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 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说明白一点,就是比亚迪的上升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但是欧美日韩的竞争车企却会因为关税原因,销量大幅度下跌。事实上,排在比亚迪前面的,也就是现代大众丰田。美国完全是直接帮了比亚迪一把。
如果乐观点,2025年最后的几个月比亚迪就有可能在全球连续月销量上击败大众!因为去年的某个月份比亚迪就已经在月度销量上超过现代与大众。
这一政策组合不仅未伤及比亚迪的核心市场,反而加速了其全球化布局,同时重创了依赖美国市场的传统车企。
一、比亚迪的“战略免疫”:规避美国市场与关税壁垒
1. 主动退出美国乘用车市场
比亚迪自2020年起已明确放弃美国乘用车市场,仅保留少量商用车(如电动巴士)通过本土化组装进入美国。目前美国在售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仅有极星品牌(沃尔沃与吉利合资),年销量不足1万辆,且不涉及比亚迪核心品牌与技术输出。
2. 关税政策“无感区”
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102.5%关税及对汽车零部件25%关税,仅影响极少数通过转口贸易进入美国的车型。比亚迪主力市场(中国、东南亚、欧洲、拉美)不受此政策影响。例如,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美国市场营收占比不足0.3%。
3. 替代性供应链布局
比亚迪计划通过墨西哥工厂(美墨加协定零关税)和泰国基地(RCEP区域零关税)绕开美国关税壁垒。例如,其墨西哥工厂计划2025年投产,目标年产15万辆电动车,覆盖北美市场。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个计划也大概率会出问题。
二、欧美日韩车企的“双重暴击”:关税+港口费的链式冲击
1. 成本飙升与市场份额萎缩
• 关税成本传导:美国对进口车加征25%关税,导致日韩德法车企单车成本增加1.2万-2.3万美元。以丰田为例,其在美国市场主力车型(如凯美瑞)终端售价需上涨15%-20%以维持利润,预计销量将下降40%-60%。只有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车才能够部分规避这些成本。
• 港口停靠费叠加:对中国造船舶征收的150万美元/次靠港费,推高海运成本约20%-30%。例如,一艘亚洲-美东航线集装箱船需停靠2-3个美国港口,单航次费用达200万-300万美元,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除非你所有的零部件都在美国生产。
2. 供应链断裂风险
• 欧洲车企(如奔驰、宝马)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其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30%-40%来自中国。美国对华加税导致供应链重构成本激增,部分车企被迫暂停订单或减产。
• 日本车企(如丰田)面临“墨西哥陷阱”:虽在墨西哥设厂规避关税,但美国对墨进口车加征“非原产成分税”(25%),导致实际成本优势有限。
3. 市场份额让渡
美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25%,但欧美传统车企受制于高成本与技术迭代滞后(如大众ID系列电池故障率高于比亚迪刀片电池),其市场份额可能被特斯拉及本土低价品牌(如Rivian)蚕食,形成“关税保护反噬”。
三、比亚迪的“反制战略”:技术壁垒与全球替代
1. 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 超快充技术:比亚迪“兆瓦闪充”系统(5分钟补能407km)已覆盖中国4000座充电站,并在泰国、巴西复制该模式,形成技术代差。
• 智能驾驶突围:天神之眼免费搭载全系车型,直接冲击欧美车企高价选装策略(如特斯拉FSD售价1.5万美元)。
2. 新兴市场替代
• 东南亚与拉美:比亚迪在泰国市占率达35%(2025Q1数据),将来巴西工厂投产首月将突破4000辆(不过现在看来会推迟),填补日韩车企因资源倾斜美国而收缩的市场。
• 欧洲扩张:依托匈牙利基地(零关税进入欧盟),比亚迪计划2025年欧洲销量突破20万辆,直接对标大众ID系列。而且比亚迪为了顺利大规模开拓欧洲市场,比亚迪一直对俄罗斯市场也是战略性放弃的。这一点和国内其他车企完全不一样。
3. 产业链韧性构建
比亚迪垂直整合供应链(自研SiC , IGBT芯片、钠电池),规避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例如,其泰国电池工厂可能会某个产品使用钠电池技术,绕开美国对锂离子电池的关税限制。
四、长期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
1. 美国市场“孤岛化”
高关税与港口费导致进口车价格翻倍(如奔驰GLC美国售价或突破8万美元),消费者转向本土低价电动车或二手车,形成“低质低价”内循环,抑制技术创新。
2. 中国车企“技术输出”
比亚迪通过专利授权(如e平台3.0技术向丰田开放)和海外合资(如与Stellantis合作开发拉美市场),将关税压力转化为技术话语权。
3. 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
车企加速向墨西哥、东南亚转移产能,例如宁德时代泰国工厂(供应美国市场)和长城汽车巴西基地,削弱美国在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总结:非对称博弈下的赢家逻辑
比亚迪的“战略免疫”源于市场选择前瞻性(规避美国)与技术代差压制(超快充、智能驾驶)。而欧美日韩车企的困境,则暴露了其供应链依赖与转型迟缓的致命弱点。美国政策虽意图保护本土产业,却加速了全球汽车权力中心向东亚转移。正如英国媒体所言:“当比亚迪用技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时,关税已不再是护城河,而是墓碑。”#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 $小米集团-W(01810)$ $英伟达(NVDA)$ $特斯拉(TSLA)$
我仔细看了下中美物价对比,美国进口国内100块的东西,在老美那基本卖到300到1000。也就是说关税对国内供应商没任何关系,中间商降下本,就能继续原价出售,这波特朗普还是挺厉害的。
比亚迪目前的制造成本也可以摧毁全球任何车企,如25款海鸥零售价降到56800(毛利24%),加54%关税+10%运费+20%的销售商利润,卖价104512/7.25=14415美金,实际上卖到2万美金都可以通杀全美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 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我仔细看了下中美物价对比,美国进口国内100块的东西,在老美那基本卖到300到1000。也就是说关税对国内供应商没任何关系,中间商降下本,就能继续原价出售,这波特朗普还是挺厉害的。
比亚迪目前的制造成本也可以摧毁全球任何车企,如25款海鸥零售价降到56800(毛利24%),加54%关税+10%运费+20%的销售商利润,卖价104512/7.25=14415美金,实际上卖到2万美金都可以通杀全美
比亚迪墨西哥工厂并没有出口美国的预期,只是供应墨西哥市场。选址都是墨南部,远离美墨边境。当然,现在墨西哥工厂建不建已经成了变数。
一个特恼火加个关税,感觉悲观情绪有点多了,这篇文章告诉大家,接着奏乐接着舞,嗨起来
对国内市场来说,如果关税大棒确实影响巨大,那是这个行业的一次大整顿,否则目前这么无序竞争下去没有赢家,为了抢夺海外订单疯狂内卷降价,最后便宜了老美,结果人家根本不珍惜反过来加你的关税,如果我们这边能够行成价格联盟,老美就没有底气了,至于特朗普说的产业链回归那是天方夜谭。
对于海外市场,比亚迪基本都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最多覆盖周边市场的策略,影响也是有限的。
特朗普发动的关税大战是对比亚迪的神助攻,帮助比亚迪消灭对手,使比亚迪更快地登顶!
学习了!
“战略免疫”
巴西工厂投产了?
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