价趋势做辅助判断,在大方向基础上做趋势投资。

思想转变:1、对市场风格的认识,不再是那几个拍脑袋方向的对立和跷跷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科技股,过了他的时代就成了普通股。2、转为追求相对指数的α收益。3、不局限于趋势量化交易,而转变为从关注熟悉的股票中择时。4、量化交易只能做短线,只可以小仓试。

投资要点:1、组合投资做趋势交易,追求相对指数的α收益。长期持续稳定赚钱只能靠长期持股获得,景气度,确定性和成长性为主,博弈为辅而不是反过来。注册制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股票失去流动性,跌下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另外,基本面和估值是一回事,还要了解股价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催化剂,关注当前压制股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毕竟多数股票而言短时间内基本面不会有根本变化,而股价却可以。2、专注少数熟悉且向上的行业,高景气+困境反转+气氛组+消费医药,长期跟踪不风格漂移,同一时间最多关注3个板块,而且3个板块不要有太大相关性,市场中杂音太多,关注的多了的结果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赚钱,毕竟不是做财经自媒体。3、非重点关注的高景气板块主要是技术面上做etf、etf成分里的龙头股或者走势形态好的人气股,不做游资类小盘妖股,这样至少能跑赢板块大多数个股且耗费精力少。操作上在其启动时介入试错,不确定标的但决策时间不多的时候可以同类型先多买几个标的,先上车再研究,之后将仓位整合。4、但也要注意,重点关注行业少但也要每天大致翻一下其他活跃板块,否则容易思维僵化一根筋。短期可能走强板块但又没有深度研究过时直接上etf。5、有安全边际的前提下操作,低位格局不要高位格局。6、做波动率小的股票,同一个板块里选股还是倾向于机构风格(虽然也经常被骂追涨杀跌,但波动率还是小),而不是经常走A字的游资风格。7、原则上不逆势抄底,尤其没流动性的小票,高景气股票的极端杀跌情况可以小仓位参与。8、趋势量化交易主要适合短线,多在差价里使用。9、判断未来主线的时候,筹码结构也很重要。10、技术面的趋势投资,只是交易的术。趋势投资的道,是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趋势。成长是股市的主旋律,景气行业是收益主要来源。基本面持有高成长的景气行业,用技术面控制仓位。选择沿着大路往前走,不知道有多远,需要多少时间。但是这么走下去,肯定能够到达终点。

宏观:流动性、货币、信用。一个是信号的意义,另一个是后续动作和持续性。行情所处阶段和可能的影响。货币是信号弹,信用是大部队。PMI数据参考意义很重要,可以看出当下企业的信心情况。

政策:主要是政策引导和市场反应(教培反垄断等)。一个是政策的引导,另一个是预期政策可能会对相关行业甚至整个市场信心的影响。

救市举措和效果:07年的不断加息,08年的降印花税,15年开始的警示风险到后面股灾的不断降准降息,18年的几次降息,政策是一个态度和逐步递进的过程,不是开始一个表态就马上政策底了。前两天段子里写的历史上救市过程:先是上头开始喊话,就像让大家挺起脊梁;如果不管用,就让基金公司自购;如果不管用,就让券商自营、保险和社保去买;如果不管用,就亲自下场买:如果再不管用,那就开始抓人,谁开空单抓谁,历史上中信因为做空被抓过人的,去年做多动力煤被抓也一样。只是15年前车之鉴挤牙膏似的救市只会让市场认为后面还会有大动作救市出现,反正不是底还不如先出来,前几天基金公司自购规模确实小。

关注行业和个股: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析方式和估值思路,抓行业当前主要矛盾,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只关注有研报和讨论热度覆盖的行业和股票,可以清晰看到当前的市场观点和主要分歧,注册制下越来越多股票会边缘化。虽然也有例外,但多是游资推动且走势常是A字,不参与只有博弈价值的股票。毕竟走大路虽然可能被套一阵子,走捷径则可能套一辈子。2、研究行业不要先直接看行业或个股的深度报告,先从行业里的一个典型股票看起,把股票雪球上近期的热门帖子看一遍。一个是可以看到股票当前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中间会把相关公司都有了解,带着问题去看行业和个股的深度报告,会有针对性,直接看报告会不知道重点,不知道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和分歧。

关注行业:1、重点跟踪:高景气的军工、高端芯片、有成长属性和预期差有困境反转可能的消费建材家居用品、气氛组的券商。2、趋势跟踪:2.1科技类:汽车智能化、人工智能、云计算;2.2其他高增速:新能源车、光伏;2.3消费类:白酒、食品调味品、医美、医疗CXO、免税。

行业类型和跟踪情况:科技和自主可控线:半导体GPU、信创、军工;成长方向(动态):主要是看业绩增速,目前多是新能源的各个细分和军工等,主要行业是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稳增长:支柱产业相关,现在主要是地产链。经济复苏线:消费,尤其是可选消费,白酒、医美、免税、体检等医疗服务、广告等。困境反转:当下处于困境底部,行业好转的空间大,当下主要是地产和互联网等。跟踪的行业类型分为重点跟踪和趋势跟踪,重点跟踪的同一时间不超过3个;趋势跟踪的是交易性机会。

财报:雪球上这一篇写的不错,重点都已经涵盖了,可以参考。网页链接

1、了解行业基本研究方法和现状。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经营逻辑和基本研究方法,不能只看营收和利润。ROE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能一个ROE包打天下,每一个行业都有特别看中的指标。2、读财报不只是看财务数据,在基本面研究中,财务数据更多是去验证你的研究推测。如果是没有研究过的新企业,那么最好不要直接读财报,先看一份靠谱的券商的深度研究报告,理解基本逻辑,但不要轻易相信报告中的结论。如果是深度研究过或持有的企业,在读财报之前,要建立基本的预期,以及你想从财报中得到的信息。读财报“判断与预期的差距”,最后“决定交易”。3、关注当前对股价影响最大的因素,研报不是纯粹的研究,而是以交易为导向的研究,这就是需要关注当前影响股价的核心因素。4、但要记住不要轻信上市公司对利空的解释,几乎所有实质利空听公司解释都会觉得情有可原,你也觉得情有可原就来站岗了。

出财报后两件事:和近期wind一致预期对比,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再看一下券商点评,一个是知道看重点,另一个是态度,有多少券商愿意覆盖也能看出一些态度端倪。

估值:指数估值关系到仓位管理,指数整体估值wind上可以看。不同行业估值方式各有区别,有的按pe,有的按peg,还有pb,ps,dcf等。像上面说的,看主要矛盾。1、业绩的计算器容易按,估值很玄学,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宏观流动性,产业链地位和护城河,业绩久期和确定性(分歧大时只能赚业绩成长的钱,赛道天花板高,可以持续发展,业绩增速确定性强,公司有核心竞争力,是行业龙头,大家都想配置估值就会提升),业绩增速,边际改善因素,历史估值中枢范围,国内外同行对标等。影响因素是一方面,各个所占权重是另一方面。2、此外还要看股价趋势,当前市场的风格偏好。牛市的时候可以有各种估值方式星辰大海,市场差的时候主要就是pe从高到低排着来了。

突发消息应对:首先,对投资者来说消息多数时候有滞后性,消息之前先按照持仓股票趋势和差价处理,有消息后再进行评估;观察尚未持仓的股票则直接可以根据消息评估。1、盘后突发消息看a50。2、行业和个股传言不一定是真的,但在当前的政策大环境下是不是可能会成真的,如果可能成真即便当下不是真的也还是尽量回避。3、股票遇到业绩雷或其他实质利空,不要过于听管理层解释,几乎所有实质利空听公司解释都会觉得情有可原,你也觉得情有可原就来站岗了。4、个股其他消息上,上涨趋势或者走势结构完好的情况下利空是很好的试金石,利空后能迅速反包的可以高看一线,当然也要看位置和估值。但是事情的两面性是如果留下了大长腿,则短期抄底资金第二天会出掉,所以还要看下后续会不会很快下来,如果很快下来的话那么这次反包就失败了。5、看股价位置和走势,一个是利空消息有没有price in,另一个是根据政策和行业情况判断这个利空只是开始还是已经结束,看买入或持有逻辑是否被破坏来决定下一步操作。6、很多时候宏观和一些消息包括北向资金流向都是跟市场同步的,所以经常可以事后总结出一波行情或下跌的原因,但站在当下而言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只有有时有持续性或跟行情逆向的时候才需要重点关注。

外围宏观和市场影响:1、看汇率和北向资金流向情况和持续性;2、外围主要是美股市场和相关公司行业表现对国内同行业的对标和估值影响;3、分析外部局势和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

选股:一个是自己重点关注的方向选股;另一个在自己策略框架优势下,可以有很多靠谱的研究员,不熟悉的行业直接看有些生涩的时候借助b站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科普。在看相关股票时也上雪球看一下,可以把相关股票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操作原则:1、原则上个股只从自选股里选择,重点跟踪行业和板块可以主做个股,趋势跟踪的行业主要做etf、etf成分里的龙头股或者走势形态好的人气股,主要做波动率相对小的机构股。2、格局或者配置票买入时尽量要在可能起来的位置,有些走势结构短期起来概率不大,配置也只可以当短线看(电信)。3、趋势跟踪的股票操作上的一个小技巧主要是在其突破的时候买入试错,不需要格局,卖飞止损之事常有,也不需太介怀。4、重点跟踪的股票格局没问题,但也要兼顾技术,毕竟可能的利空消息多是滞后才会知道。5、趋势不好时可以格局,但要控制仓位。可以相信,但不要有执念。毕竟后视镜容易,活在当下谁都不能保证一定看对。

交易:重点关注的长期向上的股票以差价思路来回做。交易体系可以保证不犯大错,而赚钱要靠选股,也要看运气,时代的β力量远大于靠自身努力追求获得的α。

卖出情况分类:1、重点跟踪的股票:高估状态下出现走势加速、逻辑改变、同板块其他个股出现问题可能波及或推导到持有标的也可能有问题、市场当下风格可能对标的不利、发现更具性价比的方向和标的。2、趋势跟踪的股票:按照趋势规则来,原则上是逢高卖,小级别高点即可,不需要格局,不介意卖飞,详见卖出完全分类。3、因仓位问题被迫降仓位时的卖出。4、趋势走坏时的卖出,按差价里的格局问题来处理。

买入卖出举例:1、买卖之前要对股性有提前判断,不同股票股性不同操作也不同,这里主要是看走趋势类型的股票。2、格局股票和只是做趋势股票的区别是格局股票万一止损会保留底仓,方便下次买回,而单纯做趋势的股票会全部卖出。

买入:

下跌趋势只买长期跟踪熟悉的个股

单边下跌(含卖出):单边下跌买入的前提时长期跟踪股票,长期逻辑向好时的短期超跌。单边下跌可以左侧抄底,但要提前控制好总买入仓位的情况下分两到三次买入,总仓位不超过15%。在①至少连续3根阴线的②加速下跌期且③偏离5日线时买入,因为分仓买入第一次买入继续下跌时不止损。单边下跌的买入要在急反后小级别高点卖掉,第一个是单边下跌尖底概率很小,就算上涨还会有右侧机会;第二个是在反弹后可能变为震荡下跌。20日线的得失很重要。单边下跌只做长期跟踪的股票,所以即使做错止损也会留底仓来反复操作。

震荡下跌:震荡下跌直接转为上涨的概率较单边下跌大,①20日线走平且突破,或者②在20日线上突破最近一笔下跌高点时买入(ge190211,dio221111),③第一次回踩时买入,如果没有明显回踩至少一根中阴后马上再次拉起来的位置(sjgd240301)。

紫光前半段是单边下跌,后半段是震荡下跌。dio,东缆类似。

横盘震荡:①窄幅震荡:20日线走平且小级别突破买入。②宽幅震荡:宽幅震荡一般在短期能形成趋势,短期下跌趋势形成小级别底部结构且突破,同时不能离20日线太远时买入。(hsgy220803)

震荡上行:一些显著回调但又没有走坏的地方在小级别背驰段上做买入。

单边上行:主要是防止踏空的配置盘,没有短期超买的地方做配置,但最多买计划仓位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可以在买点买,也可以不买,只要能消除踏空感即可。

突破买入:股价长阳突破时可以考虑介入,此时的止损注意两点:一个是把阳线反包;另一个是20日线,若跌破20日线还在上行,可以等一个反抽,后面很流畅地重新站上20日线可以继续格局,如果只是反抽考虑止损。

重要的非买点买入:①买点上因为仓位等原因没能买入,后面股价并未有走坏迹象时有价格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价格时都是买入机会。②股价健康走势下没有卖出信号时的突然大阴线,本应该是持仓状态手中却没有,小级别低点上找机会买入。

其他买入:①如果正常走势上突然低开后放量大跌,之后很短几个交易日收复,在收复当天买入。要跟主升浪之后放量大阴再收复通常是中期高点区分开来,后者一般有过加速且在加速末期出现。(三七191031)②大盘底部区间强势股补跌见大底,补跌速度极快,反弹速度也会很快,在站上10日线后小级别中枢震荡时可以买入。(欧派、茅台221110)③低位缩量下跌放量大涨5个点以上,且突破次级别最后一个下跌中枢,量比3以上,可以买入,跌破阳线止损。

卖出:

震荡上涨:①重点跟踪的股票在趋势跟踪时的卖出方式,优点是如果是主升浪能最大程度拿到最大利润,缺点是不会卖在最高点:在背驰段没走出来之前不确定是否真突破的情况,跌破相邻左侧低点止损。(歌尔190506,蒙娜230314,230421,抚钢220801)②如果只是趋势跟踪的股票,在可能的背驰段上直接找小级别高点卖掉,不用介怀是否卖飞。(hsgy220815)③做股价震荡上行时结果向下破位,但20日线仍在上行,如果不想格局可以直接出掉,如果想格局结果有反抽结束迹象时止损。

上涨加速期:小级别高点卖出。

顶部常见特征:1、一段上升趋势之后,收出大幅探底回升的大长腿经常是见顶特征。2、小级别有顶背驰迹象的时候低开突然拉高常是短期高点的形成特征。3、上涨趋势里小级别背驰段上快速下跌后日内拉回,这种k线经常是顶部特征。顶部级别跟趋势位置和下探拉回幅度相关,可能是中期顶部,也可能只是个短线小高点。4、高位跳空高开后放量长上影线。

底部常见特征:1、一段下跌趋势之后,收出冲高回落的倒垂线,常是底部特征。2、系统性流动性危机下当天发布的明显利好市场却视而不见暴跌时多数为恐慌极点,也是流动性危机下极端下跌时最重要的即将反转信号。3、阶段指标或者板块强势股补跌后见底。

趋势上走坏的一些特征:1、低位放大量启动,一波上涨后慢慢跌回低位附近,多是不好的信号,大概率要再下一个台阶。(紫光)2、股价回到震荡低点打横且有缓慢滑落迹象。(抚钢)3、下跌趋势里本想抄底,还没到前期低点时放量下跌。(抚钢)4、下跌趋势里斜向上的中枢回调跌破趋势线。5、顶背驰段上没卖回调破短期均线或左侧相邻低点。

市场强势特征:1、股价调整周期用强势横盘和窄幅震荡来表现。至少经历三笔之后如果有突破迹象可以介入。

差价问题:差价问题的本质是小级别的确定性和大级别的不确定性相矛盾时的处理,否则直接卖出就对了,没必要做差价。先说一下反t差价的认知和心态,先卖后买差价保有的心态是很重要的。1、首先是按规则行事,每次都是一个大概率对的卖出;2、其次,分批卖出可以给容错空间,最多4次,连续4次卖错的概率极小,即便极小概率卖错了,因为是分批越高越卖,说明这里阶段大涨,阶段大幅盈利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那么纠结了。但是卖对了可以降低成本。有了这个基本认知和心态后就是差价卖出的规则,让卖出成为一个大概率对的事情。

反t差价分2种情况:1、第一种是次级别的二次背驰卖出,这种差价范围都较大,可以用一半仓位来做,如果是小转大或者接近小转大的时候甚至可以全部卖出不做回补。2、第二种是小级别上的差价,主要是1分钟和5分钟。1分钟和5分钟只是级别不同,操作上可能幅度也不同,道理是一样的。分类列举如下:

上涨线段:

1、同次级别一样的二次背驰卖出。(非急涨必须满足且第一个回调笔幅度小)

2、开盘急拉脉冲3个点以上回落跌破均价线。

3、分时线短期两拨急涨。

4、背驰段上拉尾盘。

5、时间周期太长的不背驰回调笔,正常回调笔时间周期不会太长,若时间周期太长托的痕迹明显可能短期要先下一个台阶。

下跌线段:

6、不背驰下跌线段里的反弹。若是急反,可看1分钟有结构。

7、不背驰下跌中枢高点。

8、股价回到震荡低点打横且有缓慢滑落迹象。

结构破坏:

9、短期急跌破坏掉上涨线段的反弹。

10、上涨趋势末端和下跌趋势早中期小级别重要低点附近打横。

11、股价遇利空大幅低开震荡后有快速拉升至收盘价附近有可能小转大时。

大势相关:

12、大盘大跌的时候全天强势,尾盘大盘继续跳水,股价放弃抵抗后补跌。

差价仓位:以1/4仓位为单位,卖出后继续涨可以下一个高点继续卖出,还有一点是一天内可能有不止一次差价机会而且幅度不确定,这样可以为后面留出空间。

回补问题:按卖出时的级别来做回补,根据卖出时的结构状态和卖出后的走势强弱来做回补。需要注意两点:1、卖出的目的是做差价,所以不要过于执念在买到最低点,有相应差价即可;2、小级别不稳定,一个突发消息或者第二天开盘一个异动就可能打破一些状态,所以在小级别上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更要多一些宽容空间,尤其确定性不大的地方尽量不要隔夜。3、卖出后强势调整和弱势调整的区别是会横着不跌时间换空间。弱势调整回调多一些,强势调整是拉回中枢窄幅震荡,可以根据行情强弱来调整后市判断,但如果拉回中枢震荡的话可以多做几次差价。4、仓位回补上一次或两次,根据当时具体情况来定。

注意一个问题:做差价要注意的一点是大级别本来走势纠缠因为小级别走坏引发的大级别走坏的现象,有点像小转大,但常有短期急跌。

极少数情况下卖错时的应对:这时可能需要加价回补回来,尤其是股价在低位盘整时,启动一波行情并不难看出来,一波行情的启动都会有一个快速脱离底部区间的动作,这时第一时间介入或者一个小级别三买做回补。

正t:1、正t上,一个是中短线突破甚至主升时暂时性挪用其他股票仓位来做追涨,原则上当天或者第二天卖出,调回本来仓位配置;另一个是(系统性)极端行情下手里有资金或者可以融资的时候。2、格局问题,格局也要用技术来控制仓位。个别持仓被套甚至短期走坏了,逻辑没有完全破坏时只留下底仓,不留过多无效仓位,有异动时回来,一个是资金效率,另一个是依然按价投思路。

仓位管理:1、分为理论仓位和实际仓位,理论仓位是当前大势适合的仓位,实际仓位是实际持仓的仓位。理论仓位要看大势择时,结构性行情下理论仓位择时意义不大,极端行情下有效,但实际操作中的实际仓位不一定动的了,多数时候理论仓位就是高仓位运行。炒股的一个真相就是很多人总想买在最底部卖在顶部,而一路踏空或者套牢,仓位控制不是二极管。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根据市场不同情况,判断当下各个行业和股票的性价比,然后动态调整持仓组合。2、在明显的泡沫且加速期、指数单边上涨超出预期时间很长时的小级别背驰迹象(这种情况降低理论仓位后要及时回补)、大势向好逻辑不在、主要指数趋势破坏时降低理论仓位;少数极端下跌情况下实际仓位被动时暂时动用融资仓位,但暂时动用的仓位只能用来做手里股票做t,及时退出。3、实际仓位则是在理论仓位的基础上的实际仓位,跟理论仓位不完全相同,理论仓位高位时关注的股票不一定符合买入条件。操作上按实际持仓股票趋势和差价处理。同时持仓8只股票(不同资金量不同,但不要太多),大了说可以避免过于重仓少数股票造成的被动,小了说也不会因为单只股票的大幅波动影响心态,另一个角度从整体仓位上说因为有融资单只股票仓位占自有资金也都可能超过30%。原则上不轻易扩大单只股票仓位,下跌通道可以差价降成本为主而不是补仓降成本,下跌时差价还可以略增加股数。每次想单吊或极重仓某票的时候就告诫自己:4000多只股票连4只同时看好的股票都选不到哪来的勇气单吊一只股票?问完内心就淡定了。

持仓管理细节:1、持仓组合上,自己重点跟踪的股票,趋势跟踪的很容易看,市场上突然出来的热点(比如说今年的chatgpt和中特估等),做好评估后介入。2、持仓比例上,一直跟踪的股票一定要有配置,至少总持仓的50%左右,可以作为稳定净值的作用,不至于慌乱。但另一方面,同一个行业或者概念持仓最多不超过5成,否则万一有判断错误会很被动。3、做t和动态调整,上面提到下跌通道可以差价降成本为主而不是补仓降成本,补仓部分因为数量有限股价上涨后获利比做t降低的成本少。4、下跌趋势里,持有股票没问题,但单票最多不超过15%。虽然低位重仓可能在急反中赚到大钱,但情绪杀下事先并不知道会杀到哪里,不要让自己太过被动。

关于成交量:做趋势主要是看走势结构,多数时候不是太关注成交量。成交量上多数时候也没什么异样,且参考意义不是很大。但是也有些可能要注意的地方,且多数巨量成交是结合特殊k线一起来看:1、高位放量和底部量缩小的程度结合走势结构可以辅助判断顶底;2、磨底形态有放量大阳可能意味着有增量资金进来,暴跌次日低开放量下杀恐慌盘后的v字底后因为抄底短线资金多,这时如果第二天还有放量情况则多意味着有短线资金跑了;3、如果就是超跌反弹,量能放出意味着反弹到位了;如果能够继续顶住,行情的性质就在变化;4、突破放量背后的含义是把过去的筹码大量置换,当下看好的人,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趋同,后期继续拉升阻力变小;5、冲高回落放量大阴线是典型的出货图形。6、在上面有压力位的时候不放大量上涨,突破时才放量比较健康,如果是还没到这个位置就提前放量因为多头动能过早消耗,多数时候容易过不去。

融资问题:融资被动的时候就是可用额度负值的时候操作不灵活,明知道可以做差价的时候却什么也做不了。处理方式:1、融资股和自有资金股票分开。2、另一个是相对分散持仓,不至于因为一只股票动不了而被动,可以赚钱部分来灵活仓位。3、融资时点要足够安全,融资持仓周期要尽量短。4、融资金额要留有总体仓位回撤10%的空间,这样一个是可以留出差价尤其是反t空间;另一个是整体上也不容易那么被动,总仓位差价能做出的空间远大于最后那部分融资的涨跌空间。

一些经验:

每周日晚上或者周一开盘前看一下当周卖方策略,一个是可以看到当下市场的整体结构;另一个是可以看当下的主流策略看法,还可以从中看出策略的分歧和一致的地方和程度。策略一致转向一般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行情结束,一种是行情进入主升浪(或者说主战场),这里面需要配合历史估值、底部涨幅、业绩景气、筹码结构等多个因素配合的,一事一议的。打个比方,一批人在2016年开始高度看好白酒(漂亮50),和一批人在2020年开始高度看好白酒(茅指数),这里的指向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说了,要看估值、点位、筹码结构,等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15年是创业板的超级大年,大量的资金堆在创业板出不来,没什么人有白酒的筹码,那时普遍看好白酒,说明大量的资金要挪过来;而2020年,茅台已经是机构的第一大重仓了,那时也是普遍看好白酒,但是大家能买的仓位都买满了。所以同样的一个信号,结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怎么看研报:预判是一个动态修正的过程,没人能精准判断到未来的情况。即使强大如台积电,也无法精准预测行业复苏的具体时间点和斜率。看其历史上的多次法说会,会发现共性是好的时候上修指引、继续扩产,差的时候下修指引、减少资本开支,或多或少还是有点追涨杀跌的成分。而另一边券商研报数量太多,水货也很多,经常的现象是股价一路下跌一路推荐,只是业绩预测和目标价一路下调,然后股价跌着跌着就暴雷成价值陷阱了。多数行业和公司都有相对靠谱点跟踪的分析师,先网上查一下新财富榜单,业内认可度高,也有证券之星之类的小工具可以查分析师靠谱率,关注他们的跟踪观点正确率会高一些。股票数量越来越多,没有研报覆盖的股票不需要看,热门的股票博弈越充分,然后用趋势来保护交易。

遇到没研究过新出的热点怎么应对:先对是不是纯炒概念有一个基本的预判,如果是纯炒概念不参与,如果有增量确实有业绩体现且可能成为当前主线之一的,可以先看一下券商和靠谱大V的观点,不奢求α收益,看机构方向的走势结构可能起来的先上车后研究,没有太多精力的时候只赚取概念的β收益也可,不强求。

公司治理上,增发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尤其公司资产负债率很低的情况下一边大额分红一边连续增发而不是债务融资,说明管理层不珍惜自己股权,对企业长期发展没有信心。另外,成熟期的价值股才会常大额分红。

年报时看一下董事会经营评述还是很重要的,系统的表达管理层对当前行业和公司的看法。但是调研跟公司管理层沟通时业内有一句话:信董秘亏一半,信董事长全亏光。主要是管理层回答提问时保持一份清醒,只有吃过亏才会懂。

公司压业绩的动机一般有股权激励和平滑业绩等,大势不好的时候可能顺势计提洗澡等。

一些机构重仓股做定增的时候,因为定增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有一定折让,而很多机构在参与定增之前可能就持有比较大的仓位,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以折扣价参与定增,然后在二级市场抛售已有持仓,达到降低持仓成本的效果,所以会对短期股价有一定制约。定增要看融资用途,产能过剩的时候还要扩产能来耗死竞争对手,一般效果不好,毛利率也守不住,近两年的新能源案例太多了,而如果是新的技术路线,则多半是好事,宁王2020年的定增当天虽然大跌,但后面迅速创了新高。

减持最容易发生在行情初期和行情尾声。初期是因为很多大小非股东套了很多年了,很多股东其实也不知道基本面发生了变化(A股前瞻性太强),涨一点就想卖。行情尾声也容易理解,那时已经无法用任何逻辑来解释股价了。主升浪反而是减持没那么多,反而有很多定增/MA。

周期股给不了高估值,上游产品价格不稳定,估值模型里价格稳定还是很重要的。

在市场整体估值比较高或者指数有走弱迹象的时候多关注稳健资产,茅五,伊利,长电,三峡,招行,欧派等。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整体估值比较便宜的时候抄底一些新能源,光伏,风电,汽车零部件,半导体,军工,CXO这类成长性比较强的。

行业的生命周期 按渗透率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一般认为渗透率到达5%~10%,行业进入加速期,50%~60%以上为成熟期。导入期,前景不确定,买小、买概念;成长期,估值维持高位,买增速最快的公司;成熟期,估值开始回落,买行业龙头; 衰退期,低估值,甚至可能出现双杀,跑路。

当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是国家战略、是时代进程的时候,其实赚的只能是市场波动的钱,真正赚大钱的机会,是在低位落魄的时候。而在低位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多是不好。

大牛股的演绎路径:1、对于有想象力、高景气的板块,A股和其他市场不同的是,会在早期涨到非常高的估值,导致后来参与者回报率非常一般。 深以为然,以比亚迪为例,好像是这几年的大牛股,但是主要涨幅出现在2020年,后面两年好像也有机会,但都是挖坑后的机会,如果长期持有,这两年收益几乎为0。 但是后面两年才是比亚迪基本面质变的两年。如果只看财务数据,2020年或许是最差的一年,但是股价却就在这一年涨到位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就是A股的底层逻辑,有预期就一波到位,后面只是不涨或跌多少的区别,没有参与的必要,那其实基本面能不能兑现也无所谓了。 按照A股提前两三年炒的套路,想了想,激光雷达、高压快充这些大概是今年没啥希望、但是明年、后年渗透率快速提升的细分。2、PEG估值多是在业绩相对稳定时重要,涨多了的大牛股如果业绩增速放缓,投资者的预期不断下降,这时即使PEG<1有时候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存量博弈的时候,典型如国微和鸿远、振华等,如果再碰到熊市杀高位股的时候就更是原罪,有增量资金的时候有可能修复。

关于股权激励:网页链接

要想有长期复利,要追求确定性而不是预期差。

宏观和微观流动性多数时候是同向的,但是人们对未来悲观或者没有信心的时候会有背离现象。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今年宏观流动性是非常宽裕的。按照往年的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的微观的流动性也不会差。但是今年两者之间是出现了比较大的背离,最典型的,去观察融资余额以及偏股型基金的发行规模等,一直是在低位徘徊。

机构持仓高的,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拼命卖控制仓位,所以跌的多。在市场好的时候,拼命回补自救拉净值。机构持仓低的,在下跌的时候抗跌,但是上涨的时候也没有回补自救拉净值一说,抗涨。这是去年11月初新能源和白酒等为什么大涨。大家前期都是自救,谁管明年如何,后年如何。

估值修复行情的时候要看机构行业配置情况,多数时候哪个行业低配哪个行业就会有估值修复,只是每次套的名义都不太一样也不重要,只是一个由头而已。

市场风格问题:1、经济弱市场下行且对政策刺激有预期的时候稳增长方向会好,稳增长预期弱的时候炒概念画饼行情;而经济企稳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市场风格会偏成长方向。(22年三四月份和年底的地产链行情,23年上半年的AI行情)。2、社融超预期代表宏观基本面一般会慢慢开始改善,社融同比增速向上拐点往往多领先于GDP增速的向上拐点一到两个季度,出现复苏势头时顺周期产业常表现较好。3、市场弱势时最后补跌的方向在市场企稳后经常也是修复最快的方向。比如消费行情相对平稳,白酒22年10月最后补跌加速赶底后在市场企稳时修复最快。4、机构对当前行业配置情况,低配时有预期更容易有大行情,如果是存量资金博弈下还会对其他重配板块造成吸血。5、市场风格的转变多需要一个契机或者催化因素。市场没有增量资金且没有一个明确主线轮动很快的时候,机构常会盯着短期订单,虽然听着不太合理,但因为轮动快又有短期业绩压力,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了。

题材股的炒作主要看两点,一个是题材的想象力(如果是事件的话还要看后续的发酵程度),想象力大的时候(从0到1的新题材,类似ChatGPT虽然知道炒作的都是垃圾股不可能兑现)或者后面持续发酵超过预期(如疫情时的疫苗和新冠药等)就容易炒的久,反之则只能持续很短时间;另一个是当时的市场环境,炒作的时候整体大市不能太好,太好的时候资金分流游资不容易炒的起来,而市场环境差的时候就会把所有活跃资金都吸引过来。

主题炒作标的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简单粗暴,不能想得太多。有中期行情的热门行业和个股介入主要是两个位置:重要均线(ma20等)和小级别底部结构,分批介入。

看盘经验:

收盘可以看一下北向资金的增减持情况,不定期看一下基金发行情况。

存量资金腾挪和增量资金盘面上一个点是看各板块间的跷跷板效应。

前一年暴涨股因为机构排名结束可能落袋等原因第二年相对收益多数很一般。

因为流动性或者估值切换春季躁动常有。

市场处于混沌期,没有主线时容易出现市场热钱去炒低位股、题材股的现象,机构迷失期游资主导。

牛市多急跌熊市多急涨。

个股上短空长多的消息在熊市里市场更多反应短期利空的因素,而在牛市则更多反应长期利好的因素。

阶段指标或者板块强势股补跌后见底。 在一轮指数上涨后大盘开始回调,一部分人认为指数是下跌,另一部分人认为指数是调整。认为是下跌的人会直接卖出减仓,一个板块或个股如果多数人都这么认为,那这个板块必然下跌创新低。认为是调整的人会认为是机会选择加仓,一个板块或个股如果多数人都这么认为,那这个板块会企稳反弹。但拉长时间,如果不考虑基本面因素,所有板块涨跌方向跟大盘是趋同的。那意味着一旦大盘最终是下跌,随着时间的拉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点,上面认为是调整的这部分板块里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倒向趋势。进而在大盘下跌被所有人共识时该板块产生补跌行为,这就是强势板块补跌行情,个股同理。反过来在上涨行情里推弱势板块补涨,也是同样的情况。不过这里有一点不同,补跌行情往往发生在真正有价值的板块,补涨行情往往发生在没什么价值的板块。强势板块和个股最终的补跌往往意味着底部已经不远了,这跟弱势板块最终补涨往往意味着行情见顶有异曲同工之妙。

熊市里杀高位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股票不好,只是出气筒,都要轮到,尤其是大牛股业绩增速放缓的时候,高位而且机构重仓就是原罪,机构没有增量资金只能调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概率来说,指数下行期凡是高开大多数都要被砸。暴跌次日低开放量下杀出恐慌盘多是短线买点,盘中下跌的放量是很重要的指标。

股价单边下跌时突然放量大跌,后期大概率会有一个整固,小级别上可以找低点赌有急反,如果没有急反只是在20日线窄幅震荡,那之后大概率会到阴跌的阶段。

一般来说,当你感受到熊市的时候,熊市也已经接近尾声了。

弱势里的传统保留项目一般是周四法定砸盘日和周五的赌政策。

杀估值和流动性危机的区别是杀估值一般越跌越慢,也好理解,就是估值越接近合理接盘的人越多;而流动性危机的特点是越跌越快,下跌就是下跌的理由。每次熊市底部都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并不是基本面危机,想要打断这个链条很简单,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或者表态,切断资金之间的猜忌链和恐慌链,事后看每次流动性危机也是满仓甚至临时加融资最好的时候。

指数上看底部如果没有给到一个让很多人舒服的买入或补仓机会时踏空资金很多,所以踏空资金在找机会介入的时候即便会有回调也大概率不会A字。

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的两个标准:收复MA20和拐头向上。一买没有收复上升趋势前,先当反弹做。

大跌后的第一波反弹ETF比较稳,大多数个股是跑不赢指数和板块etf。集体反弹先吃平均的肉,然后分化看赛道内部的强弱。

一般主跌的板块,很难立刻成为领涨的,像21年初白酒主跌,新能源、CXO等赛道跑了出来,22年初锂电是主跌,应该是其他赛道先涨。

指数一段下跌后一波行情,涨最多的股票一般不是之前逆势抗跌的,因为可能有补跌风险。也不一定是指数底部阳线当天涨幅最大的,而是指数最后下跌段跌的少且最后下跌段已经小阴线不创新低的后面有表现概率大,如果指数企稳后能够顺势拉起的话大概率就可以排除补跌,下一波有行情的概率更大了。

个股走势来说,如果正常走势上突然低开后放量大跌,之后很短几个交易日收复,这种情况多是明牌,后面极有可能有一波大行情,但要跟主升浪之后放量大阴再收复通常是中期高点区分开来,后者一般有过加速且在加速末期出现。

时间上看,7月份市场逐步进入中报披露阶段,中报业绩对板块和公司的影响大幅增加,中报业绩超预期的方向有望进一步上涨,中报业绩相对一般的方向可能会有所调整。

有时候大热就会高走,有时候则会大热必死。这个时候重要的是估值、点位和筹码结构等,尤其是筹码结构,如果大热的时候是早期则高走机会会多,大多数人已经高仓持有的情况下则大热必死概率会加大。另一个是股票类型,是经常趋势走势的白马还是概念股的炒作,这两者的炒作方式和结果也不一样。

指数大幅波动时先看指数位置和走势结构,是不是自身走势引起,是的话短期可能有大幅回调风险,没有的话看一下隔壁港股和人民币汇率情况,大幅波动时的应对方式:1、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仓位管理问题,大的层面上在仓位管理里都有过说明。2、而在仓位管理框架下的细节其实是差价问题,按差价处理方式来处理。3、大幅波动后经常有市场风格变化,要关注一下是否调仓的问题。

一些思考:

gdp和股市点位不匹配的问题:1、股市定位问题,中国是融资市,目的和考核里压根没有让投资者赚钱这一项。2、gdp是营收股市是利润,营收和利润不一定完全匹配。3、上市公司结构问题,制造业太多,偏周期股,上市公司结构对gdp增量方向的代表性不强,尤其早些年,现在市场结构较之前已经有改善。4、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不一定是上市公司获益最大,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的阶段可能在上市前,而经济增速下降后更可能强者恒强,类似16年煤炭股的供给侧改革,有集中度提升的逻辑,反而指数层面更可能会表现好。因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公司在竞争,利润率不高,ROE不稳定。不能判断谁能胜出,壁垒也无法体现价值。大家更多的关注阶段性成长性。可以说,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更应该投从0-1,或者整体性地买入某个板块。等经济发展稳定时,确立行业地位的公司,更容易取得长期稳定的利润率,壁垒发挥作用。所以,价投大师喜欢选择从1-10是考虑了这个因素。5、盈利结构问题,大a固有的一些估值偏见,上游原材料和国企等的估值折价,盈利都被上游拿走的时候虽然总盈利增加点位不一定会增加。6、筹码结构问题,一致性太强,很少有健康轮动的环境。

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个是长期来看指数重心其实一直在缓慢上移,真算沪深300或者上证50的年化收益A股并不比美股少;另一个是股市结构本身来看,多数公司的估值和走势其实有合理之处。

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A股始终走不出的循环,最大的问题出在“利益绑定”。
为啥那么多基金经理喜欢赌?因为赢了名利双收,输的是基民的钱。他们要是自己身家都在里面,敢这么梭哈么。基金业绩表现并没有真正和基金经理的利益绑定。
中国股市想走出长牛,可能要等到养老金入市,这样绑定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国家也才会真正的关注和呵护股市,大家羡慕的美股,也是在401K计划后才走出长牛的。

A股和美股虽然指数上看没什么关系,但行业关系密切。特斯拉是宇宙总龙头,我们的宁德、小迪也不差;前两年美股半导体大牛市,A股半导体也是鸡犬升天,今年景气下行,我们这再怎么国产替代也涨不起来了。这些年,美股走牛的行业,A股同行绝对不落下风。但是,消费、科技是美股的主要权重,而A股过去很多年是以金融地产为主,这是造成指数差异巨大的原因。但这两年在改变,消费和新兴产业也占据了A股的半壁江山。如果顺着指数构成这个思路再去看港股,金融、地产再加个互联网,真是个倒霉蛋,走成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内主动多头基金经理目前主要有两个大类:一个是风格型基金经理,一个是全覆盖型基金经理。全覆盖型基金经理对很多行业没有那么深度的覆盖,在其他方面发挥优势。你只了解了60%的行业生态,你只了解行业技术的大概,你只会复述专家和研究员提炼的要点。这里有三个问题:1、一个是效率的问题,你花1年的时间把一个行业研究到95%的理解度,还是把5个行业研究到70%的理解度,尤其是你的优势在于自上而下纬度的(宏观,商业模式)?前者能给你提供10个潜在机会,后者能提供30个;2、准确度问题,一种风格有时候容易太陷入,而没有全市场的视角,风格不在或者万一出错的时候会特别被动;3、很多时候专业懂得多和投资也并不是一回事,到一定程度后并不会增加这笔投资的成功率,再叠加你知道消息的滞后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你关注的太多不一定投资结果会好,真正做投资的人一定会明白。

全部讨论

2022-02-23 13:41

留QQ,进实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