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0月个人读书笔记整理(4)

发布于: 雪球转发:28回复:21喜欢:112

10.Common Stock and Common Sense

作者简介:

25年前创立了对冲基金:Greenhaven associates。过去25年的年化回报率19%左右。基金规模80亿美金。

1.普通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在过去50年里美股平均每年的收益是9%-10%。美国名义GDP的增速是6%,3%的通胀+3%的真实GDP增速。企业的盈利增速和名义GDP差不多,但是在过去50年里PE的估值倍数会出现非常大的周期波动。美国企业平均产生的现金流大于他们用于增长的资本开支。多余的现金在美股里往往被用于分红,回购,以及收购其他企业。因此过去几十年里年化分红大概是2.5%,同时回购股票和收购平均提高1%的EPS,因此总的回报率大概就是9%-10%。预测未来是非常难的,如果我们假设美国继续保持它的资本特性,我认为未来依旧可以提供这样的收益率,即使美国GDP增速下降了一些(比如3%下降到2%),因为以美国企业的传统,增速下降会导致资本开支也下降,企业的现金流会更好,用于并购,分红以及回购的钱会部分甚至全部抵消GDP增速下降的影响。

2.现金仓位的增加应该是市场变乐观后的结果,主动做timing控制现金仓位很难。比如牛市乐观阶段,买的股票到目标价了,所以理性的出售,留出来了现金仓位。

3.作者25年前管理基金,截止到目前,年化回报率19%,使用的策略还是25年制定的:购买严重低估的健康的同时有增长潜力的股票,这样的股票在positive development(正向的改善) 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涨幅。严重低估,成长,以及健康,会为我们提供安全边际,同时潜在的高收益。positive development,包括行业周期性的改善,公司新业务新产品,公司出售资产,差劲的管理层被激进投资者换掉,大幅度的成本削减方案,大幅度的股票回购计划。我们预测的需要跟大多数投资者预期到的不一样,我们需要比大众领先,well ahead of the curve. (我个人的补充,最简单看预期的方法是看股价表现,以及算公司市场价值与资产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字越极端,市场越没有price in)。


如果我们的判断错误了怎么办?严重低估+强壮的公司+一定的增长潜力,依旧有一定概率会为你带来一个ok的回报。上述预测公司postive changes的策略是非常符合常识的。

4.要做逆向的leader,而不是大众的跟随者。在任何时间点,一个股票的价格都是市场中主要投资者对其观点的折现,一个股票如果对我们而言是低估的,那么对很多投资者而言也是低估的。所以一定是有什么原因驱使着这些人不买入。因此,当我们买入一个我们认为极度低估的资产时,我们本身是在做逆向投资—不流行,同时很孤独的一个决策。投资决策很少是非常清晰的。投资者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善的(寄希望于所谓的信息优势是有很大问题的),每个公司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未来的很多事情都非常难预测,而且是高度不确定的,所以投资的结果也是未知的。但是当做决策时,投资者可以尽可能的评估各种概率下不同的结果。根据概率来做出决策。在一个概率性的世界里,做决策是需要信心的。

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很多事情都不明朗时,维持做出投资决策的信心?作者的答案是:正确区分合理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结果。如果我仔细分析了一个股票,同时信息相对是充裕的,我倾向于认为自己做出的是正确的决策。但是这个正确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结果不一定是如预期一样的好。因为结果永远是无法完整预知的。这样区分开来之后,我只需要保证自己做正确的结果,忽略掉随机性的结果就可以了。


5.情绪的影响:在股票市场变差,投资收益变成负的时候,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会出现很大的情绪失控。缺乏远见,缺少耐心,往往会被华尔街和其他媒体的负面报道继续强化。在周围都是负面信息时,不理性的投资者会做出非常昂贵的错误决策。


6.案例1: Lowes

2011年春季,华尔街对房地产市场依旧很悲观,主要是因为存在很多隐性的库存(2004年-2007年建立很多房子),因此很多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都还是处于极度悲观的估值。 作者首先看到了这个极度悲观的估值,并且认为最终这个行业一定会恢复的,而且可能会非常剧烈的反弹。所以决定对这个行业做一个很认真的分析。

(下面这套分析,我自己2012年大概也做了。整个分析很清晰,也很简单。我自己会做这个分析主要是因为巴菲特2011年的股东信,这个股东信里专门提到了他是如何判断美国房地产会反弹的。整套逻辑非常简单,非常符合基本的经济学思维。)

下面是老巴2011年的股东信:

事实是2011年年底开始美国房地产就开始了一个超级大的复苏。老巴的预期晚了1年,但是预测结果是非常正确的。

下面是作者的分析:

首先,需要确定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美国一年需要多少房子。正常情况下,美国需求的房子基本上等于美国每年新增的家庭数量+每年被拆掉的房子+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acation and other second homes.

在2011年,美国总共有1.31亿的房子,在2000年-2010年之间,人口的平均增速是0.92%每年。总人口从282.16亿上升到了309.33亿。如果人口持续以0.92%的速度增长,每年新的房子需求将会是120万套,1.31亿x0.92。哈佛大学的学术报告认为2010年-2020年之间,美国每年的新成立家庭大概是118万-128万之间。因此每年至少有120万套新增的住房需求。另外,作者又预计每年需要有30万套因为损坏而更新的住房需求(房子年龄,火灾,台风等)。因此每年最少是有150万套新增住房的需求。

在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之前,作者把这个数字跟1980年-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在这20年,美国每年的新增住房是143万套。这20年的平均人口是2.5亿。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调整,那么2011年3.09亿的人口对应178万套的新屋需求。2000年-2003年,在房地产泡沫之前,美国平均的新屋数量一年是162万。因此,作者认为它的150万的预测是合理的。

接下来,作者发现2010年美国真实的新屋开工数量是65万。2011年,市场预计这个数字可能会跌到60万。仅仅只有normal 水平的40%。新屋建造不可能永远维持在正常需求的40%。(只要事情在两个极端时,才能做出轻易的判断。比如2016年20多美金的油价)。

为了确定新屋开工数量的均值回归可能的时间,作者找到了美国统计局的数据,在2004年-2007年期间,美国总共有140万套房子是多余出来的。然后另外一个需要考量的地方是关于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问题(foreclosures),作者使用了以下的理解方式:当一个房子被foreclosed(被银行强行收回了),这个强行收回的房子有且仅且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增加房子的库存:这个被赎回的房东没有再买房子,或者再租房子,而是跟着朋友或者父母去住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巴会认为新成立的家庭,合租只是一个很暂时的现象,最终荷尔蒙会战胜一切)。


然后作者找到了统计局里合租家庭的数量,在2008年-2010年,合租家庭的数量上升了200万,并且已经稳定在这个水平了。


因此,作者认为由于2004年-2007年的overbuilding+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合租家庭数量上升,美国闲置房子大概是340万套。然后2008年-2010年,美国建造的房屋总数和正常时期少了大概190万套。所以这三年消化了190万套的闲置。因此2011年开始,还剩下150万套的闲置。同时2011年新屋开工数量是60万套,所以这一年又可以消化掉90万套。因此如果正常需求是150万套,明年开工还是60万套,2012年,就是房地产库存全部消化完的时间。2012年之后,新屋开工很可能会回到100万套以上,以匹配需求和供给。


这个预测可能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原因是:你预测的东西,和市场里普遍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差异性,而且你可以对你的预测产生信心。上面这条分析方法,可能20年后会给我带来一笔客观的投资收益。因为到时候大多数人都老去了,老巴已经挂了,新的投资者可能还是不会这么思考问题。

作者对这个结论很兴奋,因为这是典型的已经存在很久的悲观情绪导致市场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有了这个观点之后,作者开始找相应的标的,最早找的是一些开发商,但是他发现这些开发商的资产负债表不够健康,担心尾部风险,所以放弃了这个行业。然后寻找的是家具零售商这个行业。最终作者找到了Lowe's这个美国最大的家居零售商之一(这个市场是双寡头,另一个巨头是home depot)。然后作者用房地产商的假设,放到了lowe’s身上,来预测其2014年的EPS。在2011年,Lowes总共有1.97亿平方英尺的零售面积,在2010年,每平方英尺零售面积的销售额是250美金,2003年的数字是302美金。作者认为2003年的数字是公司正常水平下的每平方英尺销售金额。因此,他预计2014年时,Lowes的每平方英尺销售额是338美金,总零售面积是2.03亿,因此销售额68.4亿美金。

然后需要计算出公司的运营利润率。2003年公司的运营利润率是10.5%,如果行业恢复,作者认为没有理由到不了这个水平,所以模型里假设也是10.5%的净利润。然后公司的税率是38%,利息费用2.75亿美金,股本14亿。因此计算出EPS是3美金左右,估值给16倍。因此目标价是48美金。当时股价是24美金。

然后2011年的12月份时,Lowes的管理层召开了一个股东大会,公布了自己到2015年的计划,计划的核心是:预计收入增速在4.5%每年,运营利润率未来会到10%。同时管理层决定未来4年回购180亿美金的股票,而当时公司的市值只有350亿美金。

因此,作者根据上述信息调整了自己的基础预测,预计到2015年公司的EPS会到4.1美金。作者大概买了20%的基金仓位。

我自己的补充信息:

在买FCAU时,测算过的美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这些人是要买车买房的。



每年新成立家庭数量:2008年-2010年,正如老巴所言,经济危机中,大家都不结婚了,所以新成立家庭数量只有40万,35个,2011年,危机过后,新成立家庭数量一年就爆发了,成立了240万个。这些人要么租房子,要么买房子,但是不管是租还是买,都会刺激房屋的需求。

1980年至今的新屋开工数量:2010年整个一年左右都是55万套-60万套之间。目前是126.8万套。



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老巴和这个基金经理都做出来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大幅度反弹的判断。上面判断我觉得逻辑是非常严谨的,同时这个预测和市场的观点有很大的偏差,所以这个预测是可以赚钱的。但是作者这个基金经理最终选择的是lowes,我当时选择的是买REITS的ETF,我现在觉得可能这两个决策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决策应该是部分买最确定的投资,比如Lowes等等。然后还是要部分仓位留给那些有一定风险,但是赔率可能非常高的资产。

以后见之明来看,大多数home builder都在2011年年底到2012年年中,大概一年的时间上涨了120%-170%之间。


11.《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作者本身是科学作者和进化心理学学者,所以不是一本宗教书籍。作者了解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发现这些心理学实验和佛教中的很多概念非常相似,因此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介绍: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苦,无我,无常,色即是空。并且向读者介绍了正念,认为正念可以给个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同时介绍了为什么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正念。并且试图通过正念这种方法,让人摆脱基因的奴隶。

“如果一个人想用两小时完成工作,可由于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小时,那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有个小沙弥问师傅,修行前后有啥区别,师傅回答说,修行前,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劈柴,修行之后,吃饭时就只想着吃饭,睡觉时就只是睡觉。正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提供的是用冥想的方法,来完成内观,进一步做到正念。从而摆脱情绪和基因对个人的束缚,明白色即是空,从而降低对这个世界的“色感”。

建议这本书读完之后,可以看下《机器人的叛乱》和《自私的基因》。

一、什么是苦?

苦是佛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释迦摩尼看到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之后才开始修炼,那么苦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苦不苦跟修为有关,之所以苦是因为执着,如果不执着,就不会有那么苦。

作者认为,所谓的苦就是不满足,最早的佛学原典中,也是把苦解释为不满足。在作者看来,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活着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基金。为了传播基因,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吃饭,生孩子,竞争等。

(我个人的补充:从《机器人的叛乱》这本书里,人传播的基因应该分为两种,基因和模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础单位,通过繁衍传播到下一代身上,模因是文化的基础单位,通过传播传递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人类本质上是由复制子控制的机器人。也就是说,人类是基因和模因的奴隶,本能的在为基因和模因服务。基因和模因想让人类帮助他们进行复制,传播。基因和模因有好有坏,但是都是自私的,会不惜伤害载体的利益来复制自己。战争过程中洗脑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传播和保存基因和模因,来牺牲个体的行为。)

但是人是有思想的,有些人就是想看风景,享受岁月美好,对传播基因没兴趣,那么自然选择应该如何让人类自愿的去做上面的事情呢?

作者认为,进化给了人类三个心理设定。

1.完成基因和模因要你做的事情,你能获得快乐,比如吃饭,谈恋爱,成功教育子女,或者成功收了一个教徒等。

2.快乐是短暂的,不能持续很久。如果可以持续很久,我们只需要做一次,就能持续长久的快乐,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自然希望你可以重复的做一些事情。

3.大脑应该更专注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如果大脑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那么就会失去追求快乐的动力,怀疑人生。

基因和模因,本质上是不会在意我们是否会快乐,它本身只会把快乐当做诱饵,来完成传播的目的。

作者举了一个猴子的例子,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各种情绪其实是来自于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对外部环境做出一个简单的好坏判断。

这些对外部好坏的判断,最核心的标准是:这个事情是否对传播基因和模因有利。如果有利,你会感受到快乐。如果没有利,你会感受到痛苦。

但是这种编码很可能在今天是完全错误的。

作者举了两个错误的原因:

1.环境变了编码没变。比如吃高热量食物,在过去可以帮助我们摄入更多影响,对身体有利。但是在今天只会损伤身体。

2.假阳性。比如一个原始人在外面行走,听见草丛有声音,他应该会快速逃跑。虽然99%的概率是风吹声,1%可能性是草丛中有一只老虎,但是人类会不会忽略掉这个小概率事件?答案是当然不会,正确的反应肯定是先跑。

(我个人补充的案例:一旦投资者发现自己持有的股票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损失的可能,自然选择导致的原始本能就会让你想卖掉这个股票。比如FB的丑闻,这个隐私门是可能影响FB的商业模式的,所以这类似于草丛中可能会有一只大老虎。但是这只老虎发生的概率低于10%,甚至只有1%,但是因为看到有”老虎”的可能,很多人就会极其厌恶这种不确定性,从而选择卖出,回避。这里很多人范的问题是完全忽略了基础概率,在这个草丛里,出现老虎的基础概率从来没超过10%,但是市场给这个公司的估值折价了30%-40%,2年期的期权上的赔率有3到4:1。这中间还有一个负反馈是,最早害怕老虎会出现的人,先跑了,跑了之后从众心理会带着这个人后面的其他几个人一起跑。从股价上反馈的就是,股价下跌了,更厌恶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更要卖了,卖出后导致股价继续下跌,从而给更多人带来这种不确定性的厌恶反应。)

进化的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此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都在追求快乐,肉体上的,精神上的,而这种不满足就是人生的苦。我们希望下一代更优秀,希望自己更优秀,更有钱,导致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都是瞎操心)。同时,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所以这些烦恼可能是“空”的。


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要怎么解决这种自然机制给我们带来的幻觉,怎么摆脱这种幻觉呢?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学习佛教里的正念,而练习正念的方法是冥想。

二、“无我”

无我是五蕴的共相之一,"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著,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常说的轮回,这中间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所以"无常、苦、无我"是五蕴的共相。

作者从脑科学的一个研究实验出发,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把病人左右脑的连接管道切开,我们知道,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如果只让病人左眼看一张写有“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字样的纸条,那位病人看到后就会站起来照做。

但这时候,只有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而恰恰负责语言区域的是左脑,在他往外走的时你问他为什么要出去走,负责回答并且没有看见字条的左脑,这个时候,就会现场编造一个答案,比如“我要去拿可乐喝”,并且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这样以便于让我们内心自洽,自己跟自己和睦相处。所以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由此说来,自我是一个幻觉。

笛卡尔说过一段话:“也许现在你身上的其他部分在替你思考,或者左右你思考,让你以为是你做决策,是你在思考。”


三、“无常”的脑科学

《五蕴皆空经》推理出: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五蕴中的每一个蕴(色、受、想、行、识)都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不是“恒定”的,是“无常”的东西。而认知科学提出的“模块说”,给佛陀说的“无常”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人并内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在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进化把我们的大脑可以分成7个思想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往往负责不同的事情和情感,这些模块本身都是进化的产物。

1.自我保护

2.求偶模块

3.保住配偶(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异性身上,而是在潜在竞争对手上)

4.群体认同感

5.关爱亲属(保护自己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等基因关联的人)

6.社会地位

7.避免疾病

我们大脑的决策权,基本上就被这些模块轮流掌握。而感情,则是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每个模块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而佛学的理念之一,便是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是开启你的元认知能力,不被情绪“劫持”。

四、冥想

作者认为冥想是个很好的方法。

冥想大概分为三个派别:1.禅宗,思考一些公案,再配上语言上的“机锋”,然后来个顿悟——适合诗人。2.藏传佛教,想象一些视觉意向——适合艺术家。3.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像个心理学家一样观察自己。

冥想的形式:如果追求仪式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找个垫子坐着。如果不追求仪式感,可以躺着,只要不睡着就可以了,核心是专注自己的呼吸,什么也不做。

当一个人什么也不做时,大概念就会进入随机漫步,各种想法和情绪就会冒出来,你会做各种白日梦。作者提倡的内观,要求你的思想不能乱走,必须专注在呼吸上,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越深。

练好这种冥想之后,你可以长时间的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作者称,长时间的专注之后,会获得一种深入的平静,会带来的巨大的喜悦感。

在达到专注长时间的水平之后,还有两个门派可以选择。佛学有个说法叫做,八正道,正道的第七叫做“正念”,第八叫做“正定”。

如果你选择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你的功法就是“正定”,是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

而在内观里,专注呼吸只是“正定”的基本功,“正定”以后是“正念”,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上。你可以专注的欣赏一朵花,可以在吃饭时专注的体会饭菜的味道,专注于任何东西都可以。

而单纯的专注也不是目的,专注的真正目的是获得动检。

冥想功夫从高到低,大概有两个层次:

1.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情感剥离。

2.更高层次是,可以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部剥离。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有各种小想法,比如明天干什么等。

想法本身是由模块产生的,通过某种情感心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试图劫持你的大脑。

要剥离想法,方法是大概想法来的时候,你要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跟它保持距离,不去想它

四个矛盾

1、“无为”和“成功”:你越是想做到“无为”,就反而越不是“无为”,你放松不去想它,反而能做到“无为”。冥想中,你越是想要专注,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达到成功。

2、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

3、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但你选择接受事实,你反而能跟它保持距离不受影响。你越要把它推开,它反而离你越近,当你接受它时,它反而控制不了你。

4、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控制。

五、色即是空

作者这一章想表达的意思是:认识到世界是”空”的,可以确保你在某些时刻可以退出,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很多是虚幻的。

作者在某次冥想训练中,隔壁出现电锯锯木头的声音,让人非常难受,但是作者用冥想让自己接受自己反感锯木头的声音,然后审视这个情感,之后这种声音依然存在,但是似乎不带有负面情感了。

后来作者还认为声音很好听,这是作者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

电锯声,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之所以反感电锯生,是因为电锯声代表破坏,让人恐慌,不舒服。

所以是个人赋予了电锯生一个内涵。

这就是所谓的色,就是你从电锯声联想到的内涵,可以称之为“电锯色”。

但其实你现在面对的仅仅是一个声音,并没有人试图伤害你。所以这个电锯声是存在的。但是“电锯色“是空。

作者认为,色即是空,指的是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另外一个心理学家证实,我们看到任何东西都会很快自动赋予它意义。比如字幕Q,如果联想到QQ,就会有亲密感(QQ这里指的是表情符号),如果联想到Queen,就会有别的情感。总之,你对一切的事物都会有情感。

自然进化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有迅速的情感赋予,因为这样利于人类的生存,方便我们做出最简单的“好坏判断”,因为在危险的时刻,1秒钟的迟疑,就会丢掉性命。如果你听到电锯声不反感,你就不太能躲避危险。

因此,从自然进化的角度,一个人应该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各种“色”,这样会更方便它识别危险,识别伙伴,这样有利于基因和模因的传播。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色”的一些性质:

1.色,也就是内含是自动产生的。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会不自主的对他进行形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第一印象偏见,把人进行分组划分的偏见等等。这些“色”都是自发形成的。

2.色,也就是内涵,会受到故事的影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非常出名,因为它有故事。梵高的作品异常出名,因为他有故事。

3.色,是主观的。同样一个东西,给每个人产生的色是不一样的,是每个人主观产生的。

我们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个眼镜是自然进化赋予人类的,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有色眼镜可能不利于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比如更优秀的投资者,更优秀的艺术家等等。

所以作者称,通过深入的冥想练习,你会真的体会到“空”,因此对这个世界的“色感”会下降。

12.周末的阅读笔记《伟大的博弈》:

荷兰在17世纪时已经发明了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创了,银行,股票交易所,保险和责任公司的金融商业体系。同时荷兰人的赌性很大,在14世纪已经发明了股票操纵制度,比如卖空袭击(先做空然后突然散步负面信息,股价暴跌),对敲(一群账户之间互相买卖来影响股价),以及逼空股票(做庄+股票被大量做空后,疯狂买入来打爆空头,迫使空头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购买)

然后荷兰也爆发了著名的郁金香泡沫,这个案例很知名不详细解释了。

17实际初,今天的纽约是荷兰的殖民地,当时纽约的名字是新阿姆斯特丹,荷兰经营殖民地目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所以纽约在早期,商业精神就很浓厚,同时投机心理也非常盛行,都是受荷兰文化的影响。

1666年纽约爆发了北美第一起金融操纵案,主角是菲利普斯。菲利普斯出生于荷兰,21岁从荷兰来到当时的纽约,主要是做木工学徒,但是到了纽约后很快他找了一个有钱寡妇结婚,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印第安人生产的皮毛是当地殖民地经济中最赚钱的商品,但印第安人的货币体系里没有金银,只有贝壳串珠。

菲利普斯做的事情是,1650年时-1659年,贝壳串珠发生了货币贬值,主要是市面中流入很多贝壳串珠,所以兑换比例从6:1,变成了16:1。 之后菲利普斯开始大量收购贝壳,把收到的贝壳全部埋到地下,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地区市场里的贝壳,从而把价格定到了3:1。

菲利普斯做的事情本质上和央行没什么区别。这个人因此大赚一笔,随后跟第一个寡妇离婚,找了另外一个非常有钱的寡妇,从此开始了海上贸易。

然后在18世纪中,对纽约和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汉密尔顿(开国元勋之一)。独立宣言之后,汉密尔顿试图做三件事情:

1.建立完善的税收机制,在此之前,中央政府没有明确的税收机制,只能向各个州要钱。

2.他想用美国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发行国债,来偿还旧债。

3.想成立一个类似央行组织。

但是当时这些想法被另外一个开国元勋杰佛逊强烈反对。汉密尔顿妥协3,所以直到1913年,才形成中央银行:美联储。

汉密尔顿实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计划都是选在了纽约(因为他是纽约人),在这之前美国的金融中心是费城,但是汉密尔顿的计划之后,纽约人口迅速增长。

19世纪之前,各个城市之间的运输只能通过陆运。中西部的农场主只有两条路线可以运到东部:

因为路途遥远,所以中西部的农产几乎无法销售到东海岸。

然后1802年,美国副总统看到了连接中西部和东部的方法,修一个运河—伊利运河。这个运河当时的预算是非常庞大,所以1802年提出的,直到1817年才开始修建,然后修了7年。

伊利运河全长584公里,耗资将近700万美金,当时美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000万美金。

1825年伊利运河修建完毕,光1825年,大概有1.3万只船穿梭在这个运河上,缴纳税收50万美金。然后导致两地的旅游人数大幅上升,带动了中西部和东部经济。

在运河开通前,一袋面粉在布法罗价格是40美金,陆运到纽约是120美金的成本,需要3周。

运河开通之后,8天就可以运到纽约,运输成本只有6美金。相当于面粉成本只有之前的20分之一。

伊利运河开通后,导致纽约人口爆炸。1820年纽约只有12万人,1860年,就有了100万人。纽约很快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兴城市。

在运河修建成功后,美国资本市场对运河概念股极度追捧,同时欧洲的资本迅速流入到美国,开始大量买入这些运河概念股。新股发行,经常大幅度超额认购,但是之后大多数的运河项目回报率远低于投资者的狂热预期。(只赚预期的钱可能还算是聪明的,但是一旦去持有这些资产就是噩梦的。)

然后到了1840年左右,铁路业兴起,大量的投资者狂热追捧铁路概念股。

1920年左右,航空业兴起,大量的投资者又开始追捧航空概念股。当时大多数航空公司还没有任何一条航线,但是投资者迫不及待的参与到未来航空业的美好未来,疯狂抢购一家名叫seaboard air lines的股票,但是实际这家公司是铁路公司,只是名字起的很像航空公司。

运河概念股,铁路概念股,航空概念股,1999年互联网概念股,5G概念股,比特币,这些实际上都是只能赚人性乐观的钱,这种钱未来也一定会反复出现。对我个人而言,赚不赚这个钱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确实是存在已经得到反复验证的”套路“的。

第一次牛熊交替:

1829年杰佛逊成为总统,上任后他的金融方针是尽快还清所有国债,同时关闭掉美国的临时央行—第二合众国银行,因为当时杰佛逊极度讨厌雁行,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大国还清了自己的全部国债。为了还清负债,杰佛逊的措施是:1.增加税收。2.削减开支,尤其是铁路上的资本开支。

1929年,美国经济的亮点是西部土地开放,这些项目是由政府批准建立的银行来资助的。1829年,这些银行总数有329家,8年后大概有了788家。银行本身发行的票据也从4820万增加到了1.492亿,许多银行的监管很松,所以对未来的预估过于乐观。

随后在杰佛逊为了毁掉合众国银行,就从这个央行里撤出政府存款,然后把这些存款放置于地方银行中,因为这些地方银行增加了存款,因此就可以做出更多的贷款,这些银行又发行了大量的以西部开发房地产为担保的贷款。

然后因为西部土地价格持续走高,所以有大量的投机者参与进来,所以实际上是投机者去参与的银行贷款,从而为这个市场增加了巨大的脆弱性。

随后杰佛逊迅速向这些投机分子开刀,限制这些人的贷款能力,但是结果是破产潮出现,历史上第一个牛市几个月内就变成了第一个熊市,经济进入萧条。政府财政收入从5000万美金,第二年下降到了2500万美元。

1837年秋,大概90%的工厂倒闭,这个萧条持续大概5-6年。截止到1842年,美国有9个州都无法偿还债务。此时是没有主要央行的,所以这种萧条无法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当时财政政策也是相当的保守。

这个萧条持续到19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出现—铁路和电报。

1835年,美国有1000英里铁路,1840年,大概有3000英里,1850年就到了1万英里,铁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货运受益是最大的。铁路另外一个重大意义是,第一次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了。

在电报被发行之前,传递信息是个极其麻烦的事情。比如1830年,费城和华尔街之间会设立一条旗语线,每隔6英里安排一个人在山丘上,然后手里拿着旗子和望远镜,纽约这里股票开盘,就通过这种旗子向其他地区进行报价,价格延迟大概30分钟左右。

而一旦信息是快速流动的,金融中心的数量就大幅度下降,因为金钱会快速集中。纽约迅速成为最大的金融中心。

在铁路概念股时代,汉密尔顿的外甥曾经私自印刷了2万股的纽黑文铁路的股票,并且把这些股票去市面中卖了,卖掉将近200万美金。(美国政府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美金)。

南北战争开始阶段:

为了解决战争开支,只有融资,融资的方法有三种:1.提高税收。战争结束前,境内几乎所有可以征税的地方都开始征税了,整个战争费用中有21%是通过税收支付的。2.印钱。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印了4.5亿美金的绿钞,占了战争费用的13%。导致通胀提高了180%。南方部分地方通胀有9000%。3.借款。1861年美国国债只有6100万美金,1865年提高到了27.55亿美金。仅利息支出,就是战前政府总收入的2倍。

战争初期,股市暴跌,但是随后华尔街搞明白了政府大量的资本开支是花在了铁路,钢铁,纺织和军工,所以这些板块开始大幅度上涨,华尔街史上最繁华的牛市诞生了。

1865年华尔街的交易量达到了60亿美元,很多经纪人一天可以赚到1000美金,在当时1500美金大概是一个中产阶级一年的收入。纽约几乎全民加入到了经纪人行列,虽然外面战争死了上万人,但是华尔街依旧繁荣。

经纪人当时每天非常忙碌,导致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吃饭,而在南北战争之前,大多数经纪人都是规律的回家吃饭,为了满足在紧张工作吃饭,快餐店第一次诞生了。

美国人的快餐情结,最早就是从华尔街开始的。

在铁路狂热的中后期,很多铁路因为是国营的所以效率低下,所以出现了一个类3G资本角色的资本家从二级市场买断铁路公司,同时提高铁路运营效率—范比德尔。

1836年美国关闭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相当于是临时的央行),直到1913年,期间再也没有出现过央行,只是在少数危机时刻,央行的身份由JP 摩根等少数银行家来充当。

而银行爆发的危机多数是流动性危机,需要有人在市场最恐慌时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不管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恐慌,当这个恐慌蔓延到金融体系时,人们就会将手中的资产换到流动性最高的资产那里,很多金融机构会立刻遭到挤兑。

从1836年之后,基本上每10年一次小危机,20年一次大萧条,主要原因是1.没有央行。2.没有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是即使如此,1900年左右,美国利用第2次工业革命,依旧赶超了英国。

美国国债历史:

最早的记录是1790年。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负债总规模是7106万美金,当时美国是没有主要的财政收入,税收机制也不完善。汉密尔顿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两个问题:1.允许美国以国家信用为基准发行国债,用新债还旧宅,这套机制一直传承至今。2.建立州和联邦之间的税务机制。

然后1812年-1814年,因为第二次对英战争,导致美国国债从1812年的4520万提高到了9983万美金。

随后20年里,经历了18年的财政盈余,于1835年,历史上第一次还清了所有国债。

1860年,美国公众持有的国债总金额是6482万美金,由于南北战争,1863年时,总债务变成了27亿美金,光利息支出就是政府收入的2倍。随后1866年-1893年,因为税务提高+西进运动美国政府拿到了大量的土地,导致美国政府28年财政盈余,到了1893年,政府欠款9.3亿美金,之后政府负债一直保持在11亿美金,直到一战爆发,期间美国GDP高速发展,所以负债占比小了很多。

1914年-1918年,美国财政部进行了大量的发债,1919年美国政府债务等于GDP 35%,债务总金额是274亿美金。然后1917年美国通过债务上限法《第二自由债权法》,所谓债务上限指的是美国联邦发债的最高限额,只要没有超过最高限额,就可以自由发债,超过最高限额需要向国会申请批准。这个机制也是从1917年使用至今。

一战结束后,美国赢来了一波大的繁荣,政府也没有忘记偿还负债,接下来的11年的财政盈余让政府负债减少了36%。到1926年年底,美国政府总负债是169.3亿美金,占GDP比重只有16%。

随后发生了大萧条,股市崩盘,1929年-1933年,美国GDP下降50%,失业率25%,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从1790年-1920年之间,美国政府对待国债的态度是明显受古典经济学影响,平衡债务,偿还债务是仅次于国防的第二任务,只有债务得到积极控制,国家才算健康发展。所以从1790年-1920年,美国政府竭力控制盈余,债务水平下降的很快。期间只有战争时期,债务快速上升。

政府对待债务态度的转折期:大萧条期间的凯恩斯主义。

截止到1932年,美国的胡佛总统依旧坚持着保持财政平衡,控制赤字,所以在大萧条期间政府还进行了开支削减,从而导致国内需求更加不足。(这一部分,达利奥的新书里有详细介绍)

直到1933年,罗斯福上台,罗斯福完全抛弃了原本的财务平衡的策略,信仰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利用政府赤字来刺激经济,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财政刺激。罗斯福上来后,1933年美国财政赤字26亿美金,是上一年的6倍。

1931年-1940年,美国债务增加了2倍,在二战前达到了将近480亿美金,是GDP的4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财政开支2320亿美金,1945年的国防开支是1941年的45倍。

战争结束时,政府负债2601亿美金,是GDP的17.5%,期间债务上限提高6次,从450亿美金,提高到了3000亿美金。

罗斯福新政导致民众开始接受凯恩斯主义,不再像以往一样担心财政赤字。1946年,议会通过了《就业充分法案》,正式赋予了政府干涉经济的权利,希望以此实现低失业率的目标,从此财政赤字开始合法化。

1960年-1981年,美国债务规模从2905亿美金,增长到9090亿美金,但是得益于经济增长更快,债务占GDP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1970年-1980年左右,凯恩斯主导的财政刺激政策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出现了高通胀+高失业,同时政府赤字很高,负债很高。

高通胀,高失业率的痛苦,让执政者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是否还是适用。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深受供给学派的影响,认为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涉,刺激个人和企业的活力。

在供给学派看来,美国增加的税收政策(1970年左右最高个人所得税有90%,根本无法想)和政府的财政支出,遏制了储蓄和投资,以及减少了工作积极性,所以供给不足,引发通胀和经济停滞。相当于是高税收+通胀,导致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居民不愿意储蓄(因为通胀过高)。

所以政府应该减税,同时刺激居民提高储蓄,储蓄有了之后,更利于投资。

因此,1981年里根上台之后,推行了里根供给侧改革,主要措施也是如上所述。因为减税,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大幅度提高,政府负债从1981年的9948亿美金,提高到了1988年的2.6万亿美金。债务对应GDP的比例从33%提高到了52%。

1989年,老布什上台,继续执行供给侧改革,但是为了控制财政赤字,实行了增税计划。老布什离开之后,美国电子产业和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经济扩张。

克林顿时期,没有延续美国两位总统的供给侧思想,而是转向把平衡政府财政赤字作为首位,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1999年,美国实现了二战之后唯一一年的财政盈余。

911恐怖袭击之后,小布什为了提振经济,重回供给侧思想,大幅减税,并且承诺4年内降低1万亿美国国债,但是随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小布什卸任时,美国负债10万亿美金。

危机期间,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重拾凯恩斯主义,大幅度刺激经济,大幅度降低联邦利率,并且从2018年11月份开始QE。奥巴马上台后,开始一系列的开支措施,包括减税,大规模救助,和金融和医疗改革。奥巴马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就签署了8000亿美金的《美国复苏与在投资法案》,同时又签署了1.5万亿美金的综合金融救助计划,旨在稳定金融部门运营。

2008年美国债务的特点:

1.债务期限短期化:在2008年之前,美国债务占GDP比例越高,债务到期的平均时间就越长。比如二战期间美国债务平均到期时间是10年,但是2018年,美国债务平均到期时间是4年-5年。

2.债务持有人的结构变化显著:2013年美国政府债务16.72万亿美金,其中联邦政府持有28%,公众持有72%。公众中,美联储持有12%,其他60%是其他投资者,主要是海外投资者。1940年时,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债务比例只有5%不到,联邦政府持有的负债也只有16%。

3.债务利率低位徘徊

一般来说,美国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时,就会出现融资困难,政府需要提高利率。但是2008年之后,虽然政府负债提高了15万亿,但是目前政府的债务利率还是可以保持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有2个:1.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之后把利率降低到了0,同时推出了QE,QE里有大量资金购买了国债。2.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不确定性更高,所以美国债券依旧是投资者偏爱的品种。

关注了这个债务有一段时间了,结合之前总结的内容,大概几个核心:

1.如果美国经济只是保持3%的增速,这个债务在未来5-10年还是会有债务上的极限的。最终解决办法,可能会有:1.增税。2.印钱。3.削减政府开支。这种是要进入被动的去负债的阶段,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但是不代表这个去负债的阶段是剧烈变化的,可能是一种平稳的,比如10-20年的过程。

2.所有可能性里,最差的情况是:1.美国经济增速比较慢,比如2-3个点。2.美国政府出现融资困难,从而提高利率,导致财政赤字很大,净利息支出也很大。从而引发市场的巨变。所以这里需要在阅读新闻时要留意一下。

3.目前负债22万亿美金,一年利息支出5900亿美金,净利息支出4000亿,中间1800亿是因为social security和gov trust fund带来的利息收入。如果只算净利息支出,占联邦收入大概12%,占整个美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8%左右(主要是联邦收入+地方政府收入)。

我不会根据以上的任何分析做投资决策,除非出现了标志性事件。我希望的是,如果出现了某些标志性的事件,我可以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14.一本还不错的书:《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当你有一个观点时,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数据才能反驳自己的观点。去解决一个严谨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严谨的数据库,严谨的思维方式。

书里的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1.全世界低收入的国家中,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可以上学?

a. 20% b. 40% c. 60%

2.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

a.低收入国家 b.中等收入国家 c.高收入国家

3.过去20年里,全球生活在极度贫穷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a.翻倍 b.不变 c.减少一半

4.现在全球一共有多少儿童接受过疫苗?

a.20% b.50% c.80%

5.全球有多少人可以用上电?

a.20% b.50% c.80%

正确答案是CBCCC

导致人们,即使是那些最聪明的人们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的原因:

1.习惯性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是人类非常原始的思维方式。我们会习惯性的把大量的事情一分为二,比如贫穷和富有,对和错,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南方和北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所以我们在对比数据时,经常是用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去对比。比如找到发达国家的数据,对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等。

作者认为,正确的分析方式是把全球人均收入按照4个等级进行划分,然后对比。

第一级:人均每天的收入低于2美金。全球大约有10亿人处于这个水平。

第二级:人均收入在2-8美金/每天。全球大概有30亿人处于这个水平。

第三级:人均收入在8-32美金/每天。全球大概有20亿人处于这个水平。

第四级:人均收入高于32美金每天。全球大概有10亿人处于这个水平。

四级划分是理解很多问题的核心。因为一分为二经常会把核心数据平均,这样平均会很容易出现极端斯坦,也就是个别极端值拉高了群体。书里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划分成4级。这里不解释了。

2.负面思维

这种负面思维的本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过去错误的记忆;

第二,媒体和社会活动家对于负面新闻的选择性报道;我们总是对坏事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好事。

第三,我们总是觉得,只要有坏的事情发生,就不应该认为世界是在变好。

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于世界正在变得更坏。

3.线性思维

书里有个非常好玩的案例,是关于未来人类人口变化趋势的拆分。

大致结论是:2019年人类人口有70亿左右,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按照过去的增长趋势,2100年以后地球就装不下人类了。

作者详细的论证了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事实情况会是现在的人口结构已经决定了2100年左右人类人口很可能已经过了巅峰值,开始在下降。我非常喜欢这个论证的过程。下面的截图有这个论证。不详细解释了。

投资者对线性思维很熟悉,所以很多人提出来要演绎看问题。我觉得演绎看问题没错,但是我看到的很多人其实不是在演绎,而是在意淫,因为没有论证的习惯。

然后作者提醒读者:自然界里极少数极少数的事物规律是按照线性发展的,99%都是非线性的。

当非线性发生的概率是99%时(是现实中的基础概率99%,在数学里的情况不算),这也意味着其实看到一个线性的东西,首先要批判,因为非线性的基础概率太高了。

4.恐慌本能

没什么新的观点,都接触过。

5.单一视角

这个推荐看穷查理宝典。穷查理宝典里解释的更好。其实就是“拿着锤子的人看全世界都是钉子”。

6.归咎他人

这个推荐看《影响力》。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busvip2023-06-22 22:03

厉害啊,高手中的高手。

tiger投资之旅2022-02-13 09:35

才翻到作者的文章,太遗憾为何没有继续更新了

ee61_不要瞎折腾2022-02-10 00:12

这样的牛人,才1万多粉,可见愿意看深度文章思考的人,真的很少。

要是能继续分享读书笔记就好了。太有料了。

大隐于市谢强2020-12-03 15:14

哈哈我微信把我的笔记发给你,没有对外分享了

浮生一梦常自在2020-03-17 09:06

读书和思考的乐趣

Lizx8882020-03-05 19:24

最近美股下跌,石油股跌倒地下室,是否是抄底时机呢?

难得洒脱2019-12-06 09:41

感谢疯投哥分享。非常开阔眼界。

shuaishen2019-12-05 16:59

mark

疯投哥2019-12-05 16:29

写的很有意思,谢分享!